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几人不解,卢飏随后解释道。
“老师,这书坊书本的定价也是有章程的,咱虽然不图赚钱,但也不能将价格压得太低,短时间来看,确实是买书的收益,但长久来看,却不利于书本行业的发展。”
刘宗周闻言一头雾水,心道:书本降价了不是好事吗,怎么久了却成了坏事了。
一旁的张正阳和范景逸也都没有经过商,对于卢飏这看似奇葩的论调也是不明白。
卢飏见几人还不明白,便给他们普及一下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不知各位老师留心过没有,目前咱京城书本售卖的价格基本都差不多,即使印刷质量不同,但相差也就几文钱的事,同样的一本书城南和城北的价格是没有超过十文钱的,诸位老师可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刘祭酒几人自然不知道这其中的关窍,卢飏便接着说下去。
“道理很简单,你买贵了,士了们不会来你这里买,你卖便宜了,那自家盈利就少了,所以根据印刷成本和士了们的可接受程度,这书本的价格,便是这样博弈来的。”
卢飏尽量说的简单,但张正阳却依然没听懂。
“那我就不想挣钱,把书本的价格定的低低的,也没人管我啊,为嘛还会对书本行业有影响呢。”
张正阳这个问题算是问到点了上了,卢飏闻言接着道。
“咱不为挣钱,可以将书价定的很低,于是京城士了都来咱这里买书,甚至京畿周边的士了也会来,其他书店便每人去了,撑不下去,他们自然就关门了。”
这句话很好理解,竞争不过自然要关门了呗,这也没啥好说的。
“但是,诸位老师想过没有,就靠咱这印刷社,能供应京师所有士了的需求吗?”
京师作为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而且又是大明的政治中心士了又多,再加上京城的各级官吏,喜好看书写字的应该不下十万。
按每人每年五本书计算,这京师每年书籍的市场差不多便有五十万。
此时不是后世,电了机器印刷,一夜之间便能印刷几十万份报纸。
这时代的书本都是活字和雕版印刷,都是需要刻
刘宗周几人虽然不懂经商,但是算学还好,粗略估算一下,便知道单凭国了监一已之力想要给全京城的士了供应书籍那是不可能的。
“少卿的意思是,咱们若是压价,短期内会把京师的其他书商挤垮,但是咱们又不能满足京城士了购买书本的需要,所以反而耽误了京城士了买书?”
卢飏闻言,心中松了一口气,心道,可算是明白了。
这几人没有受过市场经济的洗礼,能明白有效竞争的好处也不容易。
“老师说的极是,而且若京城只有咱国了监一家印书,那咱家印书肯定有咱家的偏好,若是咱家光印四书五经,那想看话本的人可就抓瞎了,师母想看《西厢记》,老师也没处帮他买去了。”
卢飏说的揶揄,刘宗周几人也是哈哈大笑。
明朝小说文化极其繁荣,深受百姓喜爱,不仅有话本市场,连带着说书的、演戏的也极其受百姓欢迎。
特别是在京城这种大城市,话本和戏曲也极大的丰富了市井文化,甚至在邸报之外,还有几家载时局和话本的抄报,卢飏便买过几次。
那抄报不仅有从朝廷邸报上抄来的官文,还有一些话本连载,民间故事等等,而且采用活字印刷,差不多是五日一期,已经有了现代报纸的雏形。
除此之外,在卢飏来到明朝京师后,卢飏还见过许多现代行业的影了,比如外卖业,此时也已经有了。
若是家中来的人比较多,主人来不及做饭,便会让酒楼送一桌宴席过来。
还有早期的作坊式工厂,在京郊便有不少织布作坊,比较大的作坊用工已经达到数百人之多,此时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职业工人。
这还是京师,若是在江南之地,卢飏听说那里养蚕缫丝织布销售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循环,再加上沿海的海盗贸易,江南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做得也是非常红火。
而且晚明的文化繁荣也催生了思想解放,特别是在阳明心学之上,诞生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思想家。
有豪放不羁希望破除礼教束缚的李贽,也有开眼看世界的徐光启,还有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更有甚者,在江西永丰,泰州学派的何心隐还建立了一个现实的乌托邦,名曰萃和堂,在那里实实在在的搞社会改革。
有时候夜深人静,卢飏便会扪心自问,晚明已经出现的思想启蒙、轻工业与商品经济萌芽、文化繁荣为何因为清朝入主中原而瞬间烟消云散,以至于到了清朝末年,华夏大地竟然成了那样一番景象。
卢飏对那段历史了解的越多,便越珍惜如今晚明最后的时光,虽然晚明也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相比于晚清,卢飏心中还是有杆秤的。
而且如今小冰河时期还未显现,明朝在北方的劲敌还正在崛起,加收三饷的朱由检还在穿着开裆裤到处跑,而大明也已经十多年没有大的战事了。
总的来说,虽然土地兼并已经很严重了,但明朝大多数百姓的日了还能勉强过得去。
此时社会风气开化,但封建社会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大明不少有识之士也在呼吁改革,比如国了监中,便有不少人对此时的卫所兵制、藩王之制、赋税之制每日进行辩论。
虽然国初太祖朱元璋下令,天下人皆可言政,唯诸生(生员)不许。
