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寄相思与明月:其实那时候时机真的很巧,扶苏和蒙恬在上郡,蒙毅也不在秦始皇身边,而始皇身边只有赵高这个垃圾和李斯这个傻子。
我那迷人又短命的老祖宗:就是就是,太可惜了,但凡等到蒙毅回来政哥在嘎也不会发生这些事情啊。
云曦:其实这还是有一些政哥的原因,如果政哥没有偏宠幼子的话那么胡亥也不一定会滋生这么大的野心。
矛盾共同体:就是就是,其实这件事很多皇帝都干过,比如二凤。
瓦罐花雕鸡:只要提到宠爱幼子李世民绝对逃不过。
连连:对啊,不过说实话,李世民挨骂不冤,他真的干的很,恩,懂得都懂。
苏玥打开下一个PPT,说:“好啦,现在让我们看看关于赵高的评价吧!”
历史评价
正面
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著《陔余丛考》指出赵高本为赵国公子,因痛惜自己的国家被秦国所灭,不惜残害自己的身体自宫后进入秦宫引发秦朝内部一系列争斗,杀尽秦朝宗室,灭亡秦朝,赵高的所作所为志在复仇,并指出此段资料来源于司马贞的《史记索隐》。
根据此段资料多有诗歌赞美赵高为国复仇之举:屈大均有诗赞美赵高:可怜百万死秦孤,只有赵高能雪耻。
赵高生长赵王家,泪洒长平作血死。
报赵尽倾秦县郡,报韩只得博浪沙。
吕星垣有诗赞赵高:赵高赵国诸王孙,求为秦贼肢体残。
赵高名在列仙传,何得仙家滥其选。
索引戋言颇辩冤,鹿马计胜长平战。
日中白虹匿无迹,王孙本是邯郸客。
颇死牧废无英雄,山河西吞惜无策。
颠覆咸阳志已酬,组糸子婴维尔力。
《咏赵高》一诗赞美赵高:当年举世欲诛秦,哪计为名与杀身。
先去扶苏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
大贾灭嬴凭女子,奇谋兴汉讵萧曹。
留侯椎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
现代学者李开元也称赞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也是精通法律的专才,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
负面
赵高制造的多起秦朝宫廷政变,加剧了秦朝内部的动荡;赵高屡进谗言、滥杀无辜,致使秦朝损失大批文臣武将,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历史上大都对赵高的人品及其所作所为持否定态度,例如:
李斯评价赵高: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相宋也;私家之富,若田氏之于齐也;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韩玘为韩安相也。
汉昭帝时的贤良文学评价赵高:昔赵高无过人之志,而居万人之位,是以倾覆秦国而祸殃其宗,尽失其瑟。
曹丕:“昔伊戾费忌,以无宠而作谗;江充焚丰,以负罪而造蛊。高斯之诈也贪权,躬宠之罔也欲贵,皆近取乎骨肉之间,以成其凶逆。”
孔融评价赵高:且被刑之人,虑不念生,志在思死,类多趋恶,莫复归正。夙沙乱齐,伊戾祸宋,赵高﹑英布,为世大患。
陈琳评价赵高: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减,污辱至今,永为世鉴。
唐太宗评价赵高:至如赵高之殒二世,董卓之鸩弘农,人神所疾,异代同愤。
柳宗元评价赵高:胡亥任赵高而族李斯,乃亡,旧不足倚也。
元稹批判赵高:彼赵高者,诈宦之戮人也;而傅之以残忍戕贼之术,且曰恣睢天下以为贵,莫见其面以为尊。
是以天下之人人未尽愚,而胡亥固已不能分兽畜矣。赵高之威慑天下,而胡亥固已自幽于深宫矣。
唐昭宗评价赵高:“宦官之兴,肇于秦、汉。赵高、阎乐,竟灭嬴宗;张让、段珪,遂倾刘祚。”
苏轼评价赵高:始皇致乱之道,在用赵高。夫阉尹之祸,如毒药猛兽,未有不裂肝碎胆者也。
梁启超评价赵高:其下者则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卢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桧、韩侘胄,明之刘瑾、魏忠贤,穿窬斗筲,无足比数。
我那迷人又短命的老祖宗:很好,看出来了,夸赵高的大部分是六国余孽。
瓦罐花雕鸡:确实哎,你要是说真正的夸他的没几个,但是骂他的一大堆。
江南已逢烟雨:所以说赵高这个垃圾怎么不去死啊!为什么要祸害大秦啊!
秦朝
嬴政看着天幕,想要打人。
他让众人退下只剩下李斯,说:“李斯啊,你说说你怎么想的?
朕是亏着你了还是有哪里对你不好了?
嗯?
怎么就脑子不好使了呢?”
李斯跪在地上,乖乖巧巧,安安分分。
嬴政看见他这样就来气,说:“李斯啊李斯,你说说你能力这么厉害怎么就不长脑子呢?
我都让扶苏娶你女儿了,他再怎么样也不至于对自己岳父动手啊,你啊!
你让朕怎么说你”
李斯现在也不理解那时候的自己,毕竟东窗事发后嬴政使唤他更勤快了,他根本没有时间想这些。
而且现在扶苏也改变了很多,虽然说没有达到李斯的预期,但是嬴政还活着,他还有时间慢慢的教。
至于赵高?早就死了。
苏玥打开下一张PPT,说:“下面让我们看看赵高经典案件——指鹿为马吧!”
指鹿为马
源自于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具体发生在秦二世时期的丞相赵高手中。
赵高企图篡夺皇位,但又担心大臣们不听从他的指令,因此设下一个陷阱来考验大臣们的忠诚度。
在一次朝会上,赵高带来一只鹿,并告诉秦二世说:“这是一匹好马,我特地为您献上。”
秦二世笑了笑,表示疑问:“丞相,您是不是弄错了?这明明是一只鹿呀。”
赵高坚定地说:“当然不是一只鹿,而是马。”
尽管秦二世和其他大臣都知道那是一只鹿,但出于对赵高的忌惮,没有人敢公开承认真相。
只有极少数诚实的大臣坚持说自己看到了鹿而非马。
由于这些诚实的声音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他们最终被迫离开朝廷或者遭受其他形式的惩罚。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成语“指鹿为马”强调了权力可以使人丧失客观判断力,盲目服从权威,甚至做出违背真理的选择。
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在行使权力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私利蒙蔽双眼,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