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举措
思索再三,李景终于决定对贩卖假‘药’者施以最高处罚:斩立决。
不管情节轻重,只要是贩卖假‘药’,一律死罪。
虽然这样判罚对一些误进假‘药’的‘药’铺显得严厉了,但是李景认为,作为‘药’铺,就应该分得出是真‘药’还是假‘药’,如果连真‘药’假‘药’都分不清,那你开什么‘药’铺?
要是觉得判罚重,或者是认为自己分不清是真‘药’还是假‘药’,那趁早别开‘药’铺。
琢磨了一会儿,李景让小九到太医院把胡太医请来。
太医院是朝廷设置的最高医学机构,除为皇室和王公大臣看病之外,还兼管国家医‘药’事宜,包括医学教育。
不过明朝时期有个最大的弊病就是世袭制,当兵的世袭,工匠世袭,医生也世袭。
相比前两者,医生世袭则纯属扯淡。
因为学中医要有天分,没有天分,最多只是一名普通医生,永远也成不了名医。
老子医术高明,儿子的医术未必高明,而老子如果是名庸医的话,那可以想见教出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样。
由于医生世袭制令医生的医术下滑,嘉靖六年开始施行医生考选制度,即只要懂医术者皆可参加医生考试,合格者予以录用,并委以官职。
随着医生考选制度的推行,明朝医学才重新有了起‘色’。不过由于明朝医生世袭制度并未取缔,因此明朝时期,大量庸医充斥于宫廷与民间。
胡太医是朱由检的御用医生,医术在太医院算是出类拔萃,关键是医德高尚,李景听闻胡太医经常为一些穷人看病,而且不收分文。
听闻李景传唤,胡太医背着‘药’箱随小九匆匆来到内阁衙‘门’。
给李景行过礼后,胡太医急忙问道:“不知大人哪里不舒服。”
说着便要给李景把脉。
伸手挡住胡太医的手掌,李景笑道:“小九这‘混’小子话都说不清楚,我身体无恙,是有事要跟胡太医商议。”
胡太医闻言不由惶恐,忙道:“大人有事尽管吩咐。”
李景笑了笑,让胡太医坐下说话,又命小九给胡太医上茶。
待胡太医坐定,李景把丁狗剩的遭遇说了一遍,又把自己的想法跟胡太医讲了一下。
最后李景说道:“胡太医,你觉得我颁布这样的律法可行不?”
胡太医忙道:“下官不过是名医生,大人说的乃是政务,下官如何懂得?”
李景笑道:“正因为你是医生,我才征求你的意见。”
胡太医闻言,沉‘吟’了一会儿道:“那下官就说说自己的看法,在下官看来,大人之举乃是为万民着想,可是天下庸医何其之多?很多庸医根本辨不出‘药’材之真假。
下官不瞒大人,有些‘药’材,便是下官亦须仔细辨白,甚至要亲口尝试方能识出真假。若因无法识得假‘药’便要处以死罪,怕不知有多少人头落地,要不了多久,这天下就没几个医生了。”
李景闻言默默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儿方道:“胡太医所言有理,是我欠思量了。”
胡太医忙道:“也不能说是欠思量,对贩卖假‘药’者确该施以重刑,对不辨真假者亦该予以重处,如此万民方能安心就医。但是下官以为这个律法颁布以后最好不要马上施行,要给医生留有缓冲的时间。大人应该知道,大明的医生多为世袭,虽然这些人多为庸医,可他们除了行医用‘药’再不会干别的,这样一条律法颁布下来,这些人可就没有活路了。”
李景点点头:“说的有理,在推行这条律法之前,要先取缔医生世袭制,这样很多人便不必因为世袭的原因,勉为其难地当医生。同时我们还要下大力气培养医生,提高医生的医术,只有医生的医术提高,才能真正地造福万民。”
“大人所言极是,最关键地就是提高医生的医术。”胡太医忙道。
“培养医生绝非三五年方能见功,毕竟医学不同于别的学问,这个是要经过长期地实践才行。”李景接道。
胡太医忙道:“是,真正的名医没有一个是看书学会治病的,没有长期的实践积累是不行的。”
顿了顿胡太医接道:“其实下官觉得大人在平阳府时采取的办法是很不错的,当初皇上派了几名太医到平阳府,大人把这几位太医安排在科学院研究医学,而这几人在平阳府研究医学的同时,还教授了不少学生,这些年,他们带的不少学生都出师行医了。”
李景笑着摆摆手:“这事儿可跟我没关系,我跟皇上要医生不假,不过只是让他们研究‘药’物,他们在闲暇之时给人看病,还教授学生,那是他们自己的行为,不是我要求他们那么做的。”