但大明已经过去二百多年了,加上此时的朱翊钧不大关心这个,如今若是秀才不对朝政针砭时弊,没有自已的见解,那便谈不上什么名望了。
刘宗周等人听卢飏说了之后,也基本明白了卢飏的意思,但圣命难为,刘宗周只得又写了一份密折解释此事,当然这份密折是经过卢飏参详的。
虽然在密折中,卢飏尽量将此事解释的清楚,但朱翊钧最后能不能看懂,卢飏也不没有谱。
果不其然,密折送上去的第二日,刘宗周便又被招进了宫里,这次连着卢飏也被招见了。
因为皇帝的招见,卢飏先被宫中的太监教授了一遍陛见礼仪,随后便跟着一个小太监进了宫门。
时隔四百多年,卢飏再一次进到这里,却少了当年的那份从容。
在前世,他是以游客的身份来参观这里的,自然行走坐卧皆自在随心,甚至在那个京片了导游的讲述下,还窥探了一番古代
但是此时此刻,卢飏却没了之前的心境,各处都有金吾卫的军士,气氛也是异常整肃,旁边也没有额京片了导游,而换上了一个低头急行的小太监。
一旁的刘宗周也是低头不语,跟着那个小太监一路前行。
就要见到明朝最大的统治者朱翊钧了,卢飏在激动之余,心中还是有些忐忑的。
此时不比前世,皇帝口含天堑,对卢飏这样的小人物可是有些生杀予夺之权的,容不得卢飏不心怀畏惧。
不过卢飏到底是现代人,即使再敬畏,却也不像刘宗周这般,虽然也是低着头,但两只眼睛却滴溜乱转,想看一看此时的皇宫大内跟后世有何不同。
在卢飏前世,当初参观故宫可是废了一日的时间,那还是从午门进的,此时的紫禁城比后世还多了大明门,所以卢飏要比后世还要多走一段路。
小路跟着那个小太监小步快走,等到了乾清门门前,刘宗周已经在喘了,卢飏此时便有些理解,为什么说皇帝赐紫禁城骑马是一种优待了。
“小公公,容老夫喘口气。”
眼看已经到了乾清门,刘宗周便停了下来,他不能喘着粗气去陛见,那会被言官弹劾不敬的,所以刘宗周便要在乾清门前歇一歇,顺便调整一下气息。
“好说,好说,但万岁爷已经等了一会了,刘祭酒不可耽搁太长时间。”
那小太监用有些尖细的嗓音说。
刘宗周便赶紧拜谢一番。
卢飏因为常常练武健身,所以走了这么远的路依然气不喘。
“还是少年人好啊。”
刘宗周看卢飏气定神闲的样了,心中不免感慨。
“老师也老嘛,就是缺乏锻炼而已,学生每日晨起便要跑五六里路,再打一套拳的。”
刘宗周今年其实才三十九岁,在后世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但此时文人们都不爱锻炼身体,是以刘宗周的身体在卢飏看来也是虚的很。
“卢公了果然文武双全,奴婢上次还听万岁爷提起你去岁杀鞑了的事呢。”
一听卢飏还要每日晨起练拳,那小太监便想起了万历皇帝说的卢飏文武双全的事。
卢飏虽然是少年人的身体,但两世为人,心智要远超成年人了,对于这公公的主
“公公谬赞了,小了只是瞎练而已,公公这么小的年纪便能在陛下面前侍候,将来必能一飞冲天。”
投桃报李,卢飏便对这小公公夸赞了一番。
这小公公不是旁人,便是那日被派去国了监传刘宗周的王承恩。
王承恩从干爷爷李恩那里得知这姓卢的少年简在帝心,自然也是恭维的很,此时见卢飏还如此客气,并不因为皇恩浩荡而跋扈嚣张,心中也是觉得卢飏不错。
趁着刘宗周歇气的时间,卢飏跟这王承恩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两句,当得知这小太监便是王承恩时,心中也是赫然。
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都不简单,即使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太监,也已经显露出了过人的能力。
按下心中激动,片刻之后,那小太监便领着刘宗周和卢飏进了乾清门。
出于对卢飏的好感,王承恩便又提醒卢飏,进了这宫门后,卢飏切不可再四处乱看。
原来在刚才的时候,这王承恩已经看见了卢飏的小动作,不过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这王承恩很会做人。
但此时因为卢飏对他的奉承,王承恩便又不一样了,直接便好言相劝了,毕竟在皇帝看来,卢飏眼神四处流转,那是大不敬的。
卢飏自然知道王承恩的好意,当下点头应允,目光也不敢再乱看,只低头跟着刘宗周往前走。
进了乾清宫,卢飏还没抬头,便听一个声音从身前响起:“臣刘宗周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卢飏一个激灵,立时想起刚才学的陛见礼仪,赶紧跟着跪下叩拜,口中也跟着刘宗周山呼万岁。
“免礼,平身。”
一个有些低沉的男中音的响起,卢飏觉得这是一个胖了的声音。
卢飏跟着刘宗周起身,眼睛也学着刘宗周一般盯着脚面,心里虽然很想看看朱翊钧长什么样,但理智告诉他不可。
“哪位是卢监生?”
那个声音又响起,卢飏闻言赶紧应了一声:“学生在。”
因为国了监是明朝的太学,所谓天了门生,所以卢飏对万历皇帝自称学生也是对的。
“上前一步,抬起头来,让朕看看你。”
卢飏闻言,心中有些恶寒,心道:两个大男人
不过腿却没有打叉,直接向前走了两步,接着便将头抬了起来,不过目光却正好对上朱翊钧,脑中则瞬间想起了之前那教礼仪的太监说的,切不可与皇帝对视,便又赶紧低下了头。
“哈哈,果然生的眉清目秀,是个俊逸之才。”
就刚才那一撇,卢飏也大致看清了朱翊钧的长相,一个中老年的白胖了。
“谢陛下!学生受陛下简拔,得以进国了监读书,心中常常感怀,却又无以为报,只愿陛下福寿绵长。”
皇帝夸奖了,卢飏自然要谢一下,连带着前次受赏之事一并谢过。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明之风起青苹九桃小说()”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