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北海军发起攻势的第四天。
自从开战以来,从吉林去往盛京的驿道就变得热闹起来,每天从吉林发出的奏报络绎不绝,沿途各站驿丁再无往日的闲暇。
七百七十余里的大道,一路尽是高低不平的丘陵和山川。这条被称为“御道”的驿路,是自康熙二十一年东巡开始修筑拓宽的,沿途道路两旁设有将近一尺高的规整的土墙,每隔五里立有木牌,上面标示着至南北各地的里程。
李长顺是蒙古和罗站的驿丁,这里是从奉天到吉林乌拉驿道的第四站,整条驿路一共有十二站。傍晚时分,李长顺刚给马喂完料准备去抽袋烟,就听见驿道的北面再度传来了“哗啦啦”的铜铃声。
“快!把马牵出来!晚了就要挨鞭子了!”李长顺急忙对一个驿丁叫着。说完,他又转身去了伙房,取了一包早就准备好的干粮和盛满水的葫芦。
自乾隆四年开始,所有圣旨或是急件采用的传递方式都是换马不换人;而要是一般文书的话,采用的就是一站一站的接力棒形式,并通过排单票和马递票登记。
他这边刚说完,北面驿道上已经冒出了一个人影,眼看着越来越近。“吉林军报~~”马上的公差看到蒙古和罗站在望,便大声喊了起来。
此时一名驿丁已经牵好了马在驿站门外等待,李长顺将干粮袋子和水葫芦放入马鞍袋里。一切准备好时,那信差已经到了驿站门前,“吁”的一声拉缰绳停住,抬手从怀里掏出堪合示意。李长顺和两个同伴迅速上前,先是验了堪合上的大印,确认无误后,三人便一起将那信差从马背上抬起,紧接着就移到了准备好的马上。那信差坐稳后毫不耽搁,一松缰绳,坐下马嗖的就蹿了出去,转眼已在几十步外。
“我说,今儿这是第几份吉林军报了?”
李长顺随口道“第七份。这个月咱们可真是大出血了,狗日的反贼,没事瞎折腾什么!”
他之所以有此一说,是因为清代的驿丁没有薪饷,全靠朝廷拨出的津贴地种地过活。要是上面的马匹柴火钱拨付不及时,驿丁就得自己掏腰包。除此之外还要忍受管站领催和笔帖式的盘剥,生活极为艰辛。李长顺之所以当站丁,不是因为他乐意,而是因为他爹是被流放到尚阳堡的犯人,他没的选。
几人正待牵马回去,就听南面又传来了马蹄声。不过这次可不是一匹马,而是一群马。
李长顺以手搭棚探头看了看,急忙对同伴道“快去请两位大人出来,来大官了!”
过不多时,得到消息的蒙古和罗站管站笔帖式和领催都穿戴整齐,来到驿站门外等候。两人望着越来越近的那面纛旗,心说那位又回来了。
来的是一队三十多人的骑兵,大部分人都是顶盔贯甲,身上的服色很不一般。领头的一匹高头大马上是一位年轻的武将,此人面容冷峻,嘴唇上留着两撇小胡子,一副似笑非笑的模样,表情中也透着几分高傲;凉帽上是正三品的蓝水晶琉璃顶子,配着一根单眼花翎,八蟒四爪的锦豹补服外面,套着件羔羊皮的大氅。
在这将领身后,则是十几个五、六品的武将和一群戈什哈亲兵,个个都是虎背熊腰的身板。细心的管站笔帖式发现,队伍中居然还有一个五品服色的绿营将领。这可真是奇了怪了,他驻守驿站这么多年,还从没见过绿营的军官呢。
等所有人停住马,驿站门口等候的众人便全都跪下来行礼。
“卑职参见大人!”
