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那日醉酒,又过了好些天。
之前发生了什么……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无论袁朗还是赵刚都不再提起,事情就那么过去了。两人的关系又恢复到了以前,因为经常一起喝酒,还更近了一步。
现在是两个老酒鬼,拉着一个能特能喝的燕赵大汉,三人一块喝了。
这天,袁朗正和李云龙喝着小酒,嗑着花生闲聊。赵刚拿着一份报纸和文件,兴冲冲的走进来。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https:.1666xs.
“好消息,特大好消息。司令部公布了咱们八路军百团大战,前三个半月的战绩,咱们三八六旅被特别表扬了!”
一听被表扬袁朗就来精神了,“哪份文件,我看看。”
文件做了总结统计。
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在105天的战斗中,总计进行了大小战斗1824次。
杀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400余人,日军投降47人,伪军反正1845人。
袁朗刚刚念完这部分,向来看不起伪军的李云龙便说:“杀伤两万多小鬼子是实打实的,伪军的话就差点意思。
顶多算给咱们送了一波装备,日本人只要有枪有弹,再招一波狗腿子也不是什么难事。”
赵刚也表达了赞同:“说的也是,还没见过哪一国的狗腿子汉奸,比侵略者的数量还多的。我简直跟他们羞于为伍。”
前两年还好,自从汪填海叛离国民政府,建立了汪伪政府以后,树立了一杆大旗以后。
那么大的官儿,都在给日本人做事,我又有何不可呢?
许多意志不坚定的家伙,就能以此为理由,借口,投降日本人,给日本人当狗。
导致伪军数量急剧增加,比侵略的日军数量都多了。
赵刚给俘虏的伪军上政治思想课,对这方面了解的越多,越是对那些分裂国家,给日本人当狗的大官,恨得牙痒痒。
某种意义上讲,背叛者比侵略者更可恨。
“反正不管消灭了日军还是伪军,都是咱们八路军干
的,我继续给你们念。”
袁朗拿起文件继续说。
总共拔除日伪军据点2993个;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桥梁、车站、隧道等260余处,使正太铁路停运一个多月。
平汉、津浦、北宁等铁路,和部分公路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破坏煤矿五座,尤其是彻底破坏了敌重点掠夺的新井煤矿;
缴获步、马枪5400余支,轻、重机枪200余挺,及其他大量武器弹药。
李云龙听的嘴角不由得微微翘起,他听到了新井煤矿,那是他们新二团打下来的。
都写入文件下发到全军了。
那肯定得意啊!
赵刚的眼界就比李云龙宽阔多了,了解到这些数字后,他想的是:日本人的囚笼政策,现在破灭了。
八路军获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范围,以后的日子应该会更好过一些。
袁朗还在念,不过不是什么好消息了。
在百团大战当中,八路军杀伤了大量的敌人,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共计伤亡17000人,有2万多人中毒,人民群众更是死伤无数。
念到这里,又念不下去了。
屋子里一时沉默了,三人的思绪都飘忽了。
全军的伤亡,感慨可能不会太深。但就新二团的伤亡来看,三个半月的战斗,全团的伤亡人数已经高达五百多。
关家脑一战的时候,一营除去阵亡和负伤的,参加战斗的只有三百人。
其他各营情况也不是太好。
许多熟悉的面孔,再也见不到了。伤残无法在军队继续服役的,数量也不少。
百团大战前,新二团一千五百多人。
现在还有战斗力的就一千出头了,即便算上后续两个月陆续归队的伤员,最多一千二。
新二团必须好好休整一段日子了。
李云龙打破了沉默:“还有什么,继续念一念。”
对于参战各部队的嘉奖,袁朗忽略过其他部队,直接念三八六旅的。
在这个百团大战当中,三八六旅破坏了正太线铁路。
拿下了敌人重要掠夺的新井煤矿,给日军造成了
一个亿的损失。
协同三八五旅,拿下了重镇阳泉城,击毙日军第四混成旅团少将山省太郎。
榆辽战役中,连克县城两座,红崖。
李云龙顿时安静了,目光灼灼的盯着袁朗,洗耳恭听。
总结的第一点:坚持了华北敌后抗战。
百团大战,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对于减轻果党正面战场的压力、遏制果党当局妥协投降的威胁,和对国际反***斗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日本帝国主义试图以“囚笼政策”来分割、蚕食、“扫荡”华北敌后抗日根
据地。
但百团大战的发动,极大地破坏了日军计划,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使日军的“囚笼政策”和“以战养战”的计划彻底落空。
日军侵华之初,曾狂妄地叫器:“三个月灭亡中国”。
同时日军也希望早日摆脱中国战场的泥潭,实现其“南下”战略。
然而,由于百团大战的发动,日军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日军不得不承认,“要想消***军,则必须依靠百年战争才能解决”。
百团大战极大地吸引了日军在华的大部分兵力,使果党正面战场的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同时,也迫使果党蒋xx集团停止了“和谈”的脚步,避免了抗战困难局面的出现。
“停一下。”
就这一点,包括的内容也太多了,李云龙需要整理一下思绪。
粉碎了日军的阴谋,他太清楚了。
日军对八路军的“夸奖”重视,李云龙为此而感到得意。毕竟是他们逼着日军承认的。
同时,他隐约有了不太好的预感。
小日本可记仇呢!
还有,老……还是不说国民政府了。
“第二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