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蔡母看着立立整整、白白净净的闺女,心里很是自豪。
她家没壮劳力,可是仨孩子一个比一个出息。
她手里还有点布票,再跟公婆借点,回头给丹丫头做身新衣服才行。
蔡丹不知道蔡母要给她做新衣服,她快速吃完饭,又将披散八成干的头发编成麻花辫。
“娘、四哥、五哥,我先走了。”蔡丹摆摆手。
砖瓦厂不在村子里,在旱地那边。
还是有段距离的,跑着去大概需要十来分钟。
之所以将砖瓦厂建在大地里,一是地方大,二是可以就地取材。
砖瓦厂刚建立那会,不只她们自己大队的队员过来看热闹,就是附近其他几个大队也有人来。
现在是时间长了,没人过来了。
她们四大队的原本爱凑热闹的小孩都不过来。
她们要上学要捡柴换工分,都很忙啊。
随着四大队产业越来越多,活儿也越发的多了起来。
人手不够的情况很明显了。
蔡丹到的早,不过这边有更早的。
砖瓦厂只有三个小窑,最费人工的就是准备工作。
烧窑其实不用那么多人。
所以除了三个窑把头,其余的不少人更像是兼职。
不过蔡姑父夸下海口要在年前将债务全部还完,所以之后都要烧满窑。
趁着秋收之前,多准备一些砖坯。
所以最近住在这边的人不少。
要知道脱坯可是按件记工分,多劳多得。
所以很多人经常干到半夜,大月亮地不耽误干活。
加上砖瓦可是贵重物品,这些队员住在这边也是为了值夜。
对了,那位姓宋的技术指导老师傅也一直睡在这边的。
蔡丹很是乖巧的喊人,除了那位老师傅全是叔伯、堂兄。
脑袋被揉了,脸被掐了,蔡丹鼓了鼓脸。
她姑父姗姗来迟,“丹丫头,过来。”
蔡姑父带着蔡丹进了其中一间屋子。
里面是铺满炕和土炉子的构造。
这种土炉子是那位老师傅带来的技术,以前四大队的人是不会的。
也不知道会不会,反正没人这么弄过。
其实挺简单的,就是火炕不连接灶坑,而是泥土盖成的炉子,挨着炕沿建造,这样烧炉子,火炕也跟着热乎了。
说白了,还是灶坑那个原理,就是变下形。
不过这样挺有好处的。
不用弄个厨房,也不用垒灶台占那么大地儿。
而且屋里烧炉子,明显要比灶坑暖和。
据说大队里有不少人家想改呢。
她们既想要灶坑,也想要个土炉子。
蔡姑父指了指炕上的炕桌,“你要记账,就在上面写,天越来越冷了,在炕上暖和,我给你拿纸笔去。”
蔡丹忍不住吐了吐舌头,在炕上记账可还行!
不过姑父说的有道理,冬天在火炕上多得劲儿。
蔡姑父很快回来,手里拿了不少东西,直接放到了炕桌上,“丹丫头,我和你念叨念叨,这本是砖瓦厂的工分记录册,这本是一等红砖、青瓦的记录,这是次品砖瓦的记录…”
蔡姑父说的很是详细,“哪有不明白的,现在就问。”
蔡丹在翻看,里面记录的很简单,没有表格,没有大小写、合计。
一目了然,她有啥不明白的。
就是觉得以后拢账会有些乱。
蔡丹皱着眉头,“姑父,我能不能不这么记录,以后合每个人工分很麻烦啊。”
年底肯定要汇总工分的。
蔡姑父没一下子拒绝,“那你想怎么记录?”