“都起来吧!”为首的军官跳下马,对迎上来的领催道“赶紧给爷的马喂料饮水,两刻钟后就走。”
领催一脸谄媚的道“大人,福大帅”
那武将道“大队人马还在后面,再有半个时辰就到,爷几个是负责打前站的。”
武将说罢,转身对身后队伍里的那个绿营服色的武官道“杨千总,劳烦你跟着去看看马料,别他妈拿烂草给爷的马吃。”
领催一听这话吓了一跳,连忙摆手道“大人,打死小人也不敢啊。都是上好的精料搀盐,绝对不敢糊弄。”
那武将没有理会领催,而是目视那名绿营武官。被称作“杨千总”的武官恭恭敬敬的打了个千,这才起身去了马棚。只不过当他走进驿站的院子,脸上不自觉的露出了一丝苦笑。
他叫杨遇春,四川崇州人,今年2岁。早先他家也是个富贵人家,可惜十六岁那年,老父得罪了当地缙绅被诬陷入狱,招致家道中落。
杨遇春自幼读书,之后又转而习武。十七岁那年,他在成都府城里贩鸡,偶然路过满城内的一家武馆,见几名旗人少年正在拉弓试力。杨遇春手痒,便上前请求试一把。众人一开始都不以为然,只是因他说话客气,一副知书达理的模样,便同意了。
谁知杨遇春竟然将场中的三张一百磅弓叠加在一起,连续拉开五次,立刻就轰动了整个武馆。要知道满人武将中当时最猛的就属索伦人巴图鲁海兰察,也只能拉动230磅的弓。
杨遇春试完弓继续去卖鸡了,而武馆的师傅回来听说了一脸愕然,马上就出门在大街上找到了他,提出收徒传艺。那武馆的师傅本是成都岳家府上的武教头,而岳家正是被曾被乾隆誉为“三朝武臣巨擘”的岳钟琪家。
能有这样的机会,杨遇春当然不会放过,他当场磕头拜师。两年后考武举时,轻松拉动240磅重弓,并一箭射穿三靶,震惊全场,直接被跨级任命为四川总督督标正五品材官。之后得到福康安赏识,被调入军中,跟着参加了平田五之乱和平台之战,积功升为千总。
可别觉得千总只是个六品,这是清廷经制军的千总,比那个五品的预备役可强多了。
历史上在乾隆晚期,杨遇春打的最猛的一仗就是跟福康安打廓尔喀。他带着二百成都绿营兵死守横河铁桥,打退了3600名廓军的21次进攻,绝对是血战。捎带提一句,当时率领廓军的就是英官团。
不过本时空嘛,福大帅被乾隆再次任命对付北海镇,杨遇春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
虽然福康安看好他,请示了乾隆后把他从福建带出关外,可福大帅手下的八旗将领里有些人就看不惯了,经常故意刁难他。杨遇春对福大帅知恩图报,所以自出了山海关后,一直是忍气吞声,做事谨慎。
此时距此四十里外,福康安的大队人马的队尾刚刚过了威远堡,而队首距离蒙古和罗站只有二十里了。
谷昶 福大帅依旧是坐着他那顶大轿内,三十六名轿夫在路上随时更换。不过此时的福康安面色不虞,手中的那封来自吉林的军报都快被他的手指给捏破了。
“两路齐出,海陆并进。哼,果然是好手段。”
开战到了第五天,随着前方军报不断的汇集到一起,福康安自认终于看清了北海镇的动作,他也认为赵新意在吉林城。毕竟占领了吉林城就能威胁南面的盛京,由此打破清军在长白山一带的布防;向北可威胁黑龙江的清军,同时还能获得数万人口和数十万亩良田,何乐而不为。
其实在福康安看来,庆桂在军事上一味的采取防守策略是不行的。对付北海镇,就得不停的攻,即便是用人命填,也得把赵新的人马耗掉。吉林将军府现在所辖兵马数万,采取守势纯粹是空耗朝廷钱粮。对付北海镇就得采取打了就走的策略,不停的采用袭扰战术,逐步消耗对方的兵力。等赵新的兵源跟不上的时候,再攥起拳头出击。
问题是八旗的丁口拢共才十几万,真要照福康安这个打法,不知各地满城得有多少家戴孝;而来自八旗内部的抵触也无法让他这么做。所以要想灭北海镇,就必须动用绿营;大不了一边打一边征兵。八旗满蒙汉都算上总共才五十多万人口,汉人可是有亿万。
他这次从福建北上进京陛见时,向乾隆提出了一个新的用兵方案,这也是他这两年冥思苦想的结果。
以李朝北部为基地,以图们江为天然防线,从山东走海路或是从山海关走陆路。征发江南沿海的商用沙船向清军提供补给,也就是从牛庄运抵李朝北部。这样一来,清军的后勤补给线就短了不少。
乾隆对福康安的计划经过深思苦想,又连续几天反复和军机大臣、大学士讨论,最后决定采用这个方案。实际上乾隆也明白,要想消灭北海镇,光靠八旗的力量是不行了。要是把八旗拼的差不多了,万一汉人再乱起来,大清恐怕就真悬了!
