第101章 打开武库,发放物资
时间进入七月,吴郡全郡都进入了丰收时节,不仅海盐县的滩涂盐田开始收获海盐,全郡的早稻、粟米也全部顺利收入谷仓。
而为了保证这次收获,一郡十三县的田曹官吏皆忙碌起来,指导百姓秋收。
上百个乡,数百上千的三老、啬夫等小吏更是奔波不停,督促巡视各处稻田有无懈怠延误秋收。
郡府府吏更是带着各曹掾史巡视各县,督察秋收情况。
而一切也如顾雍所预料的,今秋无事,一个平和岁月,安心生产的吴郡也迎来了一个丰收,有稻田的百姓家家户户都粳稻丰积。
虽然如今还未到十月份征收田税的时节,可各县的百姓也已经纷纷开始推着谷粮、刍草开始沿着新修的道路向城邑出发,要将地里的产出卖个好价钱。江东大地之上,车马于路,络绎不绝。
如此盛景,一直持续十余日,直到下旬才有所平淡。
七月末,郡县官吏终于统计完各项数据,诸卿济济一堂,准备汇禀政绩,并筹备接下来的军政要务。
高堂满座的诸人,无不是面带喜色,随着早稻的丰收,吴县饥馑的情况顿时为之缓解,各处府库都迅速充盈。这丰收的喜庆,不仅让人心情愉悦,更是让所有人腰杆笔直。有了如此充盈的府库,则吴郡进可扫平吴会,退可据江而守,以待时变。
孙策此时也在周澄的服侍下,于后堂穿戴上了雍容华贵、色泽亮丽的朱红色锦服,锦服上以金线绣织有玄鸟、云雀,这高贵华丽、光滑柔顺的锦服更凸显孙策年轻英气,与如今其他人灰扑扑的黑色皂服完全是云壤之别。
在一旁侍奉的侍女们看着风华绝代的孙郎不禁都脸飘红霞,尤其是赵锦,呼吸都有些急促。如果说其他人是灰蒙蒙的尘世凡人,那孙郎这一刻简直如同谪仙临尘,尤其在阳光晨曦之中,更是如梦似幻,让人好想将他揉进胸膛。
周澄此刻其实也有些梦幻的感觉,这般英武绝世的男子,真的是自己顺利嫁于的理想夫君?就是自己昨日在床榻上缠绵的亲密之人?自己何德何能可以拥有如此卓越脱尘的夫君啊?
所以认真帮孙策佩戴上一左一右两条由七块玉石组成的玉佩后,周澄起身,主动说道:“夫君,我为夫君管理府中仓廪,具体详情不宜在前堂宣之于众,便提前在这里汇禀一番。”
孙策收回张开的手臂,从容点头,说道:“可。府中私库同样关乎江东权柄,在救急之时能解极大困境。”
这个私库将来就是他的内库,孙策一直期待自己只靠着工商就能维持起来一个庞大的内库,能是国家财政之外的重要补充。
而周澄也立即说道:“如今府库之中有钱四千六百缗,绢帛八万四千匹,锦一千四百匹,盐两千两百石,另外还收粮两万七千石。”
缗就是用麻绳串起来的铜钱,一般是一千钱一缗。四千六百缗就是四百六十多万钱。
孙策惊讶的眉头一挑:“府中怎么会收了这么多钱、粮、布、盐?”
