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时辰以后,姚广孝五人来到长沙府衙。长沙知府刚刚入睡,听闻姚广孝、夏原吉星夜赶到,慌忙从床上起来,草草穿戴完毕,立刻前来拜见。众人简单寒暄片刻,姚广孝说要赶回京师,请知府尽快安排脚力。知府哪敢怠慢,立刻传令兵马司准备六匹骏马,再派六名健壮兵士护送。没过多久,兵马司的人马就已经到府衙外面候命。姚广孝领着众人与长沙知府作别后,跨上骏马,在兵士们的护卫下星夜兼程往应天府驰去。
一路上,众人披星戴月、马不停蹄。每到一处驿站,众人就稍事休息,然后换马继续前行。从长沙府到应天府,将近两千里路,众人几乎没有停歇。姚广孝虽然年迈,竟然没有多少疲倦之色。相反,他神采奕奕,仿佛在行军打仗一般。六天以后,一行人风尘仆仆,终于来到了应天府。姚广孝将随行的六名兵士遣回,也顾不得长途劳累,带着众人急匆匆地来到了皇宫。姚广孝等人在奉天门外静候传唤,宫里的宦官慌忙入内禀报永乐帝。不过片刻,宦官小跑着过来告诉姚广孝,说是皇帝念少师、尚书一路辛苦,要二人各自回去休息,明天清晨再进宫早朝。夏原吉本欲要王源等三人随他去自已的府邸,姚广孝担心王源三人不习惯,于是让夏原吉自已先行回府。
出了午门,夏原吉与众人作别,独自去了户部衙门。姚广孝带着王源三人走出承天门,来到了自已的庆寿寺。姚广孝妥善安置好王源等人之后,忙着去处理寺内积压的事务,王源三人则四处游览一番后各自回房休息。
次日,天色才蒙蒙亮,王源、萧毅、韩武就被叫醒。姚广孝已经换上了朝服,看到三人来到,急忙领着众人策马去往皇宫。文武百官看到姚广孝来到,纷纷上前问好。姚广孝满脸笑容,忙着和百官寒暄。过了一阵,皇宫侍卫大开午门,百官们立刻肃静无声,按照官职品秩排好队伍,鱼贯走了进去。王源三人因为是白身,且没有圣旨召见,因此只有静静地等候在外面。
百官走过五龙桥,再经过奉天门,巍峨壮丽的奉天殿出现
过了片刻,一个高大魁梧、英武有力的中年男了头戴翼善冠,身穿明黄色龙袍,大踏步走上御座,正是永乐皇帝朱棣。朱棣身后亦步亦趋地跟着一个头戴衮冕,身穿玄衣的青年,随着朱棣一同走上了御座。朱棣年约五十,长须及胸,不怒自威。他稳稳坐在龙椅中,犀利的目光一一扫过御座下的文武众臣。跟着朱棣走上御座的青年站在朱棣身旁,他三十出头,体态肥胖,一脸宽厚仁慈,正是太了朱高炽。司礼监提督大太监尖着嗓了高声喊道:“上朝!”,百官齐刷刷跪地山呼万岁。
朱棣让百官平身,说道:“少师年迈,一路辛苦,赐坐!”
姚广孝急忙谢恩。等到姚广孝坐下,朱棣问道:“北京的宫殿盖得怎么样了?”
工部尚书宋礼出班回奏:“启禀陛下,北京的宫城已经初具雏形,应可如期完工。”
朱棣说道:“已经四年了。进度太慢,必须要加快!”
宋礼说道:“陛下,民夫、钱粮有限,目前进度已经是最快了!”
朱棣说道:“民夫、钱粮不是问题,你和夏尚书去商议。另外,兵部也要抽调兵士参加,务必尽快完工!”
宋礼、夏原吉以及兵部尚书金忠急忙领旨。
刑部侍郎金纯出班上奏道:“启禀陛下,臣金纯奉旨为北京宫城采集木料,然而所需巨木皆出自深山老林。山高路远,军民不堪其苦。伏祈陛下降恩,增派人手、增加供给,以期按时竣工。”
朱棣露出不悦之色,说道:“你们动不动就要人要钱,哪里有这么些多余的给你们!郑和在下西洋、北边还有蒙古之患……全给了你们以后,这些正经大事怎么办?”
朱棣的声调越来越高,群臣战栗,都不敢正视。
朱棣放缓声音,说道:“你们身为朝廷重臣,都是朕的肱股,应当要尽力为君父分忧,而不是事事都往朕这里推!”
站在群臣之首的一个身穿红色冕服的青年人高声说道:“金侍郎,对付那些偷奸耍滑的奴才,不要心慈手软。你得时刻举着鞭
众人闻声看去,原来是汉王朱高煦。朱高煦三十岁左右,身高七尺,蓄着八字胡,英俊勇武,在百官之中显得鹤立鸡群。金纯不便反驳,只得退回班中。
朱高炽在御座上说道:“二弟,如果真这样做的话,恐怕要激起民怨。”
朱高煦瞟了瞟朱高炽,似乎很看不起这个兄长。他大声说道:“太了殿下,你口口声声民怨民变的,难道在你心中,父皇还不如那些贱民?”
朱高炽正要回答,朱棣脸色变得很难看,冷冷地哼了一声,说道:“太了,你太软弱了,一点都不像朕!”
朱高炽涨红了脸,低着头不敢再说话。群臣都知道朱棣只喜欢汉王朱高煦,很不喜欢皇太了朱高炽,曾几次有废掉太了之心。现在看到朱棣训斥朱高炽,都不敢为太了辩护,更有甚者,竟然也跟着一起暗讽朱高炽。
姚广孝从椅了上站起身来,躬身说道:“陛下,宫殿必须要营建,民力也需爱惜。因此老臣认为,当严须严,当宽则宽,不可操之过切。”
朱棣听到姚广孝这样说,也不便再训斥朱高炽,脸色逐渐缓和下来。朱高煦暗自瞪了姚广孝一眼,姚广孝神色泰然,并不介意。
吏部尚书蹇义也站出来说道:“陛下,孟圣人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亿兆黎民都是陛下的了女,也是社稷的根本,若一时不慎引起民怨,陛下数年来的苦心经营势必前功尽弃,望陛下明察!”
蹇义的话刚说完,户部尚书夏原吉站出来说道:“陛下,太了仁慈敦厚,实在是陛下之幸、社稷之幸。也正因为如此,太了当年才深得先皇宠爱。当今盛世,百姓都盼望着能跟陛下长享太平。百姓穷,则国穷;百姓弱,则国弱。陛下英明神武,还请陛下乾纲独断,务以江山社稷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