所以当福康安向乾隆请求带杨遇春出关,乾隆当场就同意了。
至于李朝是否反对,乾隆和一众军机大臣没人在乎。自从一百多年前的“六使诘责事件”后,李朝还是很听话的,叫做什么做什么,丝毫不敢有所非议。当然了,好处还是要给一些的。
说起“六使诘责事件”,当年可是给了李朝君臣重重一击,足以伤筋断骨,再也不敢违抗满清。
话说当年“丙子之役”时,朝鲜国王李倧跑到南汉山城,被围了四十多天后出城投降,在汉江南岸的三田渡向皇太极行了三跪九叩之礼,李倧的儿子昭显世子李溰和李淏也被带到沈阳当人质。
之后朝鲜虽然出兵协助满清参加松锦大战,可暗地里还是跟明军私通,援助粮草银钱;那位曾在南汉山城代表国王出城议和的崔鸣吉就是主要联络人。洪承畴被俘投降后,就将此事给说了。于是满清大怒,命令久居沈阳做人质的昭显世子回汉城,又让随行清使勒令朝鲜国王李倧出城迎接。
问题是父迎子于儒教礼法不合,而且有承认清朝敕使是天使的意思。所以忠于明朝的朝鲜两班朝臣士大夫对此心生忌恨。很快,回到汉城没几天的昭显世子就被毒杀于昌德宫。过了几年,凤林大君李淏继位,是为孝宗。
六使诘责就是发生在洪承畴投降出卖李朝之后,皇太极派出了以固山额真英俄尔岱为首的六名官员赴李朝追责。将领议政崔鸣吉以下等朝鲜大臣押送凤凰城审问,最后被判有罪,押解至沈阳拘囚。
这次查勘历时长达四年之久,给朝鲜王廷极大的震撼,形成人人自危的局面。在清廷的强力压迫下,李朝与明朝反目成仇便成定局。之后当明军战船再次接近朝鲜海岸时,朝鲜就奉行“不接话、不给粮、不许近岸”,又将擒获的九名明军押解沈阳。
于是到了顺治十一年和十四年的时候,清使两次抵达汉城,命令李朝征调鸟铳兵协助对付罗刹。李朝乖乖的前后派出了四百多兵马,参加了“厚通江之战”和“呼玛尔之战”。
乾隆同意福康安的方案后,动作还是挺快的。福大帅从盛京出发的时候,那位前往李朝的理藩院使者在李朝驻京使者的陪同下,都已经过了鸭绿江了。
而就在此时,在图们江西岸、前元铺以北五里外的北海军营地里,一名身穿李朝官服的官员正在向邓飞发出抗议。
“邓大人,本官奉府尹大人之命,请贵军退出我国领地”
等那名姓金李朝官员布拉布拉的说完了,邓飞这才道“我要是不退呢?”
“我方好言相劝,之前庆兴府的李大人便已以礼相待。若贵军不听劝诫,待吾王大兵一到,恐有不忍言之事了。”
邓飞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道“哦!这么说你们是要对北海镇宣战。”
金姓官员一听,气的胡子直抖,他哪能落下这种口实,于是一脸愤怒的道“分明是你们强占我国疆土,怎能倒打一耙,信口雌黄呢?!”
邓飞摆摆手笑道“我之前已经跟你说过了,是借用几天。”他皱着眉头想了想,便道“这样吧,最多十天,十天之内我们保证走。”
金姓官员无奈的叹口气,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道“邓大人,你们如此行事,让大清的皇帝知道了,我国吃罪不起啊!老朽求求您了,拔营走吧。”
邓飞看着对方不过四十出头的模样,就自称老朽,感到有些好笑。他伸出两个手指头示意了一下,说道“二百两白银,十天,你看如何?”
金姓官员仍旧面无表情,只是盯着邓飞。
“五百两?”
金姓官员的眉毛跳了一下,就跟抽筋似的。
邓飞一拍桌子道“八百两,不能再多了!”
金姓官员一伸手道“先交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