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子弟又如何,穷人的孩子又如何,在他们还心性未定之时好好教导,都会是好孩子。
他们是夫子,除了教导学问之外,不也同样教导他们为人处世吗?
峥路书院的招生很顺利,一上午大部分学生都入学了。
下午还有不少闻讯过来的人,孟允峥就留了闻夫子在桃李堂继续办理。
当天下午酉时,进入书院参观的人陆陆续续的离开了。
出来的时候还有些舍不得,念念不忘的回头看向高大肃穆的牌匾,感叹道,“这书院建的好,占地广,课堂也多,夫子更是大儒,以后怕会是我们东安府最大的书院了吧。”
“岂止是东安府,瞧着吧,我觉得这书院不出几年,就会在整个大宿都排上号。”
“看来我们送孩子过来读书,是对的。”
“明日你们还过来吗?”
第一天是招生,第二天会正式进行入学登记,分配房舍和课堂,以及置办服装鞋袜。
所以第二天,他们还是能陪孩子过来的。
众多家长对视了一眼,“来。”
因此第二天,又是一队长长的蜿蜒的队伍朝着峥路书院出发。
书院里什么都准备好了,除了服装已经量了尺寸需要等待之外,房舍里的衣柜床褥被子脸盆部都是统一的。
就连启蒙者的笔墨纸砚都一样,当然,要是家里条件许可,你想自己带也可以,不过该发的还是会发的。
峥路书院第一次开学招生,收入学生共三百余人。
这当中有一多半是原本就在附近学堂读书,被峥路书院并入过来的。
三百余人放在现代并不多,可放在大宿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数字了。
这年头读书人本就稀少,更何况书院只是在东安府刚成立,能招到这么多人,已经是孟允峥和两位先生以及皇帝那块牌匾的名气了。
三百余人,这才是开始,后面慢慢会多起来的。
峥路书院开始有了人气,同样人气旺盛的还有山下的村庄。
租房的果然有不少人,不仅是租来陪孩子读书的,也有租下做生意开铺子的。
至于舒予,昨日招工,她给书院招了八个人,包括园丁洒扫厨娘等人。但是,她给自己招了二十多个人,其中就有那位有些憨的汉子。
这人对于要拾掇向日葵花田,比要在书院干活还要激动。毕竟种地才是他做惯了的事,在书院里他反而不自在。
不过他还是回去问过自家娘子,第二天就包袱款款的过来了。
舒予见他来的时候脸上有伤,还有抓痕,看来是被偏心的父母给打了。但即使被打了,他还是过来了,并没有将这份活计让给兄弟。
就这点,舒予还是很满意的。
舒予安排好新招的员工,便准备带侯氏在东安府逛逛,她出来有一段时间了,不久就要回去。
倒是康氏,本就陪着姚泊出来游历,拜访两位先生的。
现在姚泊借读在峥路书院,康氏自然也不会走。不过作为孟山长的友人,孟允峥将自己的单独小院借给他们一家三口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