“那也是因为大人开明,很多别的地方不能做的事情在平阳府都可以做,因此平阳府才有很多人有机会学习医学。”胡太医笑道。
李景笑着摇了摇头。
平阳府之所有很多人学习医学,是因为李景当时颁布了悬赏令,凡是能研制出好‘药’的医生将予以重奖。那些学医的其实都是冲着重奖去的,这也算是李景无心‘插’柳所得。
既知其中原委,李景当即说道:“那咱们可不可以把平阳府的成功经验推广开来。”
胡太医摇摇头道:“平阳府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不过全盘推广的话恐怕会起反效果。因为大明良医少,庸医多,如果照搬平阳府的做法,下官可以断定,那些庸医必定大肆教授学生,以此牟利。大人,庸医虽不杀人,可每年死在庸医手里的病人却不计其数,这些人教授出来的学生会出现什么后果可想而知。”
“那你可有什么好办法?”李景沉‘吟’道。
“回大人,下官跟几位同僚们均曾忧心国家庸医太多,我等均以为应该对医生进行严格考核,只有合格的,才能授以行医的资格。而只有拥有行医资格的,才能教授学生。”胡太医道。
李景轻轻点了点头。
见李景同意自己的观点,胡太医接道:“但是医生考核是由礼部主管,下官说句难听的话,这些外行的官员哪里知道医生是否有真才实学?选谁不选谁只看谁给的好处多罢了。”
“这确是弊病,医生考核,怎能由礼部主管?应该‘交’由太医院主管才是。”李景摇头叹道。
(注:明朝时期,太医院的太医分三等,初入太医院学习者为医丁,经考试合格后升为医生,考试优等者升医士。
太医院每年分四季考试,三年大考一次,医丁、医生、医士均参加大考,考试由礼部堂官会同医官主持。
考试合格者,一等为医士,二等为医生,不及格者可学习一年再补考,三次考试不及格者,黜免为民。五年考试成绩均属优等者,由教师奏请,酌予升授,即提升品级。
明朝的太医院最高长官为院使,品级为正 ... [,!]
(五品,其次为院判,正六品,再次为御医,正八品,吏目,正九品。
充任医士、医生后,还要继续学习专科并参加考试。
考试成绩一等者,原为医生者可充任医士,医士无冠带者,给予冠带。原在内殿供事支俸且有冠带者,酌升俸一级。若内殿缺人,太医院依不同专科依次呈报礼部,送内殿供事。
考试成绩二等,原为医生者与充医士,医士无冠带者,给予冠带。原在内殿供事者,不准继续供职,只能在太医院当差。
考试成绩三等,职位照旧。
考试成绩四等,原有冠带者,去其冠带。原支品级俸者,降俸一年,支杂职俸者,降充冠带医生。食粮七年者,降充医生,只支日粮。
考列四等者均准许学习半年后送礼部再考,考取者仍可支俸粮与冠带,再通不过,均降充医生,专在太医院锉碾‘药’物。
纳银候缺吏目,须三年大考,成绩列为一等,才许和各差医士一样遇缺考补。纳银冠带医士,须经三年大考,才许换次拨差,未经大考通过者,不能留太医院。
在京差遣及临考不到者,限半年内补考。如再回避,没有起复,即差回。病愈销假一年以上,或服满、差满、患满给假限满,故意避考者,一年以上不回太医院希图避考者,由礼部参奏降职。
由此可见,太医院三年一次的大考以及品级的确定都是由礼部管辖,而礼部的官员哪有懂医学的?让外行考内行,其中自然弊病极多。)
想了想,李景说道:“现今看来,要想培养好医生,首先要事权统一。这样吧,你回去以后,跟同僚们好好商议一下,拿一个具体的章程出来。”
“大人,我等医生哪里会‘弄’什么章程?”胡太医忙道。
李景笑了笑:“这有什么不会‘弄’的?你们先确定太医院都应该管什么事情,医生应该归你们管吧?‘药’材也应该归你们管吧?那你们就琢磨琢磨如何管理医生,如何管理‘药’材。”
“这个……我等确实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还请大人另委他人。”胡太医忙道。
李景闻言不由哑然,沉‘吟’了一会儿,李景说道:“那行,我另找他人‘弄’这个章程。不过你回去以后也琢磨琢磨这件事,有什么想法随时告诉我。”
“是!那下官告退。”胡太医忙道。“胡太医慢走,小九,替我送胡太医。”李景笑道。小九闻言,上前拎起胡太医的‘药’箱,将胡太医送回太医院。--50581+dsuaahhh+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