尤其八万多匹布,这个数字已经可以说是自创军建业以来从来未见过的庞大规模。
周澄从容解释道:“这归功于吴县织造署,上万名女工每日能纺织布帛六千余匹,锦绣两百余匹。”
这个数字跟理论上的数值差距极大,孙策最初估计每名女工都能三日断五匹,那上万女工能每日织布至少一万匹,甚至乐观的估计能有数万匹。
但事实上这的确是太乐观了,那是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能达到的最高效率。
而上万女工专业化的持续生产,不论是组织动员能力,还是原材料供应能力,都方方面面的限制了他们的效率。使得他们无法一直保持最高水平的生产。
能有当前水准的效率,还是周澄夙兴夜寐,不断完善的结果。
对吴县织造署的未来,孙策充满信心。有周澄这位尽心尽责,又能力斐然的管理者,日后必然能不断的提升织造署效率,从组织结构改良,到材料供应体系,甚至织机技术改进,都能在各个方面日渐提升织造署的生产效率。
而即便当前这个水平,日产六千多匹布,全年也足够生产两百多万匹布帛。
织造署在城邑里都设置了布坊,出售布帛。如果能够都顺利在市邑出售,那足够整个吴县百姓都顺利分到四匹布!百姓的饥寒问题至少能够最初步解决了,不至于有些百姓连裤子都没有一条,也不至于无法换洗衣服,一年到头穿着同一件衣服。
至少孙策麾下的大军,每个人都发了两套春夏戎装,两套秋冬戎装。彻彻底底的实现了戎装齐整,器械精好,军容肃然。
周澄继续说道:“府中能够产出大量布帛、海盐,在城邑中设商铺,正合民生饥馑之所需。所售钱财,一直能在市场中买到谷粮。”
孙策对此稍稍关注,随着早稻的丰收,民间已经存在了一批粮食,官府府库是否充足,就看能否用各种手段顺利收购到一定规模的粮食了。
“府中情况我已了解,这就随我去前堂,与诸位同僚共议平定吴会之事。”
话毕孙策从一旁的桌案上提起长刀,径直走向前堂。
前堂内的诸位文武,见到孙策进入房间,皆是有种眼前豁然一亮的感觉。
作为当世豪杰,他们关注的自然不是孙郎风华绝代的姿颜,而是孙郎此刻展现出来的阳刚气度与蓬勃之气。
在这位年轻的将领身上,所有人都仿佛看到了一种万物竞发的活力,一种充满光明希望的未来。
有这种君主,整个势力注定不会死气沉沉,会锐意进取,会让整个天下都为之蓬勃奋发,生机勃勃!
仿佛见到这名君主,所有人就心中顿时充满了火热的意气,众人纷纷起身行礼:“拜见将军。”
孙策大步走到主座上,挥了挥手说道:“诸位都且入座。”
“我自挥兵东驱,至今已近一载,思欲平乱暴之军,而复吴会太平。夙兴夜寐,罔敢荒宁。如今吴郡已安,而会稽仍旧未宁,当此之时,当义武奋扬,重复江东之河清海晏。”
“我欲亲总三军,挥师南下,扫清王朗。诸位可已准备周当?”
长史张昭率先发言,说道:“夫用兵之重,国之大事。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故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为将军给馈饷,供粮道,请先将此事详情,示以众人。”
在座的都是江东英杰,没有莽夫,对粮草的重要性皆十分了解。可以说,以吴郡上万步骑之强,只要后勤粮饷能够稳定供给,则必能克破一切强敌。而大军实力能发挥多少,就完全看后勤补给到底有多充裕了。
所有将校都极其关切得看向长史,大军从历阳渡江,一直为后勤所掣肘,不得驰骋,这一战也该让所有将校酣畅淋漓得发挥了吧?
张昭乃起身,对众人说道:“如今常平仓收获颇丰,各县常平仓累计收粮二十余万石。郡府又从数十户豪强族中收购有十四万石粮食。此乃全郡府库之所有,而供将士征伐所用之军粮,已经在钱塘囤积有十万石。”
钱塘有军粮十万石!
