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不器能理解郑晓丽说的意思。
的确是这样。
要说互联网行业金字塔尖上的那些项目,那毫无疑问是硅谷厉害,这里有着来自球的最顶尖的技术大牛。
可要是中等层次的一些项目……
那可就不一定了。
过去十年,硅谷厉害;现在这个阶段,综合来看中美这边基本持平,紫微星是国内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所以远超平均线,很多方面的确要比硅谷这边强。
至于以后,那国内就是面领先了。
郑晓丽习惯了国内的那种工作模式,看不惯硅谷也就正常,而且她给出了一个很尖锐的判断:“互联网不需要艺术家!”
“啊?”
周不器微微一愣。
郑晓丽道:“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宗教和文化习惯。就像您以前说过的,想做球性的产品,就不能靠品味靠需求靠文化靠有趣靠市场潮流来吸引用户。文化有不同,潮流可以改变,这样的产品就会处处受限。”
这的确是周不器此前提出过的产品思路,点了点头,“嗯,只有人性才是共通的。各国的文化都不一样,每年的潮流都不一样,如果依靠这些来做产品,就很难做到球性的长久性普及。要基于人性来开发产品,说白了,就是黄、赌、毒,在合法的范围内去擦边。”
郑晓丽笑着说:“这个思路太好了,可我觉得还是不够,要进一步地细分,做产品不能用艺术性。”
周不器微微皱眉,“这要怎么理解?”
郑晓丽道:“就是产品经理、设计师和开发工程师要放下自尊。”
“啥?”
周不器就更不能理解了。
许亮杰笑着说:“就是放弃主观,一切以客观标准为主。要以数据为最重要的参照标准来开发产品。数据有时候会骗人,但绝大多数时候数据都是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我们的产品经理、设计团队和开发工程师,一定要向数据屈服才行。”
“嗯。”
周不器若有所思。
这还真的涉及到了尊严的问题。
这就是在坚持自我和迎合市场之间做“二选一”。
就像写一样。
有的作家就是数据流,写某一个桥段的时候发现用户不喜欢,订阅量、推荐票什么的都下滑了,就赶紧收手,马上结束这个桥段去跳到下一段情节里。
哪怕这段剧情作家本身很喜欢,是其本人一种内心的表达,也要服从于数据、听命于数据。
还有一类的作者,就不这么认为。
认为书是自己创作的,凭什么要听命于读者?服从于数据?文人风骨还要不要了?作家应该写一些他想表达的东西,而不是写一些千篇一律的读者喜欢的东西,这关系到了一个文人的写作尊严!
两种风格之下,市场的反馈也会迥然不同。
前者屈从于数据,往往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在商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有万千读者的追捧;后者坚持自我,可能会有很好的口碑,甚至一些文学大师能写出很伟大的作品,可是在商业上就会有所牺牲,很多世界级的大作家一辈子都穷困潦倒。
到底是尊严重要,还是赚钱重要?
对一家公司来说,当然是赚钱更重要!
放弃自我,服从数据。
向市场妥协,接受客观现实的反馈,才能开发出真正的受到球用户喜欢的产品出来。
可这样的弊端也很明显……
郑晓丽道:“一位顶级的产品经理或者设计师,都一定是艺术向的,都极具个性。这才是每一位产品经理或者设计师都希望成为的样子。可是在成为伟大的产品经理或者设计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试验、不断地拿出各种产品让市场验证。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极高的试错成本。”
“依靠着数据而不是主观判断,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周不器的心潮和思维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觉得这还真是一个很深刻很有意义的话题。
如果能够把这件事认识清楚了,那为紫微星以后的产品开发就可以找出一条成功率更高的便捷之路。
很多产品的设计师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坚持。
就比如为一款App里设计一个按钮。
到底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
经过试验之后,发现如果把按钮设计成方形的,流量转化率是10,设计成圆形的,流量转化率是5。
数据就太确切了。
按理来说就应该设计成方形的。
可是设计师或者产品经理都有自己对一款产品的认识和喜好,他就是觉得方形的按钮会影响整体美感,会让产品显得笨拙而失去了艺术性……
这就出现了矛盾。
如果以数据的反映为主,把按钮设计成方形的……那对设计师来说就会是一次打击,对他的产品理念形成颠覆,他的自我判断这条路就被堵死了,他还怎么成长?他还怎么一步步地走向大师之路?
最后就只能变成数据的奴隶。
就像是网路文学编辑一样。
早期在数据应用不发达的时候,什么样的书能上推荐榜,都要由编辑的喜好和审美来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差错,很多编辑喜欢的作品就是很难得到用户的认可。
可是编辑自身在试错中成长了。
慢慢地,这些编辑就成了网络文学里的中流砥柱,成了最了解网文的结构、节奏和写作技巧的一批行业大佬,拥有极高的话语权。
可是后来,数据应用起来了。
一些新入行的小编们,就很难再凭借主观意志去力地推荐一部作品了,他们想推荐也没有那个权限。
一切都以数据为准。
数据到了什么样的层次,就会给什么样的推荐位。哪怕这是一本编辑非常厌恶的书,也要服从数据,给其安排推荐;哪怕一本编辑非常喜欢的书,如果数据不到位,也不能给推荐。
这就变成了数据的奴隶。
让小编们几乎失去了对一部作品优劣的判断和思考,就很难获得成长了。前辈们可以从小编辑一步步地成为行业里有话语权的高级编辑。可这些小编们在数据的控制之下,业务能力成长缓慢,职场之路就会非常渺茫。
聪明的人能早早的发现苗头,及时地调整或者转行。不理解其中道理的小编,就为了那微乎其微的成功机会,在行业里一做就是很多年,浪费了年轻时期这段职场里大好的可以学习、成长的阶段,人生的职场之路就会平庸化了。
许亮杰缓缓地道:“美国这边的自由主义盛行,好处是创新很强,缺点就是服从性太差。大多数的产品经理,都是把数据当成一种参考,在数据和自我的主观判断中进行取舍。”
郑晓丽冷淡地说:“公司的钱,不是给他们试错用的!试错成本,只能用在产品对市场的测试之中,而不是对某一个员工自我判断的试错。要是公司辛辛苦苦花了无数的试错经费把一个设计师给培养起来了,他转头就跳槽去别家公司了,公司的损失得多大?可如果是把试错成本都用在产品上……产品的知识产权永远都属于紫微星,产品可不会跳槽!”
周不器深吸了一口气,“这才是你对手下的这个美国团队最大的不满。”
“的确。”郑晓丽就很无奈,“可是这种话,还不能明说,就只能从工作态度和产品思路的角度跟他们兜圈子。数据的好坏,才是一款产品优劣最主要的市场判断。我需要的是一支数据团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