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皇帝这种耍赖的行为,王皇后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好了,只能苦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妾身知道了,妾身去办。”
朱翊钧这才满意的笑着说道“谢谢娘子。”
无论是王皇后还是朱翊钧,心里都很清楚这次的事其实也不算什么大事,只要把太后两人安抚好就可以了。
这个消息很快就从皇宫里传到了皇宫外。毕竟闹得这么大,想保密基本不可能。
很快,外面的人就知道,宫里闹出事来,皇帝想让潞王去倭国,但是太后不想。
一时之间,纷纷扰扰,吵吵闹闹,说什么的都有。
外间自然不会说是潞王自己请求去的,皇帝不想让他去。即便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大家也不会这么想。毕竟这么长时间以来,自愿和被自愿之间,他们还是很清楚的。
一旦事情掺合到皇帝的身上去,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你自愿究竟是你想自愿的还是皇帝让你自愿的?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往往都会倾向于后者。
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对等,皇帝地位要远高于你,做事的时候你要考虑的事很多,皇帝可能暗示你,也可能真的询问伱一声,你也不敢拒绝。
于是在消息传出去之后,就又引起了很大的波澜。皇帝想让潞王做一个表率,结果被太后反对了。
这里面有個问题,你是相信皇帝对他兄弟好,想给他一个好地方?
还是相信太后对她儿子好,不想让儿子去一个坏地方?也会有别的考虑,比如母亲舍不得儿子等等。
反正消息一传出来之后,舆论就会倒向了后者。
皇帝想让潞王做一个表率,但那是天家兄弟。天家的兄弟之间也就是那么回事,哪有什么兄弟感情?
当然了,这种话也就是在心里说说而已,谁也不敢当着面说出来,只能说兄友弟恭,皇帝让去的而已,别的就没有什么了。
一时之间,说法就起来了。朱翊钧自然也听到了这些消息。
看着陈矩送上来的消息,朱翊钧不以为意,想了想说道“倭国有没有什么消息?李成梁事办得怎么样了?”
“回陛下,前面刚送回来的消息,说已经准备开始打了。”陈矩说道“三方人马已经到位,相信很快就会有捷报传来。”
朱翊钧站起身子走到地图的前面,看了一眼地图,满意的点了点头,又转身问道“废奴的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回陛下,内阁上了奏疏,已经准备好了。”陈矩再一次答应道“张阁老那边已经把人手都准备好了,随时可以派往各地。”
“那就开始。”朱翊钧想了想说道“你传旨给内阁,让他们尽快。”
“是,陛下。”陈矩答应了一声,转身就向外走了出去。
他要把这个圣旨赶快传下去,然后让这件事尽快推行。
实际上,京城这边的消息出来之后,就已经在加快进度了。
在京城都有人敢动倒卖奴仆这样的歪心思,在外边就更有人敢动这样的歪心思了。如果不大刀阔斧的加快速度进行的话,会产生很大的麻烦。
接下来的日子,朱翊钧基本就在皇宫里钓鱼。
关于藩王的事也出现了转机。朱翊钧没有答应他们之后,有人坐不住了,有人向皇帝请求自己要去倭国。
有了这个人带头,诸位藩王也都坐不住了,纷纷请愿要去倭国,想抢在前头多捞点好处。
朱翊钧也的确没有亏待第一个站出来的藩王,把一个大名鼎鼎的地方——江户,封给了这位王爷。
虽然江户现在还是德川家康的地方,但很快就是大明的了。
根据前线传回来的战报,明军的进展非常迅速。全面夹击之下,倭国溃败非常快。
至于是不是拉长补给线,然后再切断补给线,打你一个反击,大明就没考虑过。
要执行这样的战术,只有一种情况可行,那就是要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倭国这样的岛国根本不具备这样的地形。
明军现在有海上优势,现在海上除了明军以外的战船,没有其他战船,明军可以随时随地补给物资。
战局一开始就出现了一面倒的情况。出现这种情況并不是明軍作战有多么厉害,反而是朝鲜军队作战十分勇猛,让人瞠目结舌,也让人没想到。
朝鲜军隊不但打的方式比较狂野,大开大合,而且战斗力非常高,很难想象这之前还是被倭国揍得哇哇叫的军队。
现在朝鲜军队不一样,主要因就是跟着大明打仗心里有底气。我们即便打输了,也会有大明人给我们兜底,所以我们不怕。
再加上大明人提供的大量装备援助,使得朝鲜军队战斗力的确变强了不少。
另外就是大明给出来的悬赏,砍一个倭人脑袋就是二十两白银,那都是钱。
再加上双方自古以来也有血仇,很多朝鲜士兵家里都被倭人杀得就剩一个人。倭人干下这样罪恶滔天的事情,朝鲜人现在终于有机会反攻回去了,怎么可能不用力?
朱翊钧走在台阶上,脸上带着笑容。
微风吹动他的脸庞,他的心情大好。
国家蒸蒸日上,现在已经到了眼下生产力能做到的极致了。再想进一步发展,就要等生产力得到爆发。
生产力大爆发的点就在不远处,那里升腾起来的白色袅袅烟雾就是生产力大爆发的开始。
朱翊钧看着不远处陈矩,忽然来了兴趣,说道“走,跟朕去看看。”
“是,陛下。”陈矩连忙跟了上去。
两人来到蒸汽机房的时候,一群人在忙碌。
朱翊钧看着眼前的蒸汽机,目光温柔。
这种蒸汽机已经可以安在火车头上了,这次成功之后就可以開始考虑这方面的事。
背着手站在原地,看着蒸汽机水汽蒸腾,听着锅炉房柴火烧得噼里啪啦的响声,朱翊钧仿佛已经看穿了历史长河。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朱翊钧缓缓的说道“这是大明的未来,这才是大明的未来。”
本书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