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秋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便登上了平壤城的城楼,开始领头冲锋陷阵,将那些残余的一些将士尽数抹杀。
很快,在他的带领之下,唐朝大军便攻陷了整个平壤城!
在大后方的中军大帐,李二陛下正在和金德曼会谈一些有关于朝鲜半岛管辖的问题。
不过基本上李二陛下提出的所有要求,金德曼都满口答应了下来。
比如在攻陷高句丽之后,新罗首府要从金府迁至辽东城,两国之间盟约永世修好,等等。
总体来说,李二陛下的所有要求都并不过分,只是希望能让朝鲜半岛这块地方,彻底的消停下来。
这对于金德曼来说是最好不过的选择,所以她也没有任何理由去拒绝。
“陛下,臣回来了!”
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罗秋终于回到了李二陛下的中军大帐,行了一个礼说道。
“你回来了,罗秋!”
还没等李二陛下开口,金德曼马上站了起来,眼神关切的看着罗秋说道。
由于自己女王陛下的身份,金德曼没有办法和罗秋一起前往战场并肩作战,但心里面一直都在惦记着罗秋的安危。
程老妖精和李绩互相看了一眼,两只老狐狸的眼神中充满了狡黠的目光。
就连李二陛下嘴角也不露声色的笑了笑。
金德曼说完话后,便觉得自己好像有些失态,马上又回到了座位,脸色羞红。
“咳咳!罗秋,前线怎么样?”
李二陛下当然要顾及新罗女王的面子,并没有在这件事上多做纠缠,还是笑着对罗秋问道。
“陛下,平壤城已经全部沦陷,现在整个高句丽已经彻底被消灭了。”
心明眼亮的罗秋当然直到现在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也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认真的对李二陛下说道。
“太好了!终于把高句丽给打下来了!”
程老妖精宽厚的手掌使劲拍了一下桌岸,兴奋的站了起来,激动的说道。
金德曼和李二陛下等人也十分欣喜,高句丽是两个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心头大患,如今终于彻底被消灭,怎能让人不感到高兴。
“传令下去,全体大军开赴平壤城!”
李二陛下大手一挥,命令道。
虽然高句丽已经彻底灭亡,但还是必须要在最重要的城市里面驻扎军队,防止那些残留的高句丽子民复辟。
就这样,李二陛下和他的唐朝大军终于踏破了平壤城的大门,将高句丽彻底消灭。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李二陛下和金德曼二人在平壤商议了各种事情,新罗很多高官也陆陆续续进驻到高句丽的各大城池,教化万民。
随着时间的流转,曾经的高句丽也慢慢稳定下来,已经彻彻底底的变成了新罗的领土。
分裂数百年的朝鲜半岛,终于再一次重归统一,如果没有罗秋的力挽狂澜,没有李二陛下坚定信念的攻击,或许整个朝鲜半岛还会延续不知道多少年的杀戮和血腥。
一切都布置妥当之后,李二陛下就准备班师回朝。
这一次讨伐高句丽的时间旷日持久,朝中许多大臣都惴惴不安,必须要尽快回到长安城,稳定大局才行。
按照两国的盟约,金德曼将首府迁至到辽东城,两军一起从高句丽境内出发,不知不觉便来到了辽东城。
再往前走就是大唐国境了,身为女王的金德曼必须要留在辽东城,这也就意味着她和罗秋马上要就此分离了。
在辽东城休整了一日之后,李二陛下便率领所有大军启程返回长安,但是并没有让罗秋随行。
按照李二陛下的话来说,就是要让罗秋处理好自己的私事,然后再回来。
侍奉在两侧的程老妖精和李绩二人,一直都在意味深长的偷笑着,结果惹来了罗秋的一阵白眼。
辽东城的城楼,一抹火红色的倩影正在那里独自站立,一双如水的眸子看着远处的江山愣愣出神。
“在想什么?”
罗秋悄悄地从城楼下面走了上来,缓缓的靠近正在发呆的金德曼,温柔的问道。
这次来找金德曼,罗秋是准备向她辞行。
“世上安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金德曼轻叹一声,美眸中似有泪花闪动。
聪明绝顶的善德女王也已经感觉到,这一次可能是和罗秋再一次分别的时候了,不由得心生感慨。
“曼儿,不用如此感伤,辽东城和长安城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至少比金府要近上许多。如果你愿意的话,血衣侯府的大门随时都向你敞开。”
看到金德曼一脸伤心的样子,罗秋的心里也开始慢慢疼痛起来。
罗秋虽然是大唐的一尊战神,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心是石头做的,和金德曼相处的这些日子,也让他感觉非常快乐,对于这个红粉知己,更是依依不舍。
“我知道,或许过不了多久我们还会再相见。只不过离别时候的伤痛,总是让人感觉有些承受不来。”
将眼角的泪花抹掉之后,金德曼再次扬起了灿烂的笑容,看着罗秋说道。
她不想在离别的时候,还让罗秋为自己伤心。
金德曼相信,罗秋的心里一定也非常不好受。
“曼儿……”
罗秋会心一笑,马上明白了金德曼的想法,不禁感觉一阵欣慰,忍不住将她搂入怀中。
这一次,金德曼没有再矜持,而是非常顺从的躺进了罗秋的怀抱,闭上眼睛,贪婪的享受这最后的温暖。
夕阳西下,辽东城的城楼上照耀着火红色的光芒,相偎相依的两个人拉着长长的背影,诉说着缠绵的情话,直到日落时分。
等到黑夜彻底来临之时,一匹快马从辽东城疾驰而出,向大唐边境的方向迅速的狂奔而去。
……
几日之后,罗秋终于回到了长安城。
在李二陛下凯旋而归的时候,长安城的所有百姓自发的走上街头,为大唐的英明君主欢呼雀跃,每一个老百姓都为身为唐人而感到自豪。
高句丽被灭掉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整个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