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过度(1 / 1)

(),

五月间,特使李兹回到了洛阳,这也标志着西南的救灾事宜,总算面收尾了。

他带回了最终的数据,西南雪灾死亡三千七百八十三人,伤者无数。

倒塌的房屋,数以万计,大部分都是乡下的木结构房子,在蜀州具有普遍性。

一场在洛阳人眼中并不算很大的雪,居然有如此大的破坏力,这让许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于是消息一出,大臣们纷纷上奏,都在弹劾蜀州刺史王道,认为他玩忽职守,救灾不利。

刘志上辈子是湖湘人,经历过一场南方大雪灾,知道冰冻灾害有多恐怖,那与北方的大雪,完不是一个概念。

关键是南方并不常常有这种自然灾害,有时候相隔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才有一次,当地人应对起来毫无经验。

因此,王道固然负有责任,但却不到罪不可赦的地步,他在事后的应对也许不是很正确,但仍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一点,身临其境的特使李兹,也说了句公道话,他将当时的情况,非常详细地描述了一遍。

此人秉承了其父亲李固公正务实的性格,在上奏的时候只是陈述事实,并没有任何的添枝加叶,也不带个人主观评价。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不偏不倚的奏疏,才更加的令人信服。

听了他的奏本,众人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南方的冰冻灾害,其破坏程度完不逊于北方的特大暴雪。

再加上蜀州地带向来温暖如春,而王道本人又是云州人,从来没有过在北方生活的经历。

能够应对成这样子,已经算他有本事了,不过作为一州的最高长官,他仍然在此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后的处理结果是降职,王道由刺史降为县令,而且还是西州边远苦寒地带的县令,这下子他一年四季大部分时候都要和风雪打交道了。

这个处罚不可谓不狠,刺史是正四品,而县令是正七品,这中间隔了整整七个品级。

但王道接到诏书之后却感激涕零,他原本以为自己难逃死劫,没想到不仅活了下来,还能继续做官,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当然,他知道这一切不仅要感谢特使李兹的公正评价,还要多亏他反应迅速,尽最大努力营救长公主的行为。

拿到降职令以后,王道在安顿好自己的家眷之后,便特意赶去求见长公主刘华,以表感激之情。

自从来到成都之后,刘华便一直长住此地,她在这里本来就有府邸,何况这次身体受损,也必须要进行长时间的修养。

襄阳王刘瑜也一直陪伴左右,不过他生性好玩,这一出京城便像发现了新大陆,等长姊身体好一些,他便迫不及待地四处游玩。

不过,他也不仅仅是观赏些风景名胜,也喜欢穿梭于市井里巷之间,感受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次出门,让他大开眼界,感受到许多不同的风景和生活,他是个好奇宝宝,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想体验一番。

之前他心性不定,固然有天性在里面,也有他自己刻意放纵的结果。

刘瑜并不傻,相反,他是个绝顶聪明的孩子,尤其是兄长刘瑾被立为太子之后,为了避嫌,他都是故意没大没小的闹腾。

不过,他对于格致学的兴趣倒是真的,哪怕出门,也随身带着书籍,今年秋天,他还准备参加科学院的入学考试呢。

虽然以藩王之尊,他完可以利用特权进入科学院学习,但骄傲如他,又怎会让人背地里耻笑呢?

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他自信已经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光明正大的登堂入室了。

刘华对这两个弟弟,都是一视同仁的,并没有因为刘瑾是皇太子而有所偏爱。

刘瑜有这个志向,她是举双手赞成,成都虽然地处西南,但人文风气浓厚,也是才子辈出。

为了不耽误他的学业,刘华特地给他求了名师,刘瑜很听长姐的话,反正该玩的地方他也玩得差不多了。

眼看着到了夏季,再不努力,万一马失前蹄,那可就亏大了。

这次西南的雪灾,暴露出朝廷在救灾制度上的一些短板漏洞,追责是必须的,但查缺补漏更重要。

否则以后要是有什么特殊的自然灾害,其结果还是一塌糊涂,与现在没什么区别。

刘志与各部相关官员,以及秘书省、中书省和翰林院,共同召开了商讨会议。

因为有心朝着二元制君主立宪制靠拢,所以在行事方面,刘志就有意将这两年当成了过度期,让议会形式形成习惯。

说起来,之前刘志开朝会的方式就与此相似,一般他都采取了民主发言,大臣们可以畅所欲言。

作为帝王,他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引导言论走向,使得结果更符合自己的要求。

大部分的时候,臣子们商议的结果,都会得到刘志的支持,如果确实遇到他不赞成的事情,就会行驶他作为帝王的否决权。

除了形成内阁制度之外,与后世的二元君主制,已经非常相似了。

袁盱这些年来,已隐隐有百官之首的架势,虽然名义上他只是三省之一的大学士。

但实际上他行驶的权力,已经隐然凌驾于其他两位之上了,差不多成为大汉隐形的丞相。

由于历史原因,将来的内阁名称,肯定是以丞相命名,不可能搞出首相、总理之类的称呼来。

所以,朝中政治敏感度比较高的,早已从刘志的态度中嗅到了风向,不久的将来,应该会恢复丞相府的制度。

大汉历史上,官制变化很快,历任皇帝都喜欢随心鼓捣一番,因此,没人觉得奇怪。

因为萌生退意,刘志已经在学着放权,朝会的时候,都会让太子刘瑾来主持。

他基本上不会说话,只是最终结果需要呈给他拍板。

这种做法说起来很正常,按照正常流程,的确是应该如此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十分罕见。

大汉的历任太子,在皇帝殡天之前,基本上一直处于学习中,根本就没有任何决策权。

封建王朝对皇权的维护,到了变态的地步,许多帝王都对自己的太子心态复杂。

既希望他以后能够英明神武,又不希望他在自己活着时太高调,处于一种极度矛盾的状态中。

。手机版网址:

最新小说: 穿越从箭术开始修行 房间里的二人世界原声 武侠之气运掠夺 饿了吗本王这就喂饱你 叩问仙道 一夕得道 去家里处罚室处刑 父亲有力挺送女儿的话 皇族训诫师的日常管教 修仙落寞时代,我见证红尘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