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范仲淹的出现,曹佾与韩永合都认为,虽然在意料之外,但是却又在情理之中。现在西夏局势这么紧张,奈何朝堂之上竟然没有一人肯站出来主持大局。这里所谓的大局,当然不仅仅是在宫殿内夸夸其谈,而是要真正去到边关,与西夏人正面对抗,选出一个能够打仗,可以指挥的将领出来。
而此时,大家基本上都是将目光看向枢密使韩琦。的确,韩琦确实是有这个本事,但是大家心中也都清楚,其实还有一个人,跟韩琦的能力不相上下,甚至于是要超过他,只不过,此人之前被贬出京都,还一直没有回来,那人就是范仲淹。
韩永合与曹佾二人都是老臣,他们自然也明白此时的事情已经有些刻不容缓,只不过,他们二人的想法都觉得,这件事情还是应该由韩琦率先提出来。毕竟之前,范仲淹被贬出京都的时候可是没有一个人去送的,要说起关系,他们两个人跟范仲淹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好,只能说是同朝为官。他们一方面十分敬佩范仲淹的为人,但是另一方面,其实有时候他们也有些不能接受范仲淹的为人处事的方式。
而此刻,范仲淹出现在大殿之内,只能说明一件事情,他既然回来了,那么他能够获得的权力,应该要比之前还要大。
不用想,曹、韩两人已经明白,定是韩琦将范仲淹请回来,跟自己一同主持大局的。本来十分紧张的西夏战事,倒是成了范仲淹回京的一个契机。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韩琦和范仲淹之间的关系了,若不是交情深厚,范仲淹也不会在回到京城之后第一时间就去了韩琦的府上。
韩琦敢于直谏,诤言谠议。他抨击权贵,举荐当时名臣杜衍、范仲淹等,“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前后七十余疏”,其建议多被朝廷采纳。尤其以《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知名。当时灾异频发,流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及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韩琦连疏四人庸碌,痛陈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使四人同日罢职,即所谓“片纸落去四宰执”。他自此名闻京师。
韩琦还严厉抨击当时“货赂公行”“因缘请托”的社会风气和“侥幸日滋,赏罚倒置”的官场作风,建议仁宗先从朝廷内部裁撤虚职、减省冗费。名相王曾对他人少有称许,此时却称韩琦的建言“切而不迂”。韩琦闻言,愈加自信。
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入仕为官之后,其实韩琦对他一直是多有帮衬,所以,二人的关系也是十分的要好。其实,当初范仲淹被贬出汴梁,其实那些朝堂之上的范的敌对势力,也是想要借此打压韩琦的力量。
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就连赵祯现在都有些忌惮韩琦的权力,这一点单从之前面见赵祯时候苍鹰队的队员们对韩琦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赵祯本来是十分担心,会不会哪一天,这些士兵们只知道有韩琦,不知道有皇上。
可是,现在西夏那边的情况非常紧急,赵祯一时间无人可用,只能在次找到韩琦商议对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韩琦提到了范仲淹,他希望能够让范仲淹重新回到汴梁掌权,和自己一道,去到边关和所谓的西夏国作战。
赵祯起初的时候,是比较反对韩琦提出的这一个观点的,毕竟赵祯心中也清楚范仲淹和韩琦的关系非常要好,如果这个时候自己听从韩琦的建议将范仲淹召回汴梁,到时候会不会变成“引狼入室”,如果被韩琦和范仲淹再立下军功的话,这二人将来在朝堂之上,肯定是不好控制的。
其实对于古代帝王而言,像韩永合与曹佾这样,不管是朝堂之上还是生活当中都明着出现矛盾的大臣,其实皇上并不怎么反感。毕竟,这朝堂之中,就是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的,不然广开言路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且,像韩永合与曹佾,彼此都看不上对方,他们双方在朝中的势力自然也是势同水火,正是如此,他们相互掣肘,朝廷中的势力才会得到平衡,皇上的权力才会更容易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对于像韩琦这样的人,自古以来皇上都是十分忌惮的,担心的无非也都是一点,一家独大。本来现在韩琦作为枢密使,权力已经很大了,这时候再让范仲淹回到汴梁,对于韩琦来说无异于是如虎添翼,如果这样助长韩琦在朝中的势力,自己这个龙椅,会不会哪天也坐不稳了?
