辎车携带的财货众多,走得很慢,到得引马城附近时,已经是傍晚时分。
引马城又名饮马城,顾名思义,不论这两个名字中的哪一个,都意指水草丰美,可以蓄养马匹之意,故而才能城名中带有引马二字。
众人面前的这座城池,虽然比不上骏府城、井伊谷城这样国府城历史悠久,却也是颇有来历的。
具体筑城时间已不可考,据说最初在此地筑城的是濑名氏的家祖今川贞相。
后来斯波氏、吉良氏、今川氏三家幕府重臣之间因远江国的支配权,引发多次合战,引马城是控制三方原这块丰饶沃野的重要据点,也是在随着三家对远江国的争夺,数次易手。
直到应仁之乱中,担任引马城代官的大河内贞纲被高师盛的曾祖父击退后,才重新回到今川军配下,远江高氏也因功获封这座地位险要的城池,来替骏府监视西远江的豪族动向。
作为东海道有名的大城,比之骏府、井伊谷、佐久城这些东海名邑,城小而厚,但因为一直都是东海街道商贸活动的重要榷场,却也称得上繁华二字。
虽然是平城,但论及防御守备而言,比之白马砦、千国寺城这样的山城来说,也是丝毫不见逊色多少。且因过去长达百年的争夺,历代城主都将这座城池,当做军事据点来不断加固,若远远观之,只觉得此城如虎,踞高处而俯卧平野。
岛崎景信先后跟着关东多家大名,打了多年的仗,堪称身经百战,熟知攻守之道,不像其他人将心思放在繁华的城下町,而是先注意到此城对控制整个三方原的重要性。
他扬鞭远指,顾对辎车内的高师盛说道“引马城临海傍山,俯瞰三方原心腹,难怪武藏守家中得以横行远江,武运不衰。此城之险要犹如上野国的箕轮、厩桥二城,只要能把此地牢牢抓在手中,就算是翌日远江国内,兵乱四起,亦可闭门据守,坐观时局变化,静待天数轮转。”
高师盛以为然,早年他亦曾阅读兵书军记,但直到出阵信浓之后才真正开始慢慢体会,明悟军记里面那些晦涩难懂的记述。
不得不说,岛崎景信所说正合军法之道,此人虽然忘恩负义的虎狼之徒,却是极有武略见识,无怪绍田重高倚重对方。
高师盛生於斯,长於斯,自然明白这座引马城对於整个三方原,乃至远江中部数郡的重要性。
三方原正位于敷知郡东,整个远江国环抱滨名大湖,平野临海,阔野沃土,
敷知郡由此得名,‘敷者,布施於民也。’,姬街道正好横贯整个三方原而过,与麁玉、丰田两郡相连,共同形成了这块宽阔沃野,而高氏所在的引马城与松井氏占据的二俣城,正好一上一下,遥相呼应,一旦出现任何风吹草动,便随时可以将整个远江国牢牢控遏住。
德川家康三方原为武田军击溃后,正是依靠引马城得天独厚地利,跟武田家来回周旋,一直到拖到武田信玄头风发作,病死军中。
与其说那位东照大君有神佛庇护,不如说是这座城池对稳定远江局势,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才能让德川家从颓势中,一举扭转乾坤,迫退了来势汹汹的武田大军,让武田信玄、武田胜赖父子的远江经略都功败垂成。
引马陈的城墙高大,外轮通体用石垣垒砌而成,高约三间半上下,宽有两间左右。开有四个城门,橹台、横张等防御性设施样样俱全,城外有护城河,河上有石桥。
因提前派遣使番传信,故而早有数名家臣在城外等候,这会儿见到辎车队过来,连忙带人迎接上去,城中不可能让这百十来人全都进去。
高师盛便让随从和辎车全都跟着出迎的家臣,前往城东的兵营内休息,哪里早已经有人准备好了饭食、热水以及寻宿的兵舍。
跟着高师盛入城的只有青木大膳、北庄盛忠、大井盛朝、立石泷、岛崎景信等寥寥十几人,所乘之车不过一领。
既回家中,便没有铺张排场的必要,故此趁着暮色将至,轻车简从之下,却是没有在城中引起半点的动静。
护城河的水很深,一眼望不到底,走在桥上,即便高师盛坐在辎车里面,仍能感觉水气湿冷,令人顿觉冰凉,本来因为连日赶路应酬的疲惫身子,也突然感到精神一振。
因为这会儿快临宵禁,所以城外町已经没有多少行人,各家座铺也在巡夜回见组的催促下,陆续打烊关门,敲打空竹筒的声音回荡城中,透过附近人家虚掩的门窗,可以忽明忽暗的光亮,随后就是升起了袅袅炊烟。
为了防止走水,和有贼寇举火作乱,给城下町造成火灾损失。除了冬日外,凡宵禁过后,便不在准许百姓们随便引火,有条件吃晚饭的富裕人家,都是趁着这段时间,抓紧时间烧饭。
过了时辰,被巡夜的回见组抓住,便会被押送去奉行所内受罚,轻者要罚两百钱,重者要被押送城门口,当众受到鞭挞。
是以,引马城内百姓的作息时间,极为稳定,错非婚丧嫁娶外,基本可以说是数年而如一日,丝毫未曾有所改变。
恰如镰仓时期的武家庄园一般,让全城上下,都一直受到各类名目法度的约束,上到家督本人,下至最底层的秽多非人,无一例外。
这等法度严谨的场景,让岛崎景信等一帮向来散漫的武士,大开眼界,不过对于在引马城生活多年的高师盛来说,这已经是最习以为常的事情。
远江高氏以法度传家,大至行军合战,小到日常起居,都有规章仪制可寻,不仅是宗族家人如此,甚至连城中的百姓,也都全部熟悉了这种刻板到有些压抑的生活习惯。
石桥再往前不是很远就是城门了,城门早早就关闭了,在跟引路家臣反复确认后,守城的足轻才打开南墙的侧门,放众人入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