“我见过白老师有个本子,上面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也可以按照人来啊。”蔡丹铺垫一下。
“那人可不少,现在还收柴火,还有很多孩子的工分。”蔡姑父觉得有些麻烦。
蔡丹摸着下巴,“要不这样,我把他们按照大家族来分,一个大家子几张纸,这几张纸都是他们家的工分。”
她的意思是包括爷爷、儿子、孙子这种,即使他们分家了,仍然放在一起。
蔡姑父一听就明白了,“这主意不错啊,那你试试,我看几天。”
就是允许了。
蔡丹恨不得拍胸口表示,她保证好好弄。
她这也算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吧。
“那也先弄着,我出去看看。”蔡姑父出去了。
蔡丹翻看着账本,在心里计划着怎么改。
她要当日事当日毕。
也就是说要弄个日合计。
还有什么呢?
蔡丹一点点的在完善、补充。
她不会会计,但是基本的表格统计还是学过的。
很快初步表格已经有模有样了。
她干脆拿起钢笔,emmm……没有格尺,她手也没那么稳当,表格画的七扭八扭的,可真难看。
后来她干脆拿别的本子做“格尺”才勉强将表格画出来。
然后进行誊写。
她没想过一天就誊写完毕。
毕竟砖瓦厂也开了不短时间了。
她准备先弄出个样子,让姑父看看,没有问题她再继续。
毕竟这活她是新手。
还是要听老人的。
听人劝,吃饱饭!
蔡姑父在外边晃悠了一圈,看到砖厂秩序井然,很是满意。
主要是很多岗位都是按件计工分,根本不用人看着。
至于烧窑,有老师傅有窑把头,他也不是太懂。
等丹丫头正式上手了,他就不总过来了。
马上要秋收了。
他得看着田地那边。
别管鸡、猪、砖瓦多挣钱,田地粮食才是根本。
秋收是重中之重。
到时候除了烧窑的,其他的人都必须下地收粮食。
蔡姑父和老师傅说了几句话,还一起抽了烟。
“你们四大队就是不一样。”老师傅吐出一口烟圈。
“咋不一样了,都是农村,可没市里好。”蔡姑父谦虚道。
老师傅摆摆手,“市里好啥啊,一大家子就屁大点房子,粮食就那么多,想多吃一口都没有。要我咋不愿意回去呢,我自己住这么个大房子多舒坦。”
“那市里有自来水有电灯有电话有车,还有大医院,还是不一样的。”蔡姑父知道城市和农村还是有巨大的差距的。
“我们普通人能享受几样,也就自来水吧,电灯不舍得开,电费太贵了,我家还用煤油灯呢。你们大队有钱,以后多打几口井,和自来水不差啥。”老师傅都有在这边养老的心,不过也知道不可能,人家砖瓦厂不可能让他指导几年的,“那个小丫头是你侄女?”
叫姑父么。
蔡姑父点头,“嗯,二哥家的闺女。”
“这么小会记账,这是小天才啊,以后错不了。”老师傅夸赞道。
“是挺聪明的,我二哥家仨孩子学习都不错。”蔡姑父一副身有荣焉的表情。
老师傅将最后两口烟一口气抽了,“行了,我去看看花垛。”
蔡姑父赶紧说,“您慢点,不着急。”
老爷子六十多岁了,他也怕出事。
可是砖瓦厂太需要他的技术了。
这位老人在砖瓦厂干了小四十年,砖瓦厂的每步都门清。
之所以会这样式因为他们最开始是从学徒开始的,就是供饭不给工钱免费给人做活儿那种。
这么一做就是三四年,之后给的工钱也不多。
他们每样都要学,跟着师傅十来年才出师。
只有出师了,证明手艺学到家了,工钱才会多一些。
这么练出来的手艺不扎实才奇怪呢。
蔡姑父在心里感叹一番,又去了办公室,看丹丫头在干嘛。
“姑父,您看看成不成?”蔡丹将表格递了过去。
蔡姑父接过,一目了然,“这表弄的真好,真好!你咋想的?”他决定回头队里的工分也这么弄。
“我看白老师弄过。”蔡丹早有借口。
她也没说谎,白老师可爱记账了,就是画表格。
蔡丹还在一边给解释,“姑父,我留有空白,每日工分记录都让他们自己签名,不懂签名的画个圈或者画个三角都行,自己能看懂就行。”
其实应该摁手印,但尴尬的是没有印泥。
蔡姑父点头,“这么做虽然费事,但省得以后出麻烦。行!你就按照这个做,把以前的都弄成这样,回头年底可轻松了。你算账用算盘不?”
