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综合小说 > 三国:汉家天下 > 第238章 太学与石经

第238章 太学与石经(1 / 1)

第238章:太学与石经

刘星当然没有让张飞再次去往河北之地,张飞贩酒是爱喝酒,并不是做生意的料。

之前刘星缺钱是张飞卖酒、典韦伐树,现如今这两个生意都可以继续下去,但却不能在大材小用了。

要去收服卫觊,只需要刘星签署一道征辟的命令,他就会前来。

不过,这种手段和自己想要的科举制是不一样的。

自己不就是想要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当官的通道嘛。

但荀彧还是说了,这件事,是要有一个过渡期的,不能将自己说过的话来把自己给封杀掉,要灵活。

而且未来的科举制一定会有很多的压力,未必能够成功,自己的事业也是刚刚起步,不能固步自封。

此时的雒阳城,虽然还是一片废墟,但至少有了动向。

可以见到很多的百姓、士卒在废墟上劳作,人非常多,而且是越来越多,还有很多的民夫在不断的往雒阳城运输物资。

到了夜晚时分,刘星并没有实行宵禁,没有必要,只要官兵们守好关键的部位就行了。

没有必要如此的紧张,此时的雒阳城没有什么可以抢的。

果然,到了夜晚,民夫和士卒是需要吃饭的,也是需要放松的,因此,一些不知道从何处来的商贩们就聚到了雒阳,找到所在竟然露天的开起了各式的小吃摊。

这算是地摊经济吗?

那就要鼓励!

而自己重点关注的是教育,教育就需要大师,刘星可没有这个本事,因此,这事儿就得让荀彧去做。

荀彧的想法很是功利,就是要尽快的恢复太学。

太学是朝廷的重要教育机构,其在文化和教育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光武中兴时,在建武五年光武帝刘秀在雒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

后来,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顺帝的永建元年,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建成了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

到了灵帝时,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

熹平石经是最早的官刻儒家石经,始刻于灵帝熹平四年,八年后,到了光和六年刻成后,才立于开阳门外的太学,故又称太学石经。

石经为隶书写成,方平正直,中规中矩,故也称“一字石经”

这也算是灵帝时为数不多的他做的好事了。

时任议郎的名士蔡邕和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等人,鉴于当时儒家经籍因辗转传抄,多生谬弊,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

灵帝同意后,蔡邕即开始书写并使工镌刻于碑,而堂溪典等人也参与了书写。校正儒家书籍,包括:《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刻石,历时八年,共成46石,石皆高3米多,宽1米多。

熹平石经轰动当时京师雒阳,甚至全国。石经刻成,立于太学门前,“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交通堵塞的热闹场面持续了很长时间。

这就是官方确认的儒家经本的正式版本了。

太学是设在首都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因为光武帝与明帝执政时,皇权比较巩固,外戚和宦官不敢公开作恶,社会一度比较安定,太学也因之得到了正常发展。

但到了章帝以后,政治进入了黑暗时期,太学教育一度衰落。至邓太后把持朝政,她吸取了以往外戚失势的教训,既注意并用外戚和宦官,又注意表扬儒学,尊礼三公。

直到顺帝永建六年,太学不仅重修、扩建,又增加了太学生的来源,还增加了甲乙两科学生及太学生的俸禄,于是太学生人数大增。

但随着政治的腐败,太学生开始参与政治。熹平元年,太学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达一千余人。

之后又经过了何进、董卓的祸害,此时的太学早就人去楼空了。而太学荒废,石经也开始遭受破坏。

想要再复往日荣耀,刘星的需要下一番大的力气整顿才是。

但想要如此,必须要有一位的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太学才行,显然,荀彧是不适合的。

想要找当初的那些人,蔡邕、堂溪典、马日磾如今在长安,被董卓控制,而杨赐已经过世。

思来想去,刘星想到了一人,就是自己的义父卢植啊。

通过司马朗,刘星知道了义父的下落,在董卓为乱雒阳朝廷时,第一次提出要废掉刘辩,立刘协为帝的时候,卢植出来辩驳,而董卓大怒。

在当时是蔡邕求情,董卓才作罢。

见到朝廷乌烟瘴气,不久后,卢植就以年老身体不适为由,请求返回家乡涿县。等董卓批准后,卢植便走小路离开雒阳,董卓果然派人追杀而不及。之后卢植便隐居在幽州上谷郡,不问世事。

刘星反复思考之后,决定要将老师迎回来到雒阳主持太学一事。

因为他是“名着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

但要不要自己亲自去一趟呢?

别人去恐怕不太合适吧。

... ...

最新小说: 无上至尊,从斩妖除魔开始 携崽死遁,疯批权臣跪求当爹 穿成皇孙,开局保下亲爹太子之位 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全球末世:开局觉醒吞魂天赋 穿书后,我和闺蜜玩坏男主! 替嫁后,我成了九零首富少奶奶 1秒1血脉,觉醒荒古圣体我独断万古 真千金被赶出府,摄政王宠翻了 浅藏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