朝臣之中不少精明的人自然是看出了赵祯的顾虑。虽说西夏战事现在是一触即发,但是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的乌纱帽和自己的利益。范仲淹一旦回到汴梁,若是再去平定了西夏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就和噩耗没什么区别,秋后算账这句话,他们可是再清楚不过了。
所以,看出皇帝犹豫的他们再三劝谏赵祯,不要让范仲淹回到汴梁,而韩琦这边,也是给到赵祯压力,表示如果范仲淹不回到汴梁,那就请赵祯重新选人去到边关镇守。
就在赵祯犹豫之际,有一个臣子站了出来,他劝说赵祯,应该要将范仲淹请回到汴梁来,这样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有好处。
劝谏的人是谁呢?御史中丞,晏殊。
这是晏殊第一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笔者觉得还是应该简单介绍一下晏殊此人。
晏殊,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进贤)人&sp;。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说起来,也算是在仁宗没有即位之前,就在朝为官了,加上此人智慧超群,所以他的话,赵祯还是比较受用的。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易》,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在地方大兴学校,培育人才。仁宗亲政后,他更受宠遇,拜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天圣七年(1029年)二月,改授兵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兼秘书监。仁宗特意赐他绣癋,用来表示特别的恩宠。此外,晏殊还奉命主持了天圣八年(1030年)礼部的贡举,也就是省试。
天圣九年(1031年),晏殊升任三司使。后第二次担任枢密副使一职,尚未正式就职,又在明道元年改拜参知政事(副相),加尚书左丞。&sp;明道二年,刘太后将要拜谒太庙,有人建议她身穿衮冕前往。太后咨询晏殊的意见,晏殊举出《周官》后服一节加以谏阻&sp;。三月,太后逝世,仁宗亲政,于四月将太后任用的执政大臣全部外贬,晏殊也被外放为礼部尚书、知江宁府,旋即改知亳州,后带刑部尚书衔徙知陈州。后来,晏殊重新被召入朝,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第二次担任三司使一职。
这也就是当下的时候了。晏殊现在也算是一个两朝元老了,在赵祯即位和亲政问题上,晏殊也都为仁宗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所以赵祯还是十分认可晏殊的能力的。西夏之事发生后,赵祯曾经问过群臣们对于范仲淹的意见,当时晏殊在朝上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但是赵祯也知道晏殊的脾气,等到下朝之后,找了一日,单独将晏殊召到了宫中,询问他的建议。
晏殊先是针对西夏的事情给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他分析形势,奏陈四件加强军备的要务:撤消内臣监军,使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他的建议为仁宗所采纳。
而对于范仲淹的问题,晏殊也是给出了自己的见解,那就是,他是支持韩琦的做法,将范仲淹请回朝堂之上的。
而赵祯最不理解的对内对外都有好处,晏殊也是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外,范仲淹和韩琦自然是一心为大宋,所以让他们去对抗西夏的军队,是没有问题的,更何况这范仲淹此番是众望所归,踌躇满志,派他去指挥,是最合适的。
