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选择(二)
世上很多事都是这样,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该发生的总归还是会发生。
或许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看来,只要自己不点头,皇帝想要“废后”,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应该说,他们或许真的忘了,现在的大唐,还没有到皇权旁落的地步;至于街头巷尾的议论,也报以无视的态度,若是依照后世的标准,忽视百姓声音的人,最终将被百姓所抛弃。
数日之后,坊间议论渐渐平息,皇帝也没有再提出任何与“废立皇后”有关的事宜,众大臣们以为事情到此为止,皇帝和过去许多事情一样无疾而终。
身为“中书舍人”,李义府每天最主要的事情就是递交各类公文,以及一些跑腿的活计。他最近一直很纠结,本想等着皇帝再提出“废后”的时候,自己顺杆子往上爬,起码不那么显眼,谁曾想到,皇帝居然不提了,更要命的是,他从同僚对待自己比较冷漠的态度里感觉出,长孙无忌很有可能要对自己动手了,然而,什么时候动手?究竟怎样对自己?他是一点头绪也没有,唯一能够做的只有自己瞪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期望可以得到一些蛛丝马迹,从而得以知道命运如何。
这日,李义府刚被派往“门下省”送公文,就看见一名胥吏抱着一摞文书走出长孙无忌的“公事房”,且去的方向似乎也是“门下省”。
李义府觉得情况有些不对,一般而言,文书应该先送往“中书省”,而后才送去“门下省”,尤其是关于人事任免的更是如此,而那胥吏手中文书不少,且长孙无忌对于具体政务,一般不太过问,那些大多由褚遂良处理,如今出现的情况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中书令”来济就在长孙无忌那里,并对公文已经做了批示。
不知为何,李义府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他心念电转之下,俯身从地上抓起一小块有点潮湿的泥土,再快步向前,追上那胥吏,并唤道“吴兄,请留步。”
胥吏闻言停下脚步,回首见是李义府,便开口问“原来是李舍人,有事?”
李义府含笑问道“吴兄可是去‘门下省’?”
“正是。”胥吏答道。
李义府道“李某适才见吴兄身后似有污迹”说着他走到胥吏身后,用手在后腰位置抹了一把,跟着将手摊开于胥吏眼前道“吴兄可能无意在哪里碰到的,如此前往递交文书,似乎不大好吧。”
胥吏岂知那污渍本就是李义府手上的,还当真以为是自己不小心弄到的,不禁皱起眉头道“那如何是好,侍中(韩瑗)最看重仪容,吴某并无新衣在此啊。”
“无妨,李某本就要去‘门下省’,可捎带递交文书。”李义府道。
“岂敢有劳李舍人。”胥吏还是有些犹豫。
李义府却主动伸手拿过文书,同时道“吴兄还是速速换一身新衣吧,赵公似乎也不喜不洁之人。”
胥吏想想也是,不如让李舍人代自己送一趟,也好趁机去换干净衣服去。
“那就有劳舍人了。”胥吏行一谢礼后,匆匆离去。
李义府也没闲着,待胥吏走后,赶紧寻得一个无人之处,将文书一一打开,快速浏览……
果不其然,李义府在其中一份事关官员任免的文书当中,发现了自己的名字。
“好个老匹夫,居然打发某家去任‘壁州司马’。”李义府心中大骂,同时合上文书,缓缓走向“门下省”。
在大唐,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愿意离开“长安”去地方当官,尤其是中下级官员那更是如此,离开容易,想要回来那堪比登天,特别是像李义府这样并无人脉的官员,只要离开“长安城”,基本上就是仕途的终结,因此,李义府岂能甘心!
送完公文后,李义府回到自己的办公案几前,静坐了小半个时辰,紧跟着奋笔疾书,他要写一份奏章,旗帜鲜明的请求皇帝陛下顺意民心,立武昭仪为皇后。
李义府是管不了那么多了,自己被贬官的文书已经送进“门下省”,只要不出意外,明日就会完成所有流程,变成一件板上钉钉的事,为了自己的命运,豪赌一把也是理所当然。
李义府本就是一个极有才华之人,写一封奏章对他来说几乎没有难度,用时不到一个时辰即完成了,由于身在“中书省”,他非常清楚何时会有宫里来人取走呈送陛下的文书,故寻得一个机会,将自己奏章放进呈送文书当中,并亲眼看见宦官将文书拿进宫中。
仅仅拿进宫中还是不够的,每天呈报皇帝陛下的文书非常多,皇帝根本不可能一一亲自阅看,更加不可能当晚就看到,而李义府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所以他必须得想办法。这个时候,他想到了冯宝。
朝中很多大臣都知道,“新安县子”谢岩虽然官不大,权不重,地位也不高,但却是皇帝非常信任的近臣,尤其是他管辖的“皇家学堂”,每年都可以给内府上缴超过十万贯钱财,单就这一条,满朝廷也没有其他人做得到,所以,对于谢岩拥有的一些便利和“特权”,也就无人多说了,而其中有一项就是,他可以绕过“政事堂”的宰相们,直接向皇帝上书或者请求觐见,以往谢岩都是通过王伏胜私下操作的,直到“睦州平叛”后,皇帝算是正式给了他这么一个权力。
李义府就是想请冯宝去说服谢岩,帮自己一把。
可是,李义府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宫中总管宦官王伏胜,早就知道了这么一个人的名字,并且连续多日一直在注意,有没有这样一封奏章。
当日冯宝和李义府见过面以后,和谢岩经过商量,觉得还是告诉王伏胜比较好,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变数。王伏胜得到消息后却理解成谢岩已经都安排好了,自己只需要配合一下就可以了。
正因为如此,当王伏胜在一摞文书当中发现了署名“李义府”的奏章后,马上把奏章放到了最上面,他非常了解陛下的习惯,一般也就会翻翻最上的文书,其他的,大多简单浏览,并不会仔细阅看。
今日,李治在“蓬莱殿”与武媚共进晚餐之后,先是说了一会儿闲话,而后道“王伏胜,奏疏里可有要紧事?”
