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别法庭的审判,吸引了这段时间的所有注意力,一时间都没人注意一只中国舰队远航美洲去了。
收回了旅顺军港,北洋舰队又回到了老家,而且不断的接收新型柴油机军舰,其中六艘无畏舰都已经装备,现在的北洋海军,比曾经的北洋海军更加强大。
但这只是硬件,至于真正的战斗力吗,即便是海军总长刘冠雄都不敢相信。
这是一只没有军魂的军队,一只没有丝毫廉耻,没有荣誉感的海军,这样的海军能打的赢日本联合舰队吗?玩笑而已。
但是单论硬件,已经相当可观了,以六艘1万8千吨的无畏级战列舰为核心,12艘万吨巡洋舰、24艘8千吨到4千吨快速巡洋舰组成的舰队,总吨位达到了34万吨,而且一水的新舰。
船员也比较专业,士兵全都是从烟台海军学堂和福州船政学堂中招募的学院。
福州船政局不用说了,几十年的历史了,烟台海军学堂的时间就比较短了。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一些海军官员开始谋划重建北洋海军,急需大批海军人才。北洋原有的海军学校——天津水师学堂,被八国联军破坏。
北洋元老萨镇冰奉命择址另建海军学校,经过反复考虑,最后他把校址选在了烟台。当时,作为北洋海军基地的天津、旅顺、威海等港口相继被列强瓜分,在剩下的北方港口中,烟台的条件是最好的。1902年成立了负责培训士兵的海军练营,海军练营设在东炮台附近,位于海边,有几十间屋子。
萨镇冰认为,决定以这些旧营房作为海军学校的校舍,既能节省开办经费,又能节省筹建时间。萨镇冰还决定就地取材,大力招募山东本地学生。在甲午战争中山东文登、荣成籍的水手勇猛善战。给萨镇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举步维艰中,1903年冬天,烟台海校正式开办,称水师学堂。附设在海军练营内,萨镇冰亲自为学校制订了《开办水师学堂章程》。为适应快出人才的需要,萨镇冰进行了大胆改革,把学制从原来的5年缩短为3年,只保留驾驶专业。专门培养海军指挥军官。
1906年派遣海军学生24人赴日本留学,又选派了2人到美国留学。
随着烟台水师学堂的发展,萨镇冰渐渐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号人物,总理南北洋海军。在他的建议下,清政府决定扩大烟台海校的办学规模。1907年,烟台海校的新校在金沟寨村以南建成,正式命名为烟台海军学堂。
新校三面环山,东面临海,距离烟台港口约7华里,校园占地90余亩。校内建筑中西结合。萨镇冰对新校建设十分重视。新校落成之际,烟台海校招收了第二届学生毕业,萨镇冰亲自监考,还为学校题写了“才储作楫”四个字,寄托对学校的厚望。
就跟光头哥曾经靠着经营黄埔军校起家一样,萨镇冰在辛亥革命后,也就成了众望所归的海军司令。
但是海军已经烂到了骨子里,那些新学员倒是不错,但是整体机构太差了,带着旧北洋海军深深的暮气。各级军官都出自过去的北洋,一个个官僚习气浓厚,贪污**严重。
自从上次发生了拒绝接受新舰一事,杨潮大骂了刘冠雄。也开始对海军关心起来,接着烟台海校跟萨镇冰联系,同时刘冠雄毕竟也是北洋海军的老人,当年可是靖远舰的副手,总算也是要脸的。
在杨潮的建议下,萨镇冰开始大力提拔海校新一代军官。将北洋老人渐渐裁撤,革新海军机构,仿英美日等国海军,财务独立审计,杜绝克扣情况,现在的海军已经是一只以年轻军官为主的崭新海军了。
但依然跟日本海军差的太远,这些军官单论技术能力还可以,但是经验欠缺,几乎没有任何海战经验,仗着一股锐气是打不过日本人的。
所以杨潮经常拿出山东的经费资助海军进行演习,朝廷也不加干涉,反正不让他们掏钱,再说袁世凯也还顾不上海军呢,他忙着借款扩充陆军,现在北洋军已经拥军四十万,比杨潮的东北军还要多十万。
就这样杨潮对海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次海军出海,也是杨潮牵头联系的,以为美国加入了中德同盟,杨潮以此为由,跟美国海军谈了半年,确定双方进行一次联合军演,军演地点就在夏威夷。
当然通过军演来威胁日本,这是杨潮的目的,只是放在夏威夷却是美国人要求的,杨潮可是想放在菲律宾北部海域的,就好像美帝当年经常在南海军演吓唬天朝一样。
可是美国人不想过度刺激日本人,虽然答应了联合军演,最后选择放在美国夏威夷的珍珠港海域进行演习。
中国海军派出了以两艘无畏级战列舰昆仑号和泰山号为核心的,4艘万吨重巡洋舰和8艘轻巡洋舰组成的舰队,8月出发,8月底就到了夏威夷,将在这里进行一场为期三周的联合演习,接着就将开往巴西进行友好访问,舰上有杨潮派出了一只山东和东北商务代表团,还有海军的代表团。
这只代表团将访问巴西后,然后从大西洋一侧驶往美国,跟美国进行经济合作签约后,在通过即将开通的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回国。
作为美国加入同盟后举行的联合军演,自然不能少了德国舰队,不过德国没有动用青岛舰队,同样是出于不刺激日本的考虑,德国人派出了驻扎在德属几内亚的两艘4千吨级的小船,不过是象征性的参加一下这个演习。
尽管只是象征性的,但是这次联合演习还是引起了世界范围的眼光,国际报纸都在跟随,对费加罗这样的大报纸来说,中国的大审判远远没有这样的三国同盟来的有影响。
这是远东地区最强大的同盟,中美德同盟建立后,第一次军事行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