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英明!”窦默等人恭敬地朝赵竑拱手。
赵竑直接走了,走到一户农户的田里,他拿起锄头也想操作一番。
农户以为这是一个官员,并没有将锄头递给赵竑,而且脸上局促不安。
窦默担心赵竑会出现意外,但老而弥坚的胡太医的脸上却没有任何神情,这种的事情在当年很习以为常。
“我只是很久没除草了。”赵竑对那个农户说。
农户这才将锄头递给赵竑。
见到赵竑熟练的除草动作,窦默等人都有些惊叹。
……
这段时间,台湾的雨水开始多了起来,天气也变得异常炎热,山脉都被笼罩在了热气当中。
赵竑视察的时候不得不脱去了外面的衣服,穿着短衫。
窦默也是穿了短衫,但一路下来之后浑身上下都是汗水,沾在背后有些黏黏糊糊的,所有人的情况都和窦默差不多。
下面的官吏也开始记述视察中看到的一切。
这样的天气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来自两浙路的苔心、矮黄、大白头、小白头,江南东路徽州的芦菔、百合、芋、牛蒡等,福建路的菘、芥、莱菔、乌葵、白豆、莴苣都在地里生长起来,还有朝廷提供的秘密种子,如辣椒、土豆、玉米、花生、向日葵等物也在地里生长着。
到了晚上的时候,赵竑在灯下看报。
这是《临安时报》上刊印的讨论农业的文字。
“经济是基础,在古代社会,农业就是根本……而人口就是生产力。
以农业养活人口是农耕大国的强国方式,对农业大国来说,农业越是发展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
一篇文章被用两种记录方式写成,一种是文言文,一种是白话文。这种叫法是刚刚流行起来的,以前还没有这种叫法。
用了两种文体,虽然有些费纸,但白话文百姓更加看得懂,也能让老百姓更加清楚朝廷正在施行的政策,然后辅以其他口传,比如戏剧等方式;而文言文很简练,主要为了照顾那些士大夫,毕竟朝廷开科取士以及一些重大的朝廷活动,如登基、大婚、祭祀、外交等,主要还是采用文言文的方式,毕竟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
两种并行也是为了兼顾当前宋国国内的形式。
因此他觉得这种刊印方式非常不错。
除了形式之外,实际上吸引他的是内容。
这篇关于农业与人口的文章他看了不下百遍,从泉州的时候就开始看了。
但每读一次就觉得有不同的体会。
在赵竑看来台北的耕地也比较肥沃,给植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在气候上长夏无冬,只有热季与凉季之分。
水光热十分充分,因此台北的农业条件非常好。
而农业好了,也极大促进人口的发展。
除了农业之外,台湾府的商业发展的相当不错,台北商号在李由的打理下逐渐发展起来,整个台湾地区的商业也开始繁华起来。
毕竟赵竑以商业起家,这点他还是非常自信的。
赵竑这次来台湾主要还是看看军政这块发展的如何了。
在军队与武器这方面宋国还是稍显落后。
这次从澎湖带了八千士兵也想让台北的人见见世面,相互之间切磋切磋、交流交流练兵的心得。
三月底的一大早他们一行人来到了大屯山附近,这边就有一个兵工厂,兵工厂四周都筑起了高高的墙体,将内外两个世界分隔开去。
外面驻守着一群士兵,他们日夜守护此处,守护着这座军库。
在这围墙里面,有军营、演武场、将作监、军器监、牧场等。
这些当中大部分是泉州的工匠,还有一些是赵竑登基之后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工匠。
除了工匠之外,还有五万士兵。
这些士兵才是赵竑最重视的,他们现在是守卫台湾府的边军,维护地方的稳定,将来会充当北伐的后备军力。
士兵们在平时的时候主要从事屯田、建造、训练等,他们是来自两淮、川蜀、荆襄等地的流民。
军屯以士兵屯日,五十人人为一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
在收成与国家分成上: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
这个政策是借鉴当年曹操屯兵的制度。
从宝佑六年开始,赵竑在此实行屯田,安置流民,开垦荒地,不但粮草供应有了保障,而且大大减轻了农民运粮的沉重劳役负担,为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赵竑来了大屯山之后,直奔军器监后院的研究处。
刚到研究处的地方,官吏李希见到赵竑正要拱手,赵竑制止了他。
李希站在边上,在赵竑耳边说了一阵。
赵竑听了甚是高兴并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先下去了。
李希有些受宠若惊。
此时研究处,孙公亮、孙拱穿着半袖衣衫正在全神贯注地盯着工匠们在锻造武器。
工匠们正在锻造的是一把军刺,这把军刀是安插在军器上。
目前军中有双刃刺刀与三棱刺刀两种。
不过现在孙家父子盯着看的是这种三棱军刺。
据说刺入敌人的皮肤之后,再转一圈,可以加快放血速度,伤口很难愈合且不易缝合,可以更有效杀死敌人。
不过这种武器适合近距离的肉搏。
掌握大马士革钢锻造技术的工匠正在对一块钢反复锻打。
这种锻造方式非常考验工匠的技巧,要反复打磨、锻烧、锻造、折叠、再打磨……整个过程要重复很多次。
……末了,一把三棱军刺就出现了。
孙公亮等了很长时间才看到这把武器,上面有一些花纹,在光下寒光闪闪的样子。
不过孙公亮却觉得铸造这么一把三棱军刺实在有些费时了。
因为将来必然要大规模使用。
所以他觉得还是要采用其他的方式。
他们并不知道赵竑就站在他们的身后,而且也不知道那是赵官家。
赵竑过去了,拿起那把三棱军刺看了起来。
在临安的武器库房内,有不少制作精良的武器,在他看来这把三棱军刺的品质是极好的了。
孙公亮父子这才注意到身后的人,边上有工匠认出了赵竑。
孙家父子这才知道面前的老翁是赵官家,忙行礼。
赵竑在与他们聊起军器监这块的时候,才知道孙家父子他们除了研究更轻薄、防御性更好的甲胄、射程更远的弓弩、更加锋利、杀伤能力更强的武器之外,也在课余之外研究当年赵诵带给他们的一把手枪。
孙公亮父子二人已经上上下下将这把手枪拆了个遍,对里面的构造已经相当熟悉。
手枪的图纸也有了,不过手枪的研究进行的相当缓慢,因为里面的部件铸造的难度、精确度等等还是非常有难度的,在现在还不能铸造出来。
赵竑道:“现在看来在军器制造上,我大宋还是比蒙古要强,这也多亏了先生你们。”
孙拱道:“官家谬赞了。”
孙公亮却道:“这世上的武器还没有到一个极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一模一样地造出来。”孙公亮指着是那把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