所有将校都欣喜环顾,如果动用一万步骑,那这十万军粮足够将士们支撑接近半年。
有半年的时间可以从容征伐,诸将有绝对信心击败王朗,扫平会稽。
而孙策亦极为振奋,十万石粮食存在钱塘,可见陈宝在南方各县的收购颇为顺利,各户豪强都被迫向官府出售了大量积存的谷物。
显然张昭的这次汇禀,极为振奋士气,无数将校都在摩拳擦掌,准备请缨南下。
在张昭之后,张纮亦主动起身,说道:“军政方面,将军麾下军容亦有所壮大,在此前十二部校尉之外,又组建有两部北府军共计千人,如今全郡共有步骑一万五千八百七十二人。”
由张纮总览军务,这个军队的数字极其明确,每个人都登记在册,没有空饷。
孙策顿时对全军情况有了最直接的了解。
以四十万人的吴郡,养接近一万六千人的部队,规模无疑是大了点。
即便吴郡富庶,如今也是将民间的财富大量征收上来供养军队,不可避免的就导致了民生饥馑。
毕竟这次早稻收获的数量是有限的,多被官府收集一批,民间留下的财富就要减少一份。
于是孙策郑重的说道:“以吴郡一地而供养步骑一万五千余,有捉襟见肘之态。平定会稽,既是为了扫平江东,亦是为了减轻吴郡父老负担。”
“此战宜早不宜迟,立即打开武库,将装备器械发放各部,除北府军之外,其他各部次第开拔,南征会稽,讨平王朗。”
一众将校立即兴奋的起身,以上万大军讨贼,此战堪称狮象搏兔,亦用全力,大军横扫之下,必势如破竹。
而吴郡出身的将校则最积极,扫平了会稽,他们不仅能获得更多官职,更重要的全郡父老供给车徒之众的压力也会大为减轻,全郡百姓也能过上更富庶的日子。顺利的对外扩张,永远是缓解自身矛盾,撷取利益的最直接手段之一。
而随着武库打开,如今装备器械之精良,简直令士卒们震惊。
仅是马甲如今就有五十多套,军器监整顿之后,有专门的铠甲司,上百名工匠没有任何杂事,就专司负责制造马甲,所以效率大幅提升。以往一名专业工匠,要耗时半年才能制作一套甲胄。而如今分工协作下,平均两三个月就能制作一套。
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懂得团结分工,专业的制甲司,有人冶炼,有人锻造甲片,有人编制甲胄,使得他们顺利在军事征伐之前为大军筹备齐了孙策要求的五十套马甲。
五十名身高一米八以上的具装龙雀突骑,骑着从全军精选的雄骏马匹,甲骑具装的列阵于营中,简直是这个时代最强战力的巅峰。他们排列成两排,军阵规模却比上百名列阵等待领取甲胄的徒卒还要庞大,而且气势更加威严。
看着他们耀武扬威,雄健壮阔的身形,即便是孙策军中的徒卒,大部分亦艳羡不已。
但也不是所有徒卒都在仰着脖子围观这些具装龙雀突骑,一旁另一个阵型森严的方阵,所有徒卒亦同样是剽悍之气奋烈。他们心高气傲,甚至敢与具装龙雀突骑争锋。
而能撑起他们如此信心的自然是他们身上精良的玄甲,整个方阵所有人都甲胄森严,旌旗招展,列阵完成之后,更是旌旗甲胄,光照天地。
就算具装龙雀突骑的雄壮骑士们亦频频侧目,彼此交谈。十分严肃凝重的讨论起来,如果冲击这支重装步兵方阵,会是孰胜孰败。
而这支器械精好,戎装整齐,全部红袍玄甲的部队正是周泰和朱桓所统帅的徒卒精锐。
在击败笮融之后,大军就在他营中搜集到了六百余套玄甲,然后加上从刘繇军中的缴获,以及吴郡全郡府库的整理,全军已经有了上千套甲胄。
而随着整个梅雨季,吴郡南部督邮、北部督邮两人巡视郡县,收吴郡之兵,合计收上来三万多件违禁兵器,以及一千多套各种各样的甲胄、兜鍪,甚至重铠都有十余套。
军器监将其全部融化,铸成了甲胄、箭矢。
于是便有了如今雄壮一幕,军中玄甲足足一千四百套,两倍于吕布麾下的陷阵营。
而强弓更是有三千多张,除了一千余名发放在鸳鸯阵士族手中。剩下还有两千人的弓弩手!
此时精锐将士们从武库中领取了作战物资,皆已整装待发,准备南下讨平王朗。
孙策都已经动身,吴郡却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