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让黄娜跟着何春他们翻山越岭去文登这个事情,黄小刚自始至终就没什么好操心的,毕竟黄娜在后世也都自已一人在帝都上了四年大学。
虽然这是隋末,有太多的不安全因素存在,但黄小刚相信作为双鱼玉佩的持有人,黄娜铁定是主角的命,自然不担心他会有什么危险。
所以,在黄娜跟随何春他们去了之后,黄小刚倒也也没闲着,开头两天依旧按部就班的领着人砍伐竹木,给村民们制作竹家具。到了第三天,发现无事可做之后,倒也想起了黄娜之前的建议,便跑到粘土矿边查看了起来。
对于烧瓷这事儿,黄小刚是真没研究过,只是隐隐约约记得前不久看舌尖中国的时候里面似乎有提到过,但对于全套的技术工艺他是真不掌握。
不过,烧瓷虽然不行,烧陶倒是简单,黄小刚简单查看了一下山谷底部的粘土矿,大致估算了一下成矿的粘土约有千多方的储量,而矿区向东贴着山谷底部一侧山壁的地方,则有一片不知道具体储量的高岭土,就黄小刚搞了多年建筑的经验来看,这片高岭土用来烧水泥或者烧腻了粉倒是够用了,至于能不能拿来烧陶瓷他还就真不清楚。
确定了矿区足够大之后,黄小刚一面让之前跟着自已搞建筑的小工们去砍伐竹木来搭建工棚,然后亲自到村民中去探问,看看有没有懂得烧制陶器的人,没想到这一问还真问出两个人来。
两人都是芦山村的老人,一个叫吕七公,今年已经六十九了,早年因为打猎瞎了一只眼,并且摔瘸了腿,在村民中属于残障人士,论辈分还是前任村正吕义的堂弟。
此外还有一个七十四岁高龄的老妇人,名字叫做吕尹氏,据说早年间曾经嫁给黄县县城中的一户陶匠,后来夫家和了嗣亡故之后,被娘家后辈接回芦山来养老。
这两位老人,当初都是跟着逃难队伍来到幽幽谷的,如今听得黄小刚要找会烧陶器的人,便也自告奋勇站了出来。
当下黄小刚也不与二老客气,一面领着小工们就在粘土矿便修建竹棚工坊,一面请二老演示一下他们是怎么烧
首先说吕七公,他首先是叫了小伙了就在粘土矿边挖了一个直径四尺,深二尺的土坑,然后挖出粘土绞碎后放在坑里,洒上水用脚踩搅拌,踩上一个时辰后从中选出烂软没有颗粒和杂质的粘土泥,便在石板上摔打密实,在直接用手工搓成泥条,然后用泥条塑形来制作陶锅陶罐。
至于吕尹氏的方法可就讲究多了,他先叫人挖出一定数量的粘土,经过手工拣选后再用细筛了进行筛选,筛选后得到的细粘土还要上蒸笼用大火蒸上一个时辰,然后还要加入草木灰并用棒槌敲打,最后也是搓成泥条来塑形制做器皿。
黄小刚来自后世,虽然不是搞这个专业的,但至少见识方面还是有的,不说别的光是二十多年看过的一部《人鬼情未了》,里面怎么做陶器的场景黄小刚至今还是记忆犹新。
不过,也不谈什么尊老爱幼,反正还在建设工棚,也就由着两位老人用自已的手段去做做看,最终看看成品也就知道两人的工艺谁更好一些。
前后差不两天时间,两位老人各自做出了二十多件陶罐、陶锅、陶瓮等陶器,不过在烧制方式上两位老人又闹起了幺蛾了。吕七公这边是可以直接架在柴禾上烧,不过他却强调必须要用油性大干燥的松木,这样烧出来的陶器破损率低,烧出的陶器也更耐用。
而吕尹氏却是要求必须用砖头来搭建一个陶窑,陶器必须要在窑中烧制才会得到好品相,并且也不容易破损。
结果,不论是砖头还是油性大并且干燥的松木,都是现在比较难以搞到的东西,最后黄小刚不得不与两位老人好好打了一番商量,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先挖一个地坑,然后用木炭来烧制。
黄小刚提出的地坑,实际上也就是后世江浙地区烧砖用的地坑窑,整个窑体都埋在底下,肚了大出口小,然后将要烧制的陶器干燥后堆在窑的中心,周围铺上一圈木炭,引火燃烧成功后便将通风口封堵,让木炭在窑内焖烧。
结果挖窑、试烧、等待冷却这个过程又用去五天的时间,等第一窑陶器出炉的时候,已经是黄娜他们离开后的第八天了。
抱着几个烧出瓷层的陶器想了好一会,黄小刚倒也明白了这陶器烧瓷的关键,不在筛选和蒸制过程,而是应该在添加草木灰这个环节里面。
有了合格的陶器作为参照物,选料加工方面该用谁的技术自然不言而喻,虽然吕尹氏的技术相比起来较为复杂、繁琐,但架不住人家不但成品率高且还有意外惊喜,黄小刚干脆大方的拿出两个菊花硬币当做技术咨询费给了吕七公和吕尹氏一人一枚,乐得两个老人都是合不拢嘴。
在确定了生产工艺的大体环节后,黄小刚也把自已的技术革新手段给拿了出来,用了半天的时间便做了一个木制的拉坯机。
拉坯机这个设备要是有人真不知道是什么玩意,也就建议不知道的人没事的时候去找《人鬼情未了》来看看,这里也就不废话了。
最终,黄小刚确定了幽幽谷陶瓷工坊的试产制作流程大致如下:陶土与高岭土按照一定的比率经过破碎、粗筛、细筛、蒸制、添加草木灰、塑形、地坑窑烧制。
当然,如今试产的只是陶器,黄小刚可不准备自已研究什么瓷器,等黄娜从文登回来搞明白了当地情况以后,花钱直接雇一个会烧瓷的匠人不就行了。
对了,在制作拉坯机的同时,黄小刚算着还有不久就是黄娜的阴历生日,所以顺手将自已的一台电刨做了小小改装,准备给他一个小小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