“启禀陛下,大都是三省的奏疏,大臣单独上的奏疏也有不少。”王伏胜回答道,只不过他说完后,微微抬头看了一下皇帝,跟着道“奴婢看到有一个中书舍人也单独上了一封奏疏,不知所为何事?”
在皇帝眼里,“中书舍人”那是一个低级官员,一般而言,如此小官的奏章,是不可能直接出现在皇帝面前的。
当日与谢岩的对话,王伏胜源源本本的告诉了皇帝,只不过由于身份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对于有官员上书一事,王伏胜理解的是谢岩策划并安排,而李治却理解的预见,所以,李治最近也比较注意一些官员的单独上书,他很好奇,谁将会成为第一个主动上书的支持者。
“那奏疏当中,所奏何事?”李治问。
“奴婢这就去看下。”王伏胜应了一句,跟着前去保管奏章的小宦官那里,找出李义府的奏章,打开匆匆看了一下,随即立刻合上,快步回到皇帝近前,颇有些激动地道“启禀陛下,奏疏内,恳请陛下顺意民心……”后面的话他不敢直说,而是望着皇帝。
“哦——”李治马上想出了王伏胜不敢说的那部分是何意思,伸手取过李义府奏章,仔细阅看起来……
实际上,李义府的奏章写的什么内容并不是太重要,但是有一点是皇帝极为看重的,那就是满朝文武当中,依然有人在长孙无忌只手遮天的情况下,敢于上书直言,同时确定朝中确实有敢于跟长孙无忌唱对台戏的人,那么余下的事就好办了,谢岩提出的“千金买骨”的典故,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
李治随手将奏章递给了武媚,道“媚娘也看看吧。”跟着对王伏胜道“去安排一下,朕两日后召见李卿家。”
“奴婢遵旨。”王伏胜毫不犹豫地应道,心里想得却是“谢县子果然办事得力,找了这么一个不大不小的官来上书,陛下无论怎么做,都方便的紧。”
宫里发生的事,李义府是一点也不知道,他在惴惴不安中过了一夜,第二天刚到“中书省”就接到了正式公文,说是被派往“壁州”,职任“司马”。
李义府随手将公文放到案几上,一句话也没说,收拾一下后即离开“中书省”回家去了。他一点也不慌乱,更加不紧张,那是因为他坚信,皇帝陛下肯定可以看到自己的奏章,也一定会留下自己。
这份从容与淡定,来自于一大清早他欲出门时,冯宝派人送来一句口信,说“万事已定,不必多虑。”
至于怎么个“已定”,李义府只能是自己猜测,但也大致想得出来。
然而,千算万算有一件事是没有算到的!
刚刚回到自己府门前,马上有家中仆役出来禀道“禀郎君,宫里来了一位公公。”
李义府闻言眼睛一亮,急忙问道“公公现在何处?”
仆役道“在客房,由管家陪同。”
李义府二话不说,快步直入府中,他相信,自己的好运气就要来了。
刚一走进客房,即见到一名宦官坐在案几之后。李义府连忙上前道“某家李义府,见过公公。”
那宦官起身施礼道“咱家王福来,在‘蓬莱殿’当值。”
李义府没有听说过王福来这个名字,可是他知道“蓬莱殿”啊,那是武昭仪日常起居的宫殿。
“原来是王公公,快快请坐。”李义府客套了一句,等王福来坐下以后,问道“不知王公公前来,有何指教?”
王福来道“昭仪娘娘听闻李舍人上书陛下一事,十分欢喜,特命咱家送来十匹锦缎以示慰勉。”
“下官多谢娘娘好意,为主分忧,乃臣应尽之责,只不过……”李义府话风一转,黯然说道“只不过下官为赵公所不喜,即将离开‘长安’,任职‘壁州’,恐再无力矣。”
“李舍人所言,咱家自当会转告娘娘,然娘娘不涉政事尔,说亦无用。”王福来说完,抬首看了一眼李义府,又道“李舍人之困境,唯陛下可决,舍人当可觐见陛下时陈述,相信自有圣裁。”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中,李义府听出来了,皇帝陛下终于要召见自己了,尽管王福来什么也没有明说,但是那弦外之音,却再清楚不过了。
那么,剩下来只有一个问题,皇帝会在何时召见呢?没有人知道,更不会有人告诉李义府,他除了耐下性子等以外,根本就没有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