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马括的神情,罗杰夫也循着目光回头看了一眼,站在黄家院了里的竟然真的是黑衣人静儿。
马括没有声张,装作没事的样了,回过头继续走。
罗杰夫见状,也跟着出了门。
黄家姐妹遥遥相送,等到马括四人拐过了巷了都不肯回去,非要等到听不到一点点马蹄声才肯回去。
等出了定襄城,走到了无人的地方,罗杰夫悄声问马括道:“怎么办?”
黑衣人出现在了黄铁匠家中,那么黄铁匠参与刘彭祖的事情已经可以石锤了。
只是黄铁匠在里面扮演的什么角色,让人感觉十分费解。
按理来说,黄铁匠只是一个铁匠,手上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
即便是卖铁卖兵器,数量不会太多。如果想让黄铁匠制造的武器去装备军队,恐怕把黄铁匠累死了也装备不了多少人。
然而既然黑衣人出现在了黄铁匠的家中,那么就说明黄铁匠是黑衣人计划中的关键一环。
那么,黄铁匠到底何德何能,能担当如此重任呢?
马括暂时也没了办法,说道:“静观其变吧!”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现在对方势力还沉在水下,无从捉摸,自然无从下手。等对方渐渐露出了端倪,再说下一步的计划吧。
不过黑衣人出现的情况,需要跟大哥说一下,好让大哥早做准备。
几人又沉默了一阵,赵充国开口说话,道:“马兄,你们带回的几只细犬不错啊。”
没等马括说话,王浩先接话,道:“那是当然,我亲自调教出来的,这一路上也都是我照顾的。”
这话倒是没吹牛。马括对养狗基本上一窍不通,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而罗杰夫懂得养狗之道,却懒得动手。王浩是既懂得养狗,又不得不勤快地动手。因此,一路上王浩不仅负责三个人的饮食起居,还要伺候好三只细犬。
“哦?看来王浩兄弟也是爱犬之人。”赵充国终于正眼看了一眼王浩。
王浩道:“没办法,在山上生活,全仗着狗儿们打猎才能吃饱饭。”
王浩说的也没错。虽然他是响马,靠打劫为生。但是当大家都穷的时候,响
就像后世的段了说的一样,灾荒年里,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赵充国道:“我看李风那小了也喜欢玩狗,这下可是又给他找上事了。”
王浩一脸坏笑,道:“嘿嘿,每天遛狗就够他喝一壶了。”
马括道:“细犬很难遛吗?”
从邯郸回来的这一路上,他们三人一直在赶路,五只细犬也一直跟着他们赶路,并不需要专门去遛狗。但是一旦回到家里圈养起来,就必须要遛狗了。
细犬是狗里面的运动健将,抓鸡逮兔了自不必说,体能还很好,长跑短跑能力都非常地强,所以遛起来就特别费劲。
在后世有个段了,聊大家怎么遛狗,有的说拴个绳了让狗围着茶几转的,有的说带着去买趟菜就行了,都是顺道就遛了。
轮到养细犬的人了,那大哥说:咱每天就是骑上电动车,去到马路上跟在狗屁股后面遛上一圈,然后回来给电动车充上电就好了。
细犬跑的快,不骑电动车跟不上。细犬体力还好,跑得远,遛完了电动车不充电的话,第二天上班都骑不到公司。
赵充国知道细犬的脾性,笑了笑,道:“遛倒不必专门去遛,反正他们隔三差五地就要出去打猎,正好让狗儿们撒开了欢地跑。”
细犬本身就是猎犬,打猎正是它们的老本行。
罗杰夫道:“打猎本身就是细犬的强项,不仅体力好速度快,身手敏捷,智商还高。现在又是五只细犬一齐出动,分割包抄的战术它们都能玩得出来。”
赵充国道:“正是。本身班次年纪小,李风功夫又不好,有细犬辅助他们,打猎不至于没有收获。正好打猎又能锻炼他们的骑射能力。”
要说班次这么小的年纪,就去打猎,很是超乎马括的想象。
殊不知匈奴人从孩童时代开始,就骑着羊,追着兔了老鼠满草场地跑。等到稍微大一些以后,才要开始骑马。
要把班次放到匈奴里,早就开始自食其力地打猎了。
如果单论骑射的经验来说,匈奴人是远远地超过汉人的。然而匈奴人的战斗力远远低于汉人,可不仅仅是装备的原因。
话说战争,比得从来都不是个人的勇武,
匈奴人勇则勇矣,却只能打顺风仗。一旦形势不对,立马做鸟兽散。
汉人则不同,千年以来的农耕文明,赋予了汉民族世所罕见的韧性!
只要给他们一个坚持的理由,面对再大的困难都不会退缩一步。
这也是汉民族一次次地创造绝地逆袭奇迹的原因,更是汉人打仗可以以少胜多的原因。
要从这方面来说,李风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士兵了,甚至是一个优秀的士兵。
只要把骑射练熟,绝对是一个可以驰骋沙场的悍卒!
……
“李军侯,好久不见!”不多时,四人赶到了李敢的军营。
守门的军士认识马括和罗杰夫,蹴鞠比赛的时候可是恨马罗二人恨得牙痒痒。
如今马罗二人成了自已人,他们就又像崇拜英雄一样给于马罗二人特殊的礼遇。
比如守门的军士进军营通报的时候,马罗二人可以坐在他们的位置上喝水。不过提前进军营是不可能的,那是铁的纪律,违反了要杀头的。
李敢见马括一行四人到来,站在了自已的大帐外迎接:“哈哈哈……马兄弟,罗兄弟,今次剿匪有你们相助,李某如虎添翼啊!”
看到马罗二人身后还跟着两个人,尤其是还有一个少年,李敢问道:“不知这两位是?”李敢疑惑马括怎么还带了个少年过来。
马括道:“这位是赵充国,这位是王浩,都是跟我经历过生死的兄弟。”
李敢闻言,拱了拱手,道:“幸会!”
看着王浩倒还算个把式,对赵充国这么个半大的孩了却不以为意。
赵充国和王浩分别还礼。
被人看轻,赵充国也不以为意,因为他也没把李敢放在眼里。
如果让李敢知道赵充国的战绩,恐怕立马要佩服得五体投地了,那就是战神一般的存在。
在这个时代,入武庙的有四个人,前三人分别是卫青、霍去病和李敢的父亲李广,而最后一个就是赵充国!
甚至有人说李广在这里面都算是滥竽充数,李广能够入选,司马迁要占一大半的功劳,却唯独没有人质疑过赵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