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一言,让刘备眉头皱得都快成麻花了!
“可我们都答应孙权了,我们再反悔!这就是小儿之心呀”。
听刘备这么一说,赵云顿时手足无措,于是开口道。
“主公,如今我们都答应他们了。那我们拒绝他们的话。会不会被人说闲话啊”!
“那怎么办?如今我们都答应人家,在这么着。我们得帮忙人家,再说我和他们都是一家人呀”。
刘备与赵云愁眉苦脸之际,凤雏等人刚好路过。
看到主公与赵云眉头一皱,就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
急忙的来到刘备面前,抱拳道。
“主公,皇叔!我们来迟请主公皇叔责罚”。
“罢了免了吧,如今我们有两道难题摆在眼前!想请诸位商讨一下。谁有更好的建议”?
刘备清楚,而眼前的凤雏等人的一言,是故意说给自己听的,刘备知道!
如果没有凤雏等人的帮助,就没有今日的自己,所以他们说的责罚就罢了。现在战局吃紧,还是想好应对之策。
是上上策!
待众人到齐,刘备开门见山的开口道。
“诸位,眼下局势你们都看到。如今孙权想要出兵合围合肥,但担心兵力不足的原因,便同意我们的让赵子龙送过去的承信!”
所以我想问问你们,我们出兵援助孙权,还是不出兵援助!
“主公,切不可出兵!若我军不出兵,孙权自会知晓我军之困境。其一,我军路途遥远,地势险峻,大规模兵马行军,必然会受天气影响,行军迟缓。若部队迟缓,无法及时支援,孙权定会在背地里大骂主公。因此,我军只需表面答应支援,不必真的派遣兵马。”
这个时候,听到主公刘备一言!
诸葛亮等人站出来提出不要出兵,是因为!地势险峻不易出兵,山路众多。
如果派出部队前往支援,估摸着会耽误一些时间。
所以我们还是装装样子为好!
“不行,主公!我认为我们都答应江东孙权了。我们再怎么着也得表示诚信吧?这样,主公!不妨在孙权确定时间攻阀合肥后。我们派一支兵马前去支援,这支部队表面上是前往支援。背地里却在远处观望!如此一来,孙权那边也不好暗骂我们不讲诚信了。怎么样主公”?
听到诸葛亮等人的话,在一旁的简雍开口插嘴道。
在简雍眼里,诸葛亮等人方才说的话,虽然可信!
理解我军的实际情况,但在他的眼里确实不怎么好。
是因为,作为朋友兼盟友一职的话!我们如果表面答应江东孙权的事情,要是不去做会不会信任就会没有了?
“主公,我认为可以派遣一支部队,等候孙权的指令。待孙权发出号令后,我们便可派遣这支部队前往前线,协同孙权作战,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简雍开口一言,将这件事再次强调一遍,这样一来就是等待主公的下一步指令。
且足矣与诸葛亮等人的赞同,要是主公与诸葛亮等人同意这件事后,就可以着手选出一人作为先锋,就等候江东孙权的一声令下出击了。
刘备思考片刻,微微点头道:“简爱卿所言甚是。那就依你之计行事。不过,此次援兵之事关系重大,需选派一位智勇双全之人担任先锋。”
众人纷纷推荐,最终选定了关羽之子关平。
数日后,孙权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合肥,同时派出使者快马加鞭地向刘备送信,表示自己需要刘备的支援。
刘备收到信后,立刻召集众将商议对策。众人一致认为应该派遣援军,但刘备却犹豫不决。这时,关羽主动请战,请求带军前去支援孙权。但刘备考虑到关羽镇守荆州的重任,最终决定让关平率领一支军队前去增援。
关平领命后,立即点齐兵马准备出征。然而,在行军途中,关平却突然改变了主意。
他觉得孙权此时进攻合肥,可能只是一种试探,目的是观察刘备是否会出兵援助。
如果刘备真的派兵救援,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陷入孙权的陷阱之中。
于是,关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并在附近设下伏兵。
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多久,就有探子回报说孙权已经撤军了。
原来,孙权此次进攻合肥只是虚张声势,他真正的目的是想通过刘备的援兵来吸引曹操的注意力,然后趁机偷袭荆州。
当他得知刘备派关平率军前来增援时,便意识到自己的计划已经被识破,于是果断选择了退兵。
刘备得到这个消息后,不禁感叹道:“幸好有关将军的深谋远虑,否则我等必然中计!”他对关平的智谋深感佩服,并称赞他为军中翘楚。
这次事件也让刘备深刻认识到,在乱世中,只有保持谨慎和灵活多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关平的冷静分析与应对,更是让刘备明白,人才的智慧和勇气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虽说这一仗被关平识破,但据赵云带来的情报说,此次攻打合肥的情报是货真价实的。
可为什么欺骗我?这下想救却救不了,可怎么让东吴孙权知道我军现在的困境呢?
“主公,不妨给孙权那边写信!就是说我们山地多,路途困乏。不易行军,所以此次写信请吴王不要生气不就行了”。
“可是,若直接告知孙权实情,恐怕会引起他的不满。”刘备担忧地说道。
“主公莫忧,臣有一计。”诸葛亮轻摇羽扇,缓缓说道,“我们可以在信中说明山势险峻、道路难行,但同时强调我军已全力以赴,只是无奈客观条件限制。此外,我们还可以暗示孙权,此次未能及时援救并非我方有意为之,而是另有隐情。相信以孙权之智,必能领会其中深意。”
刘备听后连连点头,“甚好!甚好!如此一来,既能解释我军的困境,又不至于惹怒孙权。诸葛先生真是妙计!”
于是,刘备当即修书一封,派人送往东吴。数日后,孙权收到来信,看过之后,心中的疑虑释然大半。他明白刘备所言不假,此番确是形势所迫,非其不愿相助。经此一事,双方虽未明面上言明,但彼此间的默契更深了一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