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洛空指点刘玄德
伴着遍及四野的旌旗漫卷招展,一杆杆大旗上面绣着诸侯的姓氏,一营营士卒分作三路,往巩县方向而去。
最先到达的军队就有十万人,后续还有数之不尽的军队。
为了这一场大战,汉廷聚集精兵二十万,各路能战的大军合计五十万以上,若是加上押送后勤的军队,真可谓是百万大军浩浩汤汤,无坚不摧。
不过这些军队通常都是征调一批,进入战场一批。
可能先锋都已经交战了,最后面的军队可能才刚刚誓师出发。
比如并州刺史丁原,人虽然已经到了这里,号称三万军马。
但实际上并州那么远,不可能仓促之间就能征召三万军马,他是带着精锐前来,然后让并州的属下继续不断招募乡勇送来担任后勤兵。
因为通常这种数十万人的大会战,除了主战场之外还有分战场,一场局部战斗的输赢,决定不了一场战役的胜负。
双方不断往其中添加兵力,谋士互相对抗为己方增添胜率,统兵大将上阵冲杀改变每一个影响胜负的局部。
只要不是谋士团和统兵大将差距过大,这种会战一定是互有胜负,拼到最后一刻,底牌用完,双方几乎都是明牌打,最后就看谁底子厚,谁敢拼命,谁能顶得住,谁就能胜利,这就是大会战。
在这第一批到达的十万人中,最强的自然就是洛空的三万西域铁骑,这可都是一人三马以上的精锐骑兵,就算是轻骑兵身上都穿着皮甲。
从这支军队出现在中原开始就颇为惹人注目,因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明显的西域胡人面孔,还有许多明显的混血儿面孔,大约三分之一是明显的汉人面孔。
生活在边境的诸侯以及士卒经常见到这种胡人义从军队,倒是没觉得稀奇,但是中原人还是第一次见到,颇为稀奇。
尤其是西域军队基本上都信奉宗教,这就更是显得与中原军队格格不入。
西域军队从西域数千里而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原之地真是人多,单论繁华西域倒是不虚中原。
勤王军的诸侯汇聚一堂,真可谓是谋臣如雨,战将如林,这一场勤王,几乎将各个地方士族豪强的精粹都聚集起来。
洛空本以为贾诩就已经是顶级天花板了,但没想到,贾诩这样的人,他竟然还见到了两三位。
一眼望去都是各个经学名门的子弟,就连洛空都只能感慨这些家族真是受到上天的钟爱,竟然有这么多杰出的子弟。
随着太平军同样渐渐进入巩县范围,相隔着数十里,但气氛却一下子凝重起来。
勤王军中,洛空满眼惊奇的望着眼前的关张赵三人,这三人头顶有热气蒸腾,明显是刚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运动。
从那一日合力战过洛霄开始,三人就经常切磋对练,因为三人都有些预感,迟早是要再和张角战一场的。
张角无敌的身姿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那个时候张角还不知道又强到了什么地步,如果没有进步,战场之上,刀剑无眼,真可能会死。
在洛空看来,眼前的三人就算是没有那种率领一整个军团的统帅天赋,但是单论这一身武力,就足以做个无双的冲阵猛将,斩将夺旗,天下之中能够胜过的人是不多的。
洛氏漫长的历史之中,有一个其他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文臣的强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武将的强弱,洛氏是有一个大概的标准的。
虽然没有姬昭的系统属性面板那么明显,比如93和94这种肯定区分不出来,但是94和90这种就能明显的区别出来。
而且这种差距的锚定是整个历史长河,首先将素王排除掉,洛氏之中有对历史上有名的武道强者的战场实战记录,不是那种特别空泛的评语,就是单论的战场杀伤力。
关羽、张飞、赵云这三个人,在这套标准之中,都是能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的那种万人敌选手。
在家族的历史上,从武力这一项上对标的就是先祖洛武公,这么一想就太猛了。
这样的三个人率领大军冲锋,洛空自认是顶不住的。
但洛空可是知道那位太平军的道主张角,一人压着这四个这种级别的猛将打。
“嘶。”
洛空倒吸一口冷气,越想越觉得恐怖,“张角到底是什么人,竟然能压着你们三人打?”
