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商武大比开始的时间越来越近,那些距离朝歌城较远的学院,已经启程开始赶赴朝歌城。
早一些赶到朝歌城,他们也能有更多的时间熟悉这里的环境。当然,也能有更多的时间来熟悉一下朝歌城的人文风情。
“噢?怀川学院已经到朝歌城了?”夏易有些惊讶,虽然距离商武大比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可是据他所知,怀川学院距离朝歌城并不算遥远,断不至于如此早就感到朝歌城来。
连夏易都知道怀川学院,并不是因为怀川学院大名鼎鼎,也不是夏易突然之间变得博识,而是因为怀川学院建立在殷楚玉的封地——山阳城。
“这么早就赶来了朝歌城,怀川学院是对商武大比有信心呢,还是想趁着这个好机会见识一下朝歌城的生活?”夏易似是问夏夜,又似是自言自语地嘀咕着。
“当时楚玉姐看到他们的队伍时,也觉得很惊讶,问了之后才知道,是陛下叮嘱左相兰天野奖励了怀川学院一笔资金,并特地让他们提早来到朝歌城,更好的熟悉比赛场地。”夏夜说着自己从殷楚玉那边听到的消息,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自己的哥哥。
“陛下奖励了怀川学院一笔资金?而且连殷楚玉都不知道?”夏易听着有些奇怪,好好地为什么突然要奖励怀川学院一笔资金?这也倒罢了,可以理解为皇恩浩荡。可是这件事不是应该通过殷楚玉这个名义上的封地主人去做,怎么反而是瞒着这个主人做这件事呢?
殷楚玉封号山阳公主,正是取自其封地山阳城之名。名为封地,实为汤沐邑,只有收取赋税的权力,而没有实际管辖权。
虽然殷楚玉是商帝最疼爱的女儿,不过其封地山阳城并不大,其辖内的怀川学院的规模也不大。而且因为殷楚玉对山阳城只有收税权,没有管辖权,所以殷楚玉并没有往怀川学院投入过金钱和精力,甚至,她本人也是在龙翔院做老师,而非怀川学院。
小地方,又没有额外资金来源,凭每年的财政拨款和一点点可怜的学费收入,怀川学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孩子”。
第二天一早,院正府又变回了前一天那般热闹,学生们再一次聚集在院正府外,要求学员长老们出面给大家一个满意的回应。
首发网址https://
“满意”的回应,自然就是承认一切的祸源都来自于夏易。
只可惜,不管暂代院长职务的长老是不是杨章真,都不可能给出这样的回应。夏易不论是不是真的“罪魁祸首”,都是“暗潮涌动”,在潜规则之下运行的。如果龙翔院真的承认这件事,等若将事实摆放着“台面”上,这必然会从一件“事实”演变成“斗争”,甚至还会影响到伟大的皇帝陛下的形象。
“是啊,楚玉姐也很奇怪,详细认真地询问了怀川学院领队而来的学院长老,到最后也没有闹明白是怎么回事。”夏夜说道。
殷楚玉都没有闹清楚的事,夏易也不再去费脑筋思考,山阳城又不是自己的封地。
……
这件事一直闹下去,等于是天天将夏易架在火上烤,非议的时间长了,哪怕是最后得到了澄清,人们对‘夏君子’的形象也会渐渐地淡漠,名声也不会再变得那么高高在上。
好名声变成了一般的口碑,本身对夏易就是一种沉重的打击。直到最后‘夏君子’的形象不再受人们尊敬,而频繁地变成人们口中谈论、玩笑的对象时,‘夏君子’也将走下神坛,成为一个普通人。
到那时,夏易还有什么立身之本?还有什么实力来保护自己?
皇帝陛下公报私仇?不!伟大的皇帝,心胸也一定是宽广的,绝不会做这种小人的行径!
既然不可能,那么这些学生就会一直闹下去。
其实,这也正合某些人的心意。
当这一群学生依旧聚集在院正府的门口时,没过多久,院正府的大门打开,走出一行三人的办事人员,当着所有学生的面前,在院正府门口的公告栏里张贴文书。
所有学生一窝蜂地涌上去,围观文书上的公告。
三个办事员张贴完公告,便准备离开,却发现自己周围已经被学生们围的水泄不通,一眼看不到尽头。
最后右相府想怎么揉捏,还不是凭自己的心情?
学生们并不知道幕后操控者们的心思,他们大多是听师命行事,一部分是心怀热血冲动。在他们看来,只要院正府承认了这件事,他们惩处了夏易,宫中就会下令重新开启聚灵塔的扩建工作。
可事实上,事情并不是他们想象地那么单纯,发展也并不会顺着他们的心意。
站在最前面的一个学生指着公告栏上的文书,冲三人愤怒地喊道:“这是什么意思?这是拿陛下来压我们吗?!”
众多学生纷纷点头,稚嫩的脸上写满了愤慨,似乎是对文书的内容感到不满。
领头张贴文书的办事人拱手致礼,淡淡地笑道:“这不是借陛下之威来压迫诸位,文书上写的,其实就是事实,长老们只不过把这件事的详细情况做出一个说明,同时,也不愿意看到大家误解陛下的旨意。”
“让让,让让!”其中一人这么打眼一看,发现许多眼熟的学生,不是某某长老的得意弟子,就是某某老师手下的明星人物。
这一看不要紧,根本不敢强行冲开这些家伙的包围圈。
而这些学生,也不打算就这么轻易地放这三人离开。
人群中一片吵闹,所有人都对这个解释不满意,脸上写满了愤慨。
公告栏上的文书,正是按照夏易的意思,将事情“明面”上的原因张贴出来,在文书的最后,发出了警告,若是再有学生传谣,将以“大不敬”的罪名处罚学生。
大不敬是什么罪名?龙翔院的院规中并没有相应的明文规定,而这只不过是向学生们发出的“温柔”的警告。
太严厉的措辞只会激起学生们更大的不满,所以,这是长老们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情绪后做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