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照例是上朝的日子。
随着秦阑在朝堂上日益不凡的表现和谏言,秦阑已经逐渐被文武百官认可,朝堂上反对的声音也微乎其微了。
就算是皇后的同盟羽党,也不敢再向之前一样在明显上表达对秦阑的不满。
“陛下,近日西丹地区旱灾的问题日益严重,也大大影响了粮食收成,饥荒问题也十分严重,臣查到这段时间那边饿死的百姓无数,着实不是什么好派象啊”,上前说话的是朝中有名的忠臣祁放。
祁放年事较高,已经辅佐过两届帝王,在朝中的地位非常高,人人都知他忠良,一辈子为国为民,也得到宫里很多人的尊重。
“之前不是说有在临城调水,如今怎么状况还越来越严重?”皇上听了之后皱眉,偏远地区不好的民情确实很容易引起动乱。
“皇上有所不知,本来临城水源充足,但是由于近日缺水,再加上一个城的水要供整片地区的百姓使用,也撑不了太多时间”,祁放继续说道。
他一向关心民情,上朝谏言也都是以国家社稷,以天下百姓为重。
“这倒是个问题”,皇上皱着眉,像是在思忖什么。
“皇上,臣以为……”祁放继续开口,准备说些什么,就被皇上做了个手势打断了。
“太子,这件事你怎么看?”随后,皇上面向一旁立着不知道在想什么的太子,突然开口问道。
“啊?”太子显然没有在状态,突然听到皇上问自己像是被吓了一跳。
“朕问你,关于西丹缺水,民不聊生,旱灾饥荒严重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皇上继续问太子道。
“这……儿臣以为最重要的还是调水,一个临城的水不够,总还有其他相邻城镇的水是够的,暂且掉些过去救灾便足够了”,太子想了想,便很快在开心说道。
“既然是旱灾,那就是整个片刻都不落水,从周围的其他地方调了水,根本没办法解决问题”,皇上皱着眉说了一句。
“这……”太子听了之后头上起了一层汗,支支吾吾地说不出其他话来。
一旁的忠良老臣听了太子的话之后也是无奈地摇摇头。
随后,皇上又转了个方向,看向了一旁的秦阑,继续开口问道,“赵王,你认为如何呢?”
“回父皇,儿臣以为修水渠是个好办法,前朝也有过类似的做法,修水渠便足以能够将降水充沛地区的水转向西丹等贫瘠片区,倒也算是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西丹的缺水问题”,秦阑像是早就思考好了,很快便回答道。
“这倒是个法子”,皇上顺了一把自己的胡须,点了点头思考道。
很快,皇上又开了口,“这修水渠也不是个小工程,如今西丹一片人财贫瘠,你觉得这又该如何呢?”
“儿臣私下查了近年来西丹地区的账目,发现很多朝廷拨下去的灾款都没有真正落到百姓手中,起到真正的作用,儿臣不知是中间哪环出了问题,若是真的是地方官员从中作乱,一定要严查,并且从官员手上把多的钱财都搜刮出来”,秦阑接着淡淡说道。
“嗯……”皇上听了之后,应了一声,一边思考一边点头,不仅是皇上,就连祁放一类的朝廷老臣听了之后都纷纷十分认可的点头。
秦阑的很多做法不但能够源头找问题,一招便真正在解决问题,并且懂得从人民出发,倒是个懂得体恤民情的好皇子。
“在下也同意赵王观点,很多偏远地区的官府本来就存在很多不作为和从中贪腐的现象,西丹近年灾害严重,朝廷拨了这么多次款也没有什么起色,一定要从中好好查查看是不是有什么蹊跷”,说话的是蔡俞,同样也是朝中重臣。
“如此,这件事情便交给赵王去办吧”,皇上点了点头,同秦阑说了一声。
“儿臣定不辱使命”,秦阑连忙接了皇令,应了下来。
“祁爱卿,这件事情你便多帮着赵王吧,他初次接手这些还不熟悉,你们这些‘老人’多提点提点他”,皇帝继续说道。
“臣遵旨”,祁放自然没有异议,也上前去恭恭敬敬地接了旨。
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个时候只有太子整个人看起来十分局促不安,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退朝以后,出宫的路上,祁放同蔡俞正好顺路,便也一同往外走去。
两人都在朝中任官多年,都是朝廷的重臣,也算是志同道合,相处起来倒也十分和气。
“今日赵王殿下的表现倒是让我意外”,两个人随意寒暄了一阵,蔡俞便主动开口说道。
“是”,祁放听了之后也点了点头,“说来也怪,按理说这赵王在山野长大,照理说也该对这家国政事一窍不通,可是近日来我却觉得他和我想象中相差颇大。”
“大概正是因为从民间来,才能事事更为百姓考虑吧”,蔡俞回答道。
“相比起来,太子倒就更显稍逊一筹了”,祁放接着说道。
“太子……哎……”说起太子,蔡俞也只得叹气。
其实虽然大家都不从明面上说,却都心知肚明,太子虽然说是拥有至高无上的尊贵身份,不过实则是以皇后为中心的势力的体现。
他们这些老臣在朝中早就看不惯太子作风的事早就已经不是秘密,以前太子连续作出让人大跌眼镜之事之后,他们都为社稷江山后代焦虑,都曾上过谏要弹劾太子,只不过这件事后来也不了了之了。
而现在,赵王的出现更是让人开始思考了起了当今太子的可靠性。
同样是帝王血脉,两个人经历完全不同,现在的样子也完全不同,所以祁放等这些人才会又出现了这种想法。
他们甚至认为,和太子比起来,赵王或许才是真正更加接近于他们理想中可以继承皇帝衣钵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