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贾蔷南下一趟,采买了十二个学戏的女孩子,聘了教习,并买办了行头等事,今已回京。
贾母吩咐将人安置在梨香院,令教习每日在此教演女戏。
至于原本借居在梨香院的薛姨妈一家,此时早已搬走了。自从薛蟠跟着贾琏做成了生意,有了本事之后,在家中说话也有份量了。
薛蟠是早就不满他妈非要住在贾家的,数次嚷着搬走,终于也是成了。
这日,林之孝往王夫人面前回事
“采访聘买的十二个小尼姑、小道姑都到了,连新做的道袍也有了,只是还缺一个有道行领着。”
王夫人问道“可有合适的人选?”
林之孝回道“倒是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士,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
“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
因听说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年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她师父精演先天神数,于前不久圆寂了。遗言说她‘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所以未曾扶灵回去。”
王夫人道“既如此便请了她来便是。”
林之孝得令,次日带着请帖,备了车轿去牟尼院接人,只可惜妙玉早已随陈颍走了,林之孝也只得懊恼而归。
陈府,陈颍正在温书,为即将到来的恩科做准备。忽有竹砚前来求见。
“进来罢。”陈颍放下书卷,伸了伸腰,“有何事?”
竹砚回道“爷,今日有贾家的车轿去了牟尼院,是去接表姑娘的。”
“我知道了。”陈颍不咸不淡地应了一声,问道,“可知贾家是如何得知消息的?”
贾家得到的消息有误,只知妙玉师父圆寂,却不知妙玉已然离开了牟尼院,这里面搞不好有人在算计些什么。
竹砚道“据贾府的眼线回报,是荣国府现任大管家林之孝主动与王氏提起表姑娘的。
另外,还有人曾数次见到林之孝与北静王府的长史官谈笑。”
陈颍立即抓住了重点,自言自语道“郡王府的长史官,为何会与一个奴才走得那么近?”
“显然是别有用心的。”
竹砚猜测道“爷,我觉得肯定是北静王府查到了表姑娘和您的关系,故意将假的消息透露给林之孝,想通过表姑娘让爷和贾家结怨。”
陈颍赞赏地看了竹砚一眼,笑道
“不错,你小子越发地长进了,着估计又是水溶那个‘烧饼铛’搞的鬼,他想拉拢贾家,可没那么容易。”
陈颍心道水溶这个阴货还想挑拨离间,坐收渔利,那我倒是要先看你和王家演一出狗咬狗的大戏。
“行了,事情说完了就下去罢,爷还要复习呢。”见竹砚杵在原地不动,陈颍挥手赶人。
“爷,小的还有一件事。”竹砚挠了挠头,扭捏道。
陈颍笑骂道“你这夯货,别娘们儿唧唧的,有事就赶紧说。”
竹砚问道“爷,您不是说阿朱会跟着贾家采买的戏官一道进京吗,如今贾家的人已经回来了,怎地不见阿朱?”
陈颍眉头微皱,古怪地看着竹砚,他总感觉这小子有些不对劲。
“阿朱自然是已经上京了,不过我很好奇,你怎么突然对她的事情这么上心?”
“呃,这个……”竹砚支吾道,“我就是敬佩她那神乎其技的演技,想跟她请教。”
直觉告诉陈颍,事情没那么简单,不过他又不是“霸道总裁”,连手下个人自由都要管控,所以他并不打算继续追问。
“阿朱就在贾家回京的那一船人当中,具体是那个,你自己猜出来岂不更有趣。”陈颍玩味笑道。
竹砚苦着脸,还想求求情让陈颍告诉他,陈颍却已经挥手撵他出去。
“去去去,自己慢慢猜,别打扰我复习。”
竹砚自然不敢再扰,躬身告退,苦思着阿朱到底又化身成了何人。
……
贾政近来颇为高兴,有了陈颍处借来的银子,省亲别院终于是按着原来筹划的建成了,并未缩水。
最让他欣慰的是,贾宝玉突然长进不少。
此事还得从陈颍提议给贾宝玉报名恩科说起,前些日子贾政曾让贾宝玉每日到陈府向陈颍请教。
只是贾宝玉受不了陈颍的严厉,没几日便跟贾母哭诉,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陈颍倒也乐得清静。
本来贾政还为此事怄气,谁知没过几日,水溶突然邀请贾宝玉去北静王府读书进益,贾宝玉自然是欣然前往。
贾政本来还有所担心,故在省亲别院落成后,叫来贾宝玉考较一番。
结果让贾政颇为惊喜,虽然贾宝玉所题之诗比不得陈颍,但也有不少奇妙之处,再有那些清客们的奉承,贾政又岂能不开怀。
这日,贾宝玉从北静王府归来,满面红光,喜气洋洋,一回府上,便出人意料地宣布,他要下场参加恩科。
这一消息可谓是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把读书从仕之人骂作禄蠹的宝二爷,居然主动要参加科举,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贾政反复确认之后,才相信贾宝玉说的是真的,惊喜交加,一时间老泪纵横。
只是贾政不知,这只是水溶教给贾宝玉的说辞罢了。贾宝玉常常诉苦,说贾政管他如何严苛,作为“至交好友”的水溶自然得帮他想办法。
于是便有了这出“缓兵之计”,总之先把贾政哄高兴了,到时候去考场转一圈,考不中也没人怪他,毕竟他年纪还小。
其实这“缓兵之计”只是陈颍的推测,陈颍觉得自己推测的应该与事实相去不远。至于水溶和贾宝玉是否有其他谋划,倒是尚未可知。
转眼元宵在迩,期间的腊八,除夕并无甚大事发生,故不作赘述。
临近元宵,省亲在即,贾家愈发忙碌,一派地喜气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