张飞脸本来就黑,也看不出什么变化,瓮声瓮气的说道:“张角肯定是项王转世俺老张这辈子没服过什么人,那张角算是一个。”
关羽脸一向都是枣红色,手提青龙偃月刀,轻捻美髯,平日里轻眯的双眼睁开,郑重道:“张角虽然是逆贼,但着实是一个英雄啊。”
赵云依旧是白甲白袍,一杆银白长枪,俊秀不凡,沉声道:“张角之能,项王以降,未有见者。
云曾听闻君侯在西域时最喜率军冲阵,但此次一定要小心,不要冲阵,交予我等即可。
非万人敌者,在现在的张角手下,可能走不过一个回合。
君侯千金之躯,乃是西域主将,万万不可置身这等凶险之地。”
关羽和张飞同时点点头,对赵云的话很是认同,洛空谢道:“子龙所言,空记下了,空便坐镇后方调度大军,不会以身犯险。”
一念至此,洛空突然想到如果张角面对神庙军会如何呢?
“大哥!”
“大哥!”
“玄德公!”
突然耳边传来关张赵三人的声音,结义兄弟自然是以兄弟称呼,赵云现在是刘备麾下但是还未曾认主,所以用玄德公来称呼,洛空听到不禁眼前一亮。
现在天下英才井喷的实在是太多了,让洛空感觉家族安全都有些不稳,还是需要收拢一些人才,就比如贾诩这种。
洛空知道是刘备来了,转头望去,刘备走上前来恭谨行礼道:“备拜见君侯。”
对洛空刘备是又敬佩又羡慕,明明年纪和自己差不多,麾下却有数万精兵,能跨越数千乃至于万里勤王,无论是州刺史,还是郡太守,一路过凉州,入司隶,天下官吏都要给他让路。
河内太守夜奔其行辕,愿意舍弃诸侯之位,投奔成为他麾下一卒。
而自己呢?
年幼之时还敢指着村前的大树说,当乘此华盖,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不算是一事无成,但距离匡扶汉室大业还差得远。
刘备一直在幻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有这样的身份地位,到了那个时候,他一定能与志同道合之人,将现在这个破破烂烂的汉室彻底砸烂,光复先汉孝文、孝武、孝宣皇帝的大业。
洛空见到刘备望着自己出神,于是笑着问道:“玄德公所思何事啊?”
刘备从幻想之中惊醒,听到洛空所问,自然不好意思说自己的所思所想,于是讪讪笑道:“只是一些私事罢了。”
洛空没有多问,五人向外走去,洛空微微感慨道:“玄德公,太平军大军压境,恐怕战事之起,就在这几日之中了。
之后还要多多仰仗玄德公的结义兄弟,否则这张角如同项王一般冲阵,万一前军顶不住压力炸营,席卷中军以及后军,恐怕就要迎来一场大败了。”
说罢这番话,洛空思索了一下又说道:“玄德公,只要你或者云长、翼德、子龙在此战中立下功劳。
在战后我一定为你在中原的州郡之中,保举至少一个刺史或者太守的位置,由伱挑选刺史还是太守,我再送你一千精锐骑兵,三千匹战马!”
轰!
