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淳熙二年
绍兴六年起,李清照便一直居住在临安,至今已有两年。
在绍兴六年之前,她时常作诗词,或感怀自身,或暗讽当代朝廷…
悲宋室偏安一隅,恶朝中投降派!
可是,一切都在绍兴六年发生了变化,不,准确的说,在绍兴五年就有了端倪。
绍兴五年,光幕初现,李清照还在金华。宋朝陷入金贼南下,汉人南逃的局面。朝廷只想苟活,不思北伐。
光幕现世不久,又得知了宋被蒙古所灭。当时的宋朝臣民,可谓是又惊又怕。惊的是宋没有被金人所灭,他们扛住了金人的进攻!怕的是,宋最终还是被异族所灭了。
李清照当时对于光幕频繁称呼宋为怂、送,感到愤怒。就算是光幕又如何,怎能如此嘲笑!可,随着光幕曝光了秦桧所为…而官家的做法仅是轻拿轻放后,这让李清照对当朝官家失望透顶。
之前或许还能说是官家识人不明,朝中奸臣和投降派蒙蔽圣听,因此才北伐不顺利,使自己想重回故土的愿望落空。
直到,光幕出了一期用刘禅来换赵构的视频,所有宋朝臣民才终于看清官家是怎样的人,他胆小、懦弱、包庇奸臣、以莫须有杀功臣…
绍兴六年,赵构死了,这是转折点。
宋进入幼帝登基,重臣辅政的淳熙年。
随着各路北伐军的出发,李清照时常与人作诗赞颂。常在午夜梦回之际,回到故园。
今日见光幕谈及南北之差,谈到文化发展,谈到战乱会使孤本典籍的流失。深有感触。她曾在金兵南下时,带了十五车石器文物南下,旁人劝过她丢掉这些独自逃命,但她不愿。
这些是东西不是正如光幕所说,是代表着文化的传承!
…
【前面咱花了两个部分讲战乱给北方带来了什么,接着开始讲对南方的影响。
伴随着北方的战乱,与之相对的便是南方的安定和繁华。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便是江南地区人口剧增。
汉朝时南方不显,但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变迁,勤劳的老百姓早就学会了因地制宜。
因为江南地区多湖泊,于是江南百姓便在湖泊中筑堤造成块的圩田(又名围田)。
宋朝的统治者并不注重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致使大量的圩田毁废。但范仲淹极为看重圩田的效用。
曾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淹不及,为农美利。”
于是范仲淹的主张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和重视,诏令两浙地区修整圩田,并且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大力推广。
值得肯定的是围湖造圩,这一举措不仅扩大了,耕地使粮食丰收,还解决了抗旱涝灾害。】
<范公治水还是有一手,提出了“浚河”“置闸”“修圩”三点。[点赞]>
<果然还得是老百姓会有办法啊,一个办法不一定适用于全国,必须得学会因地制宜。>
<是由汉代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
<宋朝统治者真废>
<现在开始南北异形啦>
[宋仁宗赵祯:都听范公的。]
[秦始皇帝嬴政:南方的开发该提上日程了]
[唐太宗李世民:因地制宜好啊,此句甚妙!]
…
宋 开宝三年
赵匡胤顺利灭掉南唐后,吴越国也纳土归宋,吴越王钱俶也很积极的来到汴京城。
赵匡胤对钱俶的主动大加赞赏,时常宴请各旧国君主,而钱俶总能伴在赵匡胤身边。
曾经的南唐国主李煜对钱俶不懂何为唇亡齿寒的道理感到无语,南唐和吴越“相依为命”,李煜数次派使者前往吴越说服钱俶,想让他答应共同抗宋。可是,钱俶这个人就是个傻逼,完全不懂李煜的苦心,一心跟着宋国走!
就算现在他们待在同一块地上,李煜对钱俶总是横眉冷对,时不时出言讽刺。
殊不知,在钱俶的心中则认为李煜不识好歹,跟着赵匡胤又不亏…
而且这位赵官家的心胸还挺大,李煜写过不少悲伤故国的词,也没见赵官家生气把他杀了。
因此当光幕提到圩田时,曾经的吴越国主钱俶瞬间抓住机会。
“官家,苏州多修筑圩田,臣对此事知道甚多,愿助一臂之力!”
赵匡胤面露喜色,深感钱俶这小子太上道了!
“好,待光幕完后,与宰相说道。”
李煜强忍不适,恨恨地喝了一杯。
…
【江南不仅是多湖泊,有的地区还多山,丘陵密布。
这也难不倒咱们勤劳又聪明的老百姓。他们用一道道的堤坝涵养水源,梯田远远望去如层层云梯。梯田能够改变地形坡度,拦截雨水,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
圩田和梯田的成功,又让农作物,“水稻”多了更多的种植空间。
还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农具发展。比如,在汉时有一种叫做龙骨车的水车,这种水车旱涝皆宜。后来大家以此为基础发明了水转翻车、牛翻水车等等,有了农具的发展,不仅省时省力还效果还显着。
当然了,更重要的一点还是江南地区除了社会稳定外,得益于气候水利的诸多因素,使它的亩产量远高北方。
元明清时期,地广人稀的北方长期实行粗放耕作,得到的是广种薄收。
但根据清代的《皇朝经世文编》记载:“南方种田一亩,所获以石计;北方种地一亩,所获以斗计。”
所以宋代以来在经济重心南移后,北方不仅失去了劳动人口的,还是只在人口质量和农业方面比不上南方。
这里有提出关于南北榜案的背后原因,便是北方的社会文化经济落后衰退,南方富裕繁荣、勃勃生机。】
<北小麦,南水稻>
<还是得有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
<清代的那个记载好离谱啊,一个石计,一个斗计,差距也太大了吧。>
<唉,莫名想到了现在的山河四省[叹气]>
<想说你这题偏的太远了,要不是最后来了这一句话,我都要忘记主题是什么[捂脸]。>
[唐太宗李世民:嘶,那怎么提高北方的耕作呢]
[秦始皇嬴政: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是指要重视墨家?]
[明成祖朱棣:山河四省?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这四省有什么问题吗?难道后世还存在南北之差?]
…
各朝会作画的人,都很忙碌。因为光幕上展示的各种农具,那都是造福百姓的利器啊!
各朝统治者对南北的差距现在是有了明确的认知。看到有评论说这个视频逐渐偏离主题,他们表示关于明朝“南北榜”案他们不是很在乎,但是可以多说一说怎么发展农业怎么发展民生,如何改变现状。
同时也在感叹难怪后世说明朝的粉丝多,朱元璋有再找华夏之功。且看一看明朝是怎么解决南北问题。
洪武年间的北方人不服气,然后,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许多北方士子脸上又红又臊,光幕都讲得如此直白了,“南北榜”案肯定与刘三吾等主考官无关咯,意思是怪只能怪咱们北方士子能力比不上南方士子,考不过他们呗!
与此同时的刘三吾,总算抹了一把虚汗,看情况应该是与他没关系的吧…?
目前光幕还未全面展开讲“南北榜”案,都是众人对“南北榜”案的猜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