蔡丹摇头,“我不需要,我笔算就挺准的。姑父下次去县城、市里,给我买个格尺吧。”
她太需要了。
蔡姑父哈哈笑,“行,我记下了。外边有人送柴火我喊你,你弄着吧。”
蔡丹乖巧点头。
中午蔡姑父进来喊人,“丹丫头,你先回去吧。”
“姑父,不会有人来送木柴么?”蔡丹问道,她不得不认真,毕竟第一天上班。
蔡姑父安抚道,“没事,砖瓦厂一直有人,会帮着记一下的,不会出岔子。”
蔡丹看了看太阳,时间是不早了,“姑父你不回么?”
今天上午她只顾着重新誊写表格了,外头的木柴蔡姑父就喊她两次。
其余的都是蔡姑父单独记录的。
她明白他的苦心,他的意思是让她知道大概多少柴火是一工分。
做到心里有数。
蔡姑父摆手,“我晚点,我们吃饭晚。”
蔡丹没再说,和众人一一打了招呼,赶紧向家里跑去。
蔡丹一路跑着回家,体质真好,脸不红气不喘的,开门居然看到蔡母在做饭,“娘,你回来的挺早的。”
“嗯,猪场没啥事,就早回来会。你上班有不懂的不?”蔡母很是关心。
“有我姑父呢。”蔡丹知道这么说,她才能放心。
果然蔡母不再追问,转而说到,“我炖的豆角,你还想吃啥?”
“在上面给我烀俩茄子。”她想吃拌茄子。
蔡母让她自己去,“那你去园子揪吧。”
蔡丹准备洗洗手就去,“娘,四哥、五哥呢?”
蔡母很是肯定,“肯定是割猪草、捡木柴了。”
蔡丹拿着小土筐去了园子。
揪可两个大茄子,又摘了黄瓜和西红柿。
茄子自然是烀着吃。
黄瓜拍碎做凉菜。
西红柿当水果吃。
主要是家里白糖蔡母看的严实,要不然白糖西红柿也挺不赖。
蔡丹摘了通红发软的西红柿,随手一擦,直接揪吃了起来。
边吃边往屋里走,“娘,给你吃西红柿。”
蔡母接过放到一边,“赶紧把茄子洗了,该盖锅盖了。”
蔡丹脆声答应,“好嘞!娘,我看二伯娘家的大西瓜可大了。”
那个西瓜可够个。
就是地方不咋好,长在了厕所旁边。
她猜测,是不是谁把西瓜籽吃肚子里了,然后五谷轮回又给拉了出来。
那种子生命里顽强,就长大了,开花结果。
蔡丹成功被自己的乱七八糟想给恶心到了,赶紧拍胸口。
“发啥愣,赶紧拿过来啊。”蔡母又催促。
“洗好了,洗好了。”蔡丹将洗好的茄子递了过去。
顺手又拿起一个西红柿。
现在的西红柿熟透了,里边都是沙瓤的,真的是吃不够呢。
蔡母斥了一句,“少吃点,中午不吃饭了。”
蔡丹嘿嘿,“我挑小的吃的。”
蔡母也拿起西红柿吃了起来,“咱这不适合种西瓜,别看个头大,不甜,水了吧唧的。”
原来是这样。
蔡母回忆道,“咱们这以前有人种甜瓜,那个是真好吃,又甜又面,现在早没人种了。”
“娘,甜瓜真好吃?”这是被蔡五哥听到了。“咱家种点,园子那么大呢,种边上不占地儿。”
蔡母瞥他一眼,“说到吃就惦记,去哪弄种子,早没啦!”
她也是有些遗憾的。
作者有话要说: 晚安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