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虚时间中存储着无数已经被‘废弃’,对人类来说没有任何未来与希望可言的历史,生命树复苏而造成文明毁灭的世界正是其中一个。
白天与夜晚的概念在如今大气层稀薄到近乎没有的地球上已经毫无意义,失去了大气层造成的散射现象后幽暗漆黑已经成为天空永恒的背景底色,白昼现象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现在会出现在这片幽暗漆黑天幕上的除了那些星星点点从几千、数万年发出跨越了时间长河,从遥远的过去旅行至地球的星光,就只有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天体从八分钟之前散发出的强烈光芒了。
齐格非四仰八叉地躺在荒漠化的大地上,仰望着人类从三十万年前或许更久以前就在仰望的星空,脑中没来由想到了久远的过去,人类文明还未像现在这样遭到生命树大劫,她还是个普通学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各种便利时在某个科幻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话。
“人类文明最终还是没能捡起三十万年前被那个原始人发现的宝石啊……”
文明最终在去弯腰拾起那颗名为宇宙奥秘的宝石前,就因为一系列接踵而至又莫名其妙的灾难灭亡了。
哪怕是面对改造了地球大半生态系统,毫无逻辑完全不讲道理的生命树,这个文明也曾经试图征服过它,在冰冷铁血的钢铁洪流与从天而降的火力覆盖下,魔化植物和生命树改造的拟态仆从所组成的防线往往不堪一击,只能依靠数量的优势死死稳住局势,凭借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力量,人类文明愣是在这场超自然灾难中将劣势生生扳了回来。
那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对战争的未来走势抱以乐观态度,诚然,魔化植物和拟态仆从对手无寸铁的普通人来说确实十分恐怖,而生命树的根系和树枝更是能够将人活生生抽成一具干尸,但人类的强大从来都不是通过个体实力来衡量的,对于宇宙和自然进行探索、建立推测和假说并且通过研究实证将其证实或证伪,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和工具,逐步实现通用化、小型化、普及化到人类文明社会中,这种名为科学的力量,才是人类文明强大的本质。
也就是在那个时期,有学者根据魔化植物、拟态仆从的部分样本进行研究后猜测生命树至少是经过了两次蜕变才对人类产生攻击性的,第一次蜕变在与植物根系建立共生关系后,生命树通过根系共生改造了第一批植物,并且借此开始缓慢慎重地入侵地球的生态系统。第二次蜕变是在生命树将自己的根系扎根到地核附近开始榨取地热,被人类社会各大秘密结社、研究机构、观测机构发现异常,生命树不再隐藏破土而出时。
而且有些学者还发现自生命树正式向人类文明发难,通过改造后的魔化植物与拟态仆从对各大城市发起攻击后,进化似乎就陷入了进化停滞的状态,尤其是在人类组织起滚滚的钢铁洪流,用足以把地面翻来覆去犁好几层的火力轰炸对付魔化植物与拟态仆从时,生命树派上战场的兵种就变得越发廉价化和炮灰化了——基本上所有的魔化植物与拟态仆从在钢铁洪流进入它们的攻击射程之前,丧心病狂的火力侦查就会先到一步到达它们的位置洗上好几遍地,就算能够熬到火力侦查结束的魔化植物和拟态仆从多半也只剩下半条命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如果魔化植物也要喘气的话),紧随在后的钢铁洪流就在震天的轰鸣中碾了过来。
从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生命树都没有再产生过任何变化,以及对生命树及衍生生物的变化来推测,魔化植物与拟态仆从也是需要一定资源进行生产的,但它们的战斗力在人类现今科技面前实在有限,想要拖住人类文明反攻的步伐生命树就得投入更多的能源和养分催化出足够数量的兵力,它将会长期处于这个阶段不会再次产生蜕变,这也是为什么那时每个人都对战争走向抱以乐观态度的原因之一。
但是有件事只有齐格非自己知道——生命树实际上已经经历了第三次的蜕变。
也正是因为这第三次的蜕变,才导致了之后地核冷却、人类灭亡的结局。
地磁场的消灭使得地球失去了原本的‘保护层’,宇宙中各种高能射线无时不刻都在对地表狂轰滥炸,大气层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变得无比稀薄,昼夜温差达到了十分恐怖的程度,地球上的液态水也变得越来越少,齐格非想不明白为什么地球没有因为液态水大量蒸发,导致温室气体增加最后变成像金星一样高温高压的天体,或许是时间太短还没有到形成那种天体的时候,也可能是有着生命树系统在旁的干涉吸收了温室气体的原因,但毫无疑问的是现如今的地球环境中已经不存在任何非生命树体系下的生物了。
普通的生物早就在高能射线的辐射中死亡了,哪怕存活下来的也无法扛过昼夜的温差。
散发着刺眼光芒的巨大火球从地平线处逐渐升起,齐格非慢吞吞从荒漠沙地上爬了起来,紧了紧身上又多了几个破洞的黑色斗篷,自从上次遇见那个怪人已经过去四五天了,那个怪人最后在一阵炫目的白光中顺走了齐格非的武器不说,最后还信誓旦旦地让她等待救援。
或许是因为失去了趁手武器的关系,也可能是那个怪人临走前说得话让齐格非的复仇计划增加一丝希望与幻想,齐格非这几天哪都没有去,不吃不喝的一直守在吴铭消失的沙丘上等待着他履行诺言回来。
但现在齐格非已经不准备再等下去了,哪怕失去了趁手的武器导致计划实施的成功率进一步降低,她都需要去和生命树做个了断了。
“飞哥!我来还你的大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