洛空这番话直接将刘备震住了,毕竟这实在是太过于大手笔了。
有识之士都能看出,就算是这一战能打赢,但是想要将现在纷乱的天下平定下来,还是要依靠各地的刺史以及太守这些地方诸侯。
刺史以及太守将会是接下来一段时间之内最有权力的人,刘备的地位将会在短时间之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洛空甚至还考虑到现在刘备手中不过数百人,还直接送他一千精锐骑兵以及三千匹战马,这样刘备就能坐稳太守之位。
刘备从震惊之中回过神来,直接就是深深躬身作揖,哽咽道:“君侯大恩,备无以为报,唯有不惜此命,奋勇而战而已。”
至于洛空可能是欺骗他刘备从来没有想过这种可能,这可是货真价实的洛氏子,千年以来,最是讲求一个信誉,就连诈降这种计策,洛氏子都是不用的。
谁怀疑洛氏子不讲信用,谁就没有脑子。
洛空望了望关张赵三人,又望了望刘备,这些时日和刘备这几人接触以来,他就觉得刘备着实是个人物。
麾下又有关张赵这三员万人敌的猛将,恐怕很快就能起飞,自己不过是用一个举手之劳来助他一臂之力而已。
当然,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算是刘备自己都不知道,洛空最喜欢他的一点是,他这个人把老百姓当人看。
皇甫嵩说洛空妇人之仁,从中就能看出洛空的性格,他虽然是沙场宿将,为了胜利能不看重伤亡,但从骨子里是一个典型的洛氏子。
刘备的这种性格,实在是太过稀少可贵了。
在虚无天界之中,姬昭望着这一幕,他知道洛空心中所想,他也颇为感慨,刘备生在这个时代,却有这样的思想,这是何等的可贵呢?
洛空见到刘备感动,拍了拍他的肩膀,还是没忍住说道:“玄德公,人生在世上,皆是父母所生养,但是许多人因为权位渐高,就漠然生民之生死,这样的人,我与他道不同不相为谋。
你不一样,有一颗少见的仁心。
我思虑你出身卑微,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却是真正的寒门子弟。
人在卑微时,有一颗仁心,这不稀奇。
但日后成为权贵之后,万望谨记今日之大愿,万望谨记今日之志向,我不希望看到你日后变成皇甫嵩或者那茫茫多的勤王诸侯一类。”
刘备万万没想到无双侯洛空竟然会对自己说这么一番话,两人相交的时日并不算是多,这番话实在是有交浅言深的嫌疑。
但是正因为这样,刘备才更加听出无双侯洛空对自己的看重和期望,尤其是最后一句,无双侯洛空竟然用太尉皇甫嵩以及勤王诸侯来和自己作比。
刘备又能说什么呢?
他带着丝丝苦笑道:“我刘玄德不过是个卑微的小吏罢了,天下之间没有名姓,四海之内没有声望,又何德何能与诸位勤王诸侯相提并论呢?”
洛空闻言却狂笑起来,他指了指自己,然后对刘备笑道:“邦周之时的旧事我就不提了,你们都是冲阵的猛将,史书应当是没有读过许多。
就说大汉之事,韩武穆从一介白衣一跃而起成为高皇帝的大将军,丞相贾谊短短数年就直升任三公九卿。
这种事数不胜数,关键就是要有能力,还要有贵人赏识。
你刘玄德难道没有能力吗?
我洛空难道还算不上贵人吗?
这一战最多一年就能结束,若是你能不死的话,一年之后你就是两千石的太守,凭什么不能和那些勤王诸侯相提并论呢?
那些勤王诸侯也不过就是一些两千石而已。”
洛空能不能算得上贵人?
当然算!
他若是不算,那整个天下都没有几个人有资格,这霸气的一番话,竟然让刘备有些激动起来。
又是深深地躬身作揖,朗声道:“君侯,备明白了!”
关羽和张飞见到无双侯洛空竟然这么赏识自己大哥,眼中纷纷冒出惊喜之色,有无双侯的提携,恐怕大哥很快就能功成名就了。
赵云出身冀州,本就对洛氏颇有好感。
现在又听到洛空称赞刘备有一颗仁心,他也是那种非常仁义的人,不禁对刘备的好感愈发深刻,决定再看看,如果刘备符合自己标准的话,就拜为主公。
————
龙武三年,帝念无双肃穆侯功大恩重,加封忠肃王,又谓太子及群臣曰:“朕常思忠肃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惟仁惟义,能得人心,太子勉之。”——《季汉书·宣烈本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