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遮日,整个大地看起来也是死气沉沉地模样。
尤其是运河上,每一阵寒风从身边吹过,露在衣服外的皮肤都像是被利刃割开了一般。
耳畔也只剩下了呼啸的风声,至于身边人说什么。
侯世贵猜,应是让自己入船舱内烤火暖和一会儿吧。
返回船舱前,他又看了一眼那些散落在运河两岸无人收尸的累累白骨。
有些白骨身上还挂着破烂的民夫衣衫。
也不知是哪个深闺梦中人?
回到船舱后,侯世贵招来船老大问道
“还有几日可到孝平?”
南征军溃败后,宇文浩自知陛下不会放过自己,领着一万残兵败将不敢回京,反而在他宇文家的地盘,孝平驻扎了起来。
至于理由,倒是找了一大堆的。
什么兵卒心惊胆寒,连走路也忘了,什么冬季将至,行军恐有伤亡,想明年开春再回京。
若不是陛下现在忙着重整户部以及想要控制其它几步,早就调其它几路大军来夷平这厮了。
可也正如宇文浩所说,冬季行军,有时候伤亡比打战还大。
所以只有自己带着五十余名锦衣卫,轻装简行赶往孝平。
不过离开锦中县后,侯世贵没让缇骑返京,反而让缇骑一路随行。
老师的死,他必须找那宇文浩要个说法!
“回指挥使,还有三日。”
那船老大恭恭敬敬,头也不敢抬一下。
船老大是锦中县本地人,对于锦中县衙的淫威,是刻到了他的骨子里。
那日锦衣卫屠尽县衙时,他正在县衙附近一条街上吃酒。
那一声声绝望地惨叫声,现今想起来,都叫他不寒而粟。
可这指挥使倒好,上百个有权有势的人说杀就杀了,连眼皮都不眨一下,好像完全忘了这么回事似的。
三日么……
自己带着锦衣卫去孝平的目的,宇文家族不会不知。
怕是知情人不是被收买,就是被杀了。
三日后自己会遇到什么,侯世贵也清楚,所以这事,自己不能明查
“靠岸。”
侯世贵对船老大说了一句,又转头对鲍济、鲁兴安道
“叫上四个身手不错的锦衣卫,一人三马,随我从陆路赶往孝平。”
说完,又对汪厚道
“汪师爷在船上坐镇就是。”
孝平不似京畿般少水,反倒四面环水,多河流,就连府城清港也是健在一条大河之上。
杨河开凿运河后,顺势就将这条大河开凿成了运河的一部分。
所以侯世贵所乘的船只,可以直接停靠在清港码头。
而且乘船无疑要比骑马快上许多,还带着伤便问道
“公子若是想暗访,何不先乘快船往清港?”
侯世贵摇头道
“我不去清港。”
听得此言,鲁兴安少年心性,忍不住好奇问道
“咱们不去清港暗访吗?可那宇文浩带着残军就驻扎在清港郊外,若不去清港,咱们暗访什么?”
倒是汪厚听得侯世贵此言,也点头认同道
“公子深谋远虑,清港乃宇文家大本营,根基所在。
除非大罗金仙下凡,否则便是调来大军将清港翻个遍,估计也找不到什么有力的线索。
公子这是想,避其所长,攻其所短?”
侯世贵点头道
“还是汪先生知我心意,万余残卒,刚遇大败,心灰意冷之下,不可能没有逃兵。
只要找到这些逃兵,从他们的一些只言片语中,也可见真章。”
由于项旭身上伤势未愈,侯世贵便将他留在了船上养生。
只带着鲍济,鲁兴安,还有四名身手过人的锦衣卫在岸边换上了战马,便朝孝平方向奔去。
这四名锦衣卫的身手也算是锦衣卫中的姣姣者,对上武林高手,毫不逊色。
其中两人乃是一对兄弟,兄长孔恒,二弟孔俊,在禁军中任武术教头。
还有一粗大汉子,明月姜勇,人如其名,一身勇武便是鲍济见了也惊叹不已。
比较另类的是一名年仅三旬的青年,名曰方飞白。
据侯世贵了解到的情况,这方飞白之前也是一方富户之子。
只是这厮不爱舞文弄墨,偏爱刀枪棍棒,由于家人有点薄产,也就由得他。
寻思这等他弱冠再送点钱给地方官,谋个孝廉就是。
谁知就在她弱冠那年,家中遭遇大变,死得就剩他一个了。
这厮跑来京中投亲,又被拒之门外,心灰意冷之下,便入了禁军讨饭食。
侯世贵带着六人快马加鞭,不过半日,便至孝平。
由于多河道的原因,之前那场洪灾,着实让孝平损失不少。
侯世贵登高一望,只见前方县城人迹寥寥,走在街上的百姓大多是衣不遮体,饥寒交迫地模样。
且衣衫单薄,在这寒冬腊月里,也不知能活下几个?
“公子,入城否?”
侯世贵摇头道
“此城近北,天寒地冻时节,那些逃兵身无财物只会往南逃,不会呆在此城中,绕吧。”
说罢,便打马带着诸人想要绕过此城,侯世贵等人虽脱下了锦衣卫服饰,可一人三马,着实引起了不少注意。
“老爷,给些吃食吧。”
没打马路过一个难民身旁,诸人就会听到类似于这样的哀求。
鲁兴安于心不忍之下,正要拿些干粮给一名妇女,却被孔恒一把拦住
“小子,若不想我们被困在此处误了指挥使大事,你便莫要心生恻隐。”
说罢,他便打马而去。
而周围难民见鲁兴安伸手入怀,还以为是要掏吃食,便纷纷围了上来。
见得此状,鲁兴安虽然于心不忍,可还是不想被这些难民拦下误了公子的事。
自己已经做错两次了,事不过三,决不能再让公子失望第三次。
他叹息一声,将手拿出,看到他手中空空如也,那妇女眼中的希望变成了绝望。
周围的难民也停止了移动,只是站在那呆呆地看着他,眼神空洞,好像一个个都变成了行尸走肉般。
那日公子被裹挟进孝平逃亡京师的流民群的事,鲁兴安也略有耳闻。
他本以为受灾的百姓大多逃离了孝平,谁成想孝平内还留下了这么多难民。
一场大水,农田被毁,家无存粮的百姓自然逃了。
可家中还有些存粮的百姓,则指望着官府救济,而且听说有神仙给陛下送来了能亩产四百斤的仙种。
这些人家中都有两口薄田,自不愿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