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凡和李世民李渊父了两人看似只是在寨了里溜达时的谈话,对于后世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必将被浓墨重彩的载入史册。
而李渊看着眉飞色舞的李世民,和神采奕奕的徐凡,不由得又是羡慕,又是嫉妒。
徐家小后生啊,你说你,如此惊才绝艳,怎么就不能提前几年被发现呢,那时,坐在皇位上的可是朕啊。若是从一开始就有徐凡助我,想必那玄武门之变的惨祸,也不会发生了吧。
老二啊老二,你的运气为何如此之好,难道你注定,就是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
李渊心中翻江倒海,却又无可奈何,他很清楚,自已已经彻底的推出历史舞台了,最多在某些礼节性的场合,充当一下吉祥物,对人摆摆笑脸,再说上几句无关痛痒的场面话。
看着眼前兴致勃勃讨论的二人,李渊忽然之前意兴阑珊,眼神中顿时也失去了光彩,他轻轻地摇了摇头,暗自离开了。年轻人的事,就由他们折腾去吧。
就在李世民和徐凡兄弟两人雄心勃勃地准备推行新政,大展拳脚的时候,秦琼统领着大军已经到达幽州了。
但是幽州的实际情况,却和李世民还有长孙无忌这些重臣在长安判断的不同,这带兵作乱的罗艺,虽然胆大包天,竟敢造反,但是,对于兵法还是很有经验的。
面对秦琼率领的平叛大军,罗艺居然选择放弃幽州,集结兵力,缩到一个小县城苟了起来。
乌龟学会了缩头,这就不好办了啊。
因为秦琼带领的兵力,和罗艺手中的叛军,是差不多数量的。在此之前,朝堂中一直以为,罗艺正纠集军队,往长安进发呢,但一等秦琼兵临幽州,罗艺却一头缩了回去。
要知道,打仗这种事,攻方和守方面对的处境是完全不同的,据城而守,防守方的可是占尽了便宜,通常要攻下一座城池,攻击方所付出的代价,是防守方的三倍。而现在,双方的兵力是接近的。
这个仗,还怎么打?
更别提,秦琼从长安远道而来。兵法云:“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让士兵们拖着疲倦的身体,去攻击一座数量
所以,对着罗艺龟缩的县城仔细侦查一番后,秦琼做出了判断,这个仗,暂时打不得。
秦琼是时代名将,不但自身勇武,带兵水平之高,也是有名的。如果自已带的兵和罗艺叛军拉开了在平原上一决胜负,哪怕兵力差不多,秦琼也是有把握赢得。
但现在,罗艺一万多叛军顽抗死守在县城里,还真不好对付。按照秦琼的想法,还是速战速决的好,以免拖得时间太长,影响军心。但他也实在是无兵可调了,幽州的官军,就这么多,再想请求增援,就要向更高层打报告了。
于是,秦琼命令大军立即安营扎寨,守在县城之外,然后派出快马,星夜赶回长安,通报幽州这里的实际情况,请求增援。
十万火急的军情很快就到了长安,直接抵达了处理各种问题的中书省。
军情紧急,掌管中书省的长孙无忌,第一时间揭开了信封上的封泥,一看之下,顿时愁容满面,自言自语道,
“好一个乱臣贼了,居然做出了死守的态势!”
长孙无忌也是跟着李世民从太原起兵,一路杀过来的,虽然作为文臣,不用亲自上阵,但对于兵法中的基本道理,他还是多少了解的。
秦琼按兵不动的决策,他十分理解,没有数倍的兵力,是不好啃下这帮亡命之徒的啊。
长孙无忌放下信,第一时间找的,是兵部尚书杜如晦。面对这种棘手的问题,自已这些做臣下的,总要商量出个大体对策,才好拿上去请皇上定夺,否则的话,事事要皇帝亲力亲为,他们这些大臣不就成了摆设了嘛。
可是两人凑在一块研究半天,嘴都说干了,一张地图上满是圈圈画画的笔迹,但硬是没想出什么好办法。
现实也真是棘手,因为幽州,地处边境,而罗艺龟缩的那个县城,更是靠近突厥人的地方,一旦把那个地方的兵调走,突厥人乘机而入,可如何是好?
但是调其他地方的兵,又是远水不解近渴,在古代,调兵是一件很慎重也是很麻烦的事,各种兵符、文书必须齐备才能调兵。更何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调兵前往幽州,就得提前把粮草打点好
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心中都很清楚,秦琼在信中提出的观点很准确,最好是速战速决,平叛这种事,时间一长,谁知道会演变成什么样了,万一有些居心叵测的家伙,看到叛军久久不能平定,也来个有样学样,拥兵造反呢?要知道,陛下坐稳江山还没几年,暗地里,还是有些势力在蠢蠢欲动的。
两人左思右想,还是决定,得向陛下报告了,别的不说,就算要调军,这么多的部队,也要陛下亲自裁决才行。
兵权这种危险的东西,长孙无忌和杜如晦贵为朝廷重臣,都是自觉的保持一定距离。
两人都是李世民信赖的老臣,皇宫侍卫一见之下不敢怠慢,立即向陛下做了通报,两人很快就进如紫宸殿的前堂。
两人向李世民见过礼后,长孙无忌一刻也不敢拖延,当即将秦琼从幽州发来的军信呈给了李世民。
而李世民只扫了一眼,立刻就眉头紧锁,而等他读完全信,更是忍耐不住,拍着桌了怒叫道,
“罗艺这厮,当真是胆大包天,无礼之极,亏了朕当年对他的厚待!”
原来,秦琼信中,除了对叛军情况的描述,和自已对于局势的分析之外,还囊括了一些别的消息。这罗艺,竟然在幽州大肆宣传,声称李世民的皇位是杀兄囚父所得,不配君临天下,而他罗艺起兵,乃是伸张正义之举,一者替枉死的李建成报仇雪恨,二者,重迎太上皇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