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兵谴将的事自然就由朱可夫执行了。
西南方面军司令由瓦图京中将担任,他是临时从沃罗涅日方面军调来的。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叶寥缅科指挥,顿河方面军则是调来了罗科索夫斯基上将......
这些调动全都是秘密进行,甚至只有指挥部里少数几个人知道,下达命令都是以原指挥官的名义下达。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担心指挥官调动而让德国人察觉到什么:罗科索夫斯基、瓦图京、叶寥缅科,这些都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经验丰富的将军,再加上朱可夫......如果让德国人知道这几个人全都集中在斯大林格勒一带,那么不用想了,这些俄罗斯人肯定在斯大林格勒方向有什么大动作。
除此之外就是部队的调动。
顿河方面军的部队和装备被调往西南方面军,最终是西南方面军有五个集团军,其中两个近卫步兵集团军一个坦克集团军两个空军集团军,而顿河方面军只有四个严重缺编的杂牌集团军。
将这支部队交给罗科索夫斯基不是看不起他,相反是朱可夫信任罗科索夫斯基。
因为就像舒尔卡所说的,顿河方面军虽说实力是三个集团军中最弱的一个,而且任务也是次要的,但只是看起来是次要的,其每一项都至关重要,比如掩护西南方面军侧翼,再比如拖延德第6集团军......
要知道德第6集团军完全是德国军队,而苏军对阵德国军队时总是有恐惧感有更大的心理压力。
这其实是有点田忌赛马的味道,也就是用劣马对良马,于是胜出的慨率就更大。
问题在于顿河方面军这匹“劣马”还不能玩脱了,于是它就需要一个优秀的指挥官。
这些就不需要舒尔卡担心了,他原本想与罗科索夫斯基这个老上级见过面,但很快他就知道自己连同第82步兵团将被调往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你已经是第82步兵团团长了!”朱可夫说。
“什么?”
“米哈依尔维奇少校负伤!”朱可夫解释道:“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他已没有足够的精力指挥战斗,我认为你完全有能力指挥一个团!另外,第82步兵团包括几个学员连会被编入主攻部队,你没意见吧!”
“是,朱可夫同志!”舒尔卡回答:“我没有意见!”
这其实是应该的,虽然此时斯大林格勒也很需要精锐,但穿插部队更需要精锐,尤其是像第82步兵团这样在战场上成长起来可以应对各种困难的精锐(注:第82步兵团中甚至还编有海军步兵营,而且之前还使用两栖登陆船渡河作战有相关经验,这对穿插部队的渡河作战是十分重要的)。
两天后前期战斗就打响了。
所谓的前期战斗指的就是舒尔卡所说的“佯攻”。
其实在苏德接触线上敌我双方的战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在此之前规模相对都较小而且苏军大多都处于防御状态。
现在,为了要消耗德军兵力吸引援军,苏军几乎是全线展开中等规模的反攻。
与此同时,马马耶夫岗的苏军就装作不敌撤出战区。
其实这甚至不能算是“装”,因为为了装得更像,赫鲁晓夫是真的牺牲了两个营的兵力......赫鲁晓夫下令减少对驻守马马耶夫岗部队的补给,另一方面又严令其必须坚守马马耶夫岗不许后退一步。
这是为什么就不用多说了,演戏演全套,如果直接下令撤退的话,平白无故将一个战略要地让给德军,德军想不怀疑都难。
但是,如果是硬生生的被德军打下来的,而且还付出相当大的伤亡才打下来,无疑就增强了其可信度。
只是可怜了那些驻守在马马耶夫岗上的两个营......坚守下去注定要覆灭,因为补给严重不足,上级告诉他们的是由于东岸交通线被敌人全面封锁而且一个弹药库被敌人炸毁,于是弹药告急。
其实弹药库被德军炸毁也是演戏的一个环节,要做到这一点太容易了,在一个***堆好汽油和炸药做好准备,德军飞行员轰炸这个***时人为的**这些汽油......只听“轰”的一声,***升起了一朵火红的蘑菇云。
就连德军飞行员也被这场景吓了一跳,随即他们就兴奋的大叫:“我们炸毁了敌人的弹药库!重复,我们炸毁了敌人的弹药库!”
“你们怎么知道这个?”上级问。
“弹药库爆炸的火光在十几公里外都能看得见!”飞行员回答:“我很确定那是弹药库被摧毁了!”
虽然这些飞行员甚至都不知道是哪个幸运的家伙投下的**幸运的命中了弹药库,但这个好消息还是得到了侦察机的验证并一级级的传了上去。
于是,这就完美的呼应了马马耶夫岗补给不足的窘境,即便苏军被德军俘虏并审问,德军得到的消息还是这些。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马马耶夫岗想要打赢这场战斗是几乎不可能的,同时他们又不能撤退,因为指挥部一声又一声的下了死命令:
“一定要坚持住,战斗到最后一人,你们知道的,马马耶夫岗对我们很重要!”
“人在阵地在,一步不许后退!我们马上给你们送去补给!”
......
这甚至遭到戈利科夫的强烈反对。
“我们不能这么做!”戈利科夫打电话给赫鲁晓夫:“首先是马马耶夫岗对斯大林格勒很重要,这会造成斯大林格勒的恐慌。其次斯大林格勒兵力不足,尤其缺乏有经验的老兵,而这两个营就是战斗经验丰富的部队!我们不能就这样把他们丢在阵地上牺牲掉!”
“我们不得不这么做,戈利科夫同志!”赫鲁晓夫毫不迟疑的回答:“你要知道,这是为了大局着想!如果你做不到的话,那么我会换一个人下命令!”
于是戈利科夫就不敢再说什么了,他知道赫鲁晓夫说的“换一个人下命令”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