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婉君带着李祥生买了两套衣服,就着急地赶去搭火车。
心中早已把这女人骂千百遍,都深秋了,孩子连保暖的衣服都没有,只有不合身的单薄衣服。
现在也不是计较这事情的时候。
那女人的脑子是暂时没有转过弯来,等她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江婉君说的很多话经不住推敲的。
所以江婉君怕夜长梦多,用两张假的身份证明买了两张火车票,赶忙带着李祥生离开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才完全放心下来。
李祥生默不出声,紧跟着江婉君坐上火车,肚子却咕噜咕噜叫起来。
他今天一点东西都没有下肚子,早上起床就被赶去干家务,早就饿得饥肠辘辘,只是不敢提出来想吃东西。
江婉君愣了一下,也反应过来这都下午一点钟了,确实应该吃午饭了。
她招一下手,把叫卖火车饭盒的工作人叫过来,买了两个盒饭。
“我们先吃饭,然后再去睡一觉,睡醒我们就到目的地了。”
李祥生小声说道:“谢谢阿姨!”
他知道面前的漂亮阿姨不是他的姑姑,但是她拿着信物过来,那就是代表可以信任的。
小小年纪的他,却感觉未来好迷茫。
父亲真的不在了吗?
他又要一直寄人篱下吗?
江婉君也不太了解事情真相,只能简单交代一下他要改名字,暂时先住在她娘家里,等过年时候会把他接回她家。
李祥生点点头,“阿姨,我都记住了。”
“呜—呜—呜”一声长长的笛鸣过后,火车徐徐地停站,这是火车的中途站到了。
一个大概三十几岁妇人,穿着的确良的崭新衣服,手牵着一个大概四岁,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把行李放在江婉君对面的卧铺上。
江婉君看见这小男孩,也想大宝,小宝了,都不知道他们俩现在干什么。
妇人把行李收拾好,帮小男孩脱鞋,脱袜子放在卧铺上,对他嘘寒问暖,一切都好温馨的样子。
只是江婉君不经意瞄到这小男孩脚板上有一排的痣,足有四颗,排得整整齐齐一条直线。
这让她想到第一次搭火车遇到的罗子文不见的孙子。
小男孩的年纪,脚板上的痣,样子也有点像之前罗子文的全家福里面。
江婉君佯装热情和向对面的妇人说道:“你好,你们也是出门探亲吗?”
妇人点点头,“是啊,我嫁得远,所以一年就回去一次娘家。”
江婉君一脸热心,“像我们带着小孩子一定要小心,不能让他脱离你的视线中。”
妇人感觉遇到同道中人,就开始诉说带孩子的辛苦,带孩子出门害怕人贩子,真是天杀的人贩子。
半小时之后,江婉君有意的套话中,了解到这妇人叫李暖暖,家在东北的江春村,这小男孩是她的独子,丈夫因为工作原因,没有空跟着一起去娘家探亲.......
江婉君默默地在心中记下这地址,到时候回家就寄信给罗子文。
这年代可没有亲子鉴定的技术。
孩子是否真的是罗子文的孙子,这就罗子文想办法认证了。
又经过一晚上火车的行驶,江婉君大早上就开始收拾,等会她就要在中途站下火车了。
简单向要搭到终点站的李暖暖道别之后,江婉君就牵着李祥生下火车。
火车外,江母早就候着了。
当江婉君一下火车那瞬间,江母的视线就锁定住她身上,立即挥手,吸引她的注意力。
江婉君见到江母向她挥手,会心一笑,心里觉得有家人牵挂的感觉挺好。
“妈,你等很久了吧?”
江母摆一下手,嘴硬道:“我也刚到而已。”
实际上,她在火车站外等了三个小时了,这事情说出来只会让女儿担心,还不如不说。
江婉君眯一下眼,用怀疑的眼神望着江母,感觉江母在说谎。
“咳,咳。”江母佯装咳嗽两声,转移话题。
“我找了姨婆,让她暂时照顾这孩子。”
“我们家现在太多人关注了。”
江婉君注意力确实转移了,也清楚江母话中的意思。
就是谭雪的事情一天不解决,江家就被全巷子的人时刻关注着。
粮食可是紧缺的,没有人会愿意替别人养小孩,江家突然带一个孩子回家,到时候怎么解释都解释不通。
那之前的计划确实要改变了,只是这姨婆......
姨婆早年丧夫,育有一儿一女,却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现在是与唯一的孙女相依为命了。
简单的家庭环境,确实很适合暂时收养李祥生。
江婉君蹲下身子向李祥生解释一下,暂时要换一个人收养着他,但是过年就会接他去京都的计划没有变化。
李祥生懂事地点头,表示知道了。
他很清楚,现在他没有选择了,曾经的寄人篱下教会他,要懂事,要勤快,不然......
江婉君从口袋掏出五元放在李祥生手上,“这五元给你,你想买什么,你就买。”
李祥生的小手握紧这五元,说不出拒绝的话,因为他身上除了拿回来的手表,玉佩,项链之外,真是身无分毛。
“谢谢阿姨,我以后有钱,我肯定会还给你的。”
江婉君笑了笑,摸一下他的脑袋,“那阿姨就等你长大,挣钱还我。”
孩子有个盼头也好,起码以后的日子能走下去。
江婉君又从口袋掏出十元递到江母手上,“妈,你帮我把这十元交给姨婆吧,这是孩子的一个月生活费。”
这年代,十元是很多家庭一家子的生活费。
江母心里也没有推脱,直接就把钱装进口袋里。
也知道女儿可怜姨婆,所以想补贴她,不然怎么可能一个小孩子的生活费给到十元这价格。
在江母心中,小孩子吃不多,随便番薯,粥也能养活一个小孩的。
事情决定好了,江母就牵着李祥生去姨婆家里。
江婉君立即就往筒子楼的后门方向走去,却没有想到筒子楼此时有多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