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看着面前的微信二维码,杨清摸了摸鼻子,不知下一步怎么走。
俗话说得好,一步错步步错。
“算了吧学姐,我没带手机。”
周雅微微一楞,随后也不说什么,收回手机,笑呵呵道:
“没关系,你手机号多少,我回去加你。”
还没等杨清说完,璐瑶将手机递了过去。
“学姐你加我吧,我和杨清一直都在一起,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问我,我帮你转达。”
周雅愣了一下,拿出手机,扫了一下璐瑶的二维码。
“好了~那没什么事的话,我就先走了,我还有点事。”
“拜拜。”
周雅并没停留转身奔着教室方向走去。
在她离开后,璐瑶掐了掐杨清的脸蛋。
“不错不错,有点觉悟嘛!”
“嘿嘿,当然了。”
杨清傻笑起来,明哲保身,才是长命之道。
“啵唧~”璐瑶在杨清嘴巴上点了一下。
“奖励你的,再接再厉呦~”
“好嘞,可不可以在来一个?”
璐瑶白了一眼杨清,身子蹭到杨清身边,又在他的嘴巴上点了一下。
“喂喂∽还有人呢,注意点哈。”一旁的吴文忍不住嘟囔道。
“咳咳咳,一边玩去。”
“不去,就这里凉快。”
杨清撸起袖子,“呦呵,那你就吃着吧。”
璐瑶小脸一红,瞪了他一眼。
“我们回去再说吧,这么多人呢。”
无奈,杨清只好放开璐瑶的娇躯,重重躺在草坪上。
璐瑶微微一笑,轻松躺在杨清的肩膀上,仰望蓝天白云。
“我最近听到一个挺好听的古文,你听不?”
杨清疑惑道“我不听,我…要听你讲的。”
璐瑶转过身,侧躺着笑道“好好好,我的宝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首江城子被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夫人王弗所写,千百年来无数人读之泪。
宋仁宗时,四川有个青神县,县里有名胜中岩,岩下有一碧水湾,而湾边有一座书院,这个书院的先生名叫王方,王当有女,单名,一个弗字。
有一天王方出题让学生为这谭碧湾题名,当大家都还在冥思苦想的时候,一个学生直接冲上去,提笔写道,唤鱼池,当众人正拍案叫绝时,丫鬟送来了王弗所取之名恰恰也是唤鱼池。
王方大喜,认为两个人是天作之合,并且人做媒,将女儿许配给他。
而这个学生就是以后大名鼎鼎的苏轼,是不是太巧了,其实,两个人早已相恋,王弗最爱一花名叫飞来风。
时常拉着丫鬟一起去山间采摘。
苏轼无意中得知,便记在心里。
之后每次出门都会采一些偷偷送给王弗,新婚后苏轼做了一首集句词来赞美王弗的美貌。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当真是新婚燕尔的热恋,平时苏轼读书,王弗便在一旁端茶颜目,偶有遗忘王弗稍加提醒,让他茅塞顿开。
原来这王弗自幼饱读诗书,只是顾及苏轼颜面,开始没有明说,后来苏轼出名前来拜访的人众多,而苏轼为人热情好客,直言不讳很容易被人利用。
一次王弗躲在屏风后,客人走之后她对苏轼说,此人说话闪烁其词,不可深交。
王弗当真是贤内助,生活上体贴照顾,事业上为其出谋划策。
连续爱好都很相同。
两个人就这样携手走过了十一年的时间。
1065年王弗因病逝世。
1066年父亲苏洵病逝,一下子两位挚爱离开了苏轼,人生低谷不过如此,他和弟弟带着遗体告假回乡。
将王弗葬在离父母墓不过八步远的地方,并且在这种满了松树。
在之后苏轼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为妻,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像她。
十年转眼过,苏轼被贬密州,也是他人生极为坎坷之时,当时命中天灾不断,他作为新到任的父母官面临巨大的压力。
人在脆弱无助之时,往往会想起他最爱的人。于是他写下了那一首扬名千古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全词无一字不情真,无一句不意切。
夫妻十一年死别又十年,这二十一年虽沧海桑田,但相思频频入梦来。
如今我老鬓斑白,你仍少女模样,当年飞来凤,如今话凄凉,皎洁月光,清风拂松,你可知我想你了。”
“好听吗?”
“只要是你说的,都好听。”
杨清一把抱着璐瑶,也是因为这块凉爽的原因,身上的汗水都被吹干,取而代之的是,有些阴冷。
正好两人抱在一起,就暖和多了。
一旁看着的吴文差一点没昏过去,这狗粮撒的,太没把自己当外人了吧。
“老三啊,你快点回来吧,我快坚持不住了。”
杨清道“我记得上一次老师问你唐伯虎了吧,我也想知道一下。”
璐瑶掐着杨清鼻子笑道“你不是知道嘛。”
“我还想听。”
“好好好,我讲给你听,好了吧。”璐瑶放在杨清鼻子,躺在他的怀中,开始说了起来。
“唐寅字伯虎,是京都有名的四大才子,虽然背负四大才子之名,他却一生落魄,晚年靠卖画为生,死于凄凉。”
“唐伯虎出生于1470年的苏州,虽然祖上是官宦,但到了父亲唐广德后,已经转行经商酒馆。”
“自幼饱读诗书,十四岁名师学画,小有才名,十九岁成亲,娶了门道户对的徐氏为妻,但转眼几年后,唐寅二十五岁的时候,迎来了巨大的改变。”
“在这一年,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妹妹接连去世,至亲近丧,家境衰落。”
在好友祝枝山的安慰一下,潜心科举寻求转机。
1498年唐伯虎考中乡试第一,本应该趁势进取,但他却终日寻欢作乐,快意人生,好友祝枝山和文徴明不断劝解,但根本无济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