而对内呢?晏殊表示,赵祯其实完全不用担心什么一家独大,韩琦掌权的事情,这是因为,范仲淹虽然和韩琦交好,但是这二人处理事情的态度,还有性格方面其实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只不过,之前同朝为官的时候,这些矛盾没有被扩大,所以二人表面上关系还是比较好。一旦到了重大事情的决策和抉择上,这二人一定是会产生分歧的。而这次西夏的战事可能正是一个能够分化范仲淹和韩琦的机会,当他们两个的观点产生分歧的时候,也就是他们的关系破裂之时,根本不用担心他们两个最后会站在一起,独揽大权。
“范仲淹非池中之物,此人的能力绝非韩琦能比,日后肯定要自成一派,不会与韩琦为伍。”
这是晏殊对赵祯说的关于自己对范仲淹的判断,也正是因为这句话,终于是让赵祯拿定了主意,召范仲淹回京。
当然,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范仲淹回京这件事情,只有韩琦、赵祯还有晏殊三个人知道,而曹佾、韩永合他们都是不知情的。
朝正殿内,所有人都已经到齐,大家聚在一起,便开始研究起了关于西夏的事情。
大概聊了一个时辰后,不管是韩琦、还是曹佾,都十分佩服范仲淹提出的一些应对边关战事的看法,虽说可能之前他们之间说不上有多熟悉,但是现在,韩永合与曹佾不得不说,这范仲淹回到汴梁,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而后,他们又是聊了一个时辰,这才散去,借着赵祯将范仲淹单独留了下来,为的却是一件小事,给范仲淹在这汴梁城中暂时找一个住处,当然,范仲淹新的府邸已经在修缮当中了。
“不劳陛下费心,其实微臣住在韩琦大人那里就可以了。”范仲淹这边倒是想要一切从简。
赵祯连忙摆手,说道:“哎,这怎么行,你这算是众望所归的回京,怎么可以让你住在其他臣子的家里呢?我这边已经征用了一个房子,你先住着,等你的府邸修葺好了,你再搬过去。”
虽然话是这么说,不过赵祯真实的想法自然不是所谓的不能让范仲淹太寒酸,之前晏殊表示过,此番范仲淹回到汴梁,一定不能让他跟韩琦过多亲近,于是赵祯打算,从小事做起,先是不能让范仲淹住在韩府,所以才会有了这么一出。
范仲淹这边见赵祯坚持如此,也就没有拒绝,他当然没有赵祯想的那么多,此番能够得以回京,对他来说就已经算是殊荣了。
“皇上,今天为什么没请户部侍郎陆盱一同过来?毕竟这打仗的事情,还是要动用钱财的。”范仲淹说道。
赵祯一听范仲淹这么说,倒是有些意外,于是说道:“哦?爱卿怎么关心起陆盱来了?我记得,之前你们二人没什么交集吧,关于钱财的问题,我自己跟他商讨就行,你不用过多费心。”
范仲淹想了想,说道:“其实,是臣听闻,说陆大人家的二公子,是一位才子,所以想要见上一见。”
赵祯笑了笑,说道:“哦,你是说陆垚啊,的确,他那个人有点本事,现在这国库当中有一部分钱财就是他帮着赚取的,那家伙的官职是个虚职,而且刚刚参加了科举考试,现在成绩还没有出来。我觉得现在让他见你,还不到时候,等时机成熟了,你们就会见到。”
“既然如此,时候也不早了,微臣告退。”范仲淹一听赵祯这个口气,看来今天想要见到陆垚,应该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而且自己刚刚回到汴梁,也没理由让皇上下旨召人进宫,于是也就告退了。
等到范仲淹退出去之后,赵祯看着范仲淹的背影,倒是若有所思。
“不愧是范仲淹啊,这么快就应想好拉拢陆垚了,那小子确实是个人才,只不过,就连朕都没有办法猜透他的心思,又何况是你了?”赵祯心里这么想着。
范仲淹这边呢,离开了皇宫,倒是没有急着去到赵祯给他安排的住处,相反,又是来到了韩琦的府上。
“范兄,其实你此时来,未免会惹人闲话。”
“哦?此话怎讲。”
韩琦何其精明的人,自从赵祯下了旨意让范仲淹迁到别处居住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找真的用意,于是他对范仲淹说道:“皇上之前下旨,给你安排住处,明着是宠信你,但是实际上,他是不想我跟你做过多的交流,对于皇上来说,如果我们两个人成了一派,是他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范仲淹对于韩琦的这番话倒是不以为意,别看他文采极好,但是骨子里,跟那些文弱书生倒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这人性格豪放,不拘小节,完全不是那种会在意事情的细枝末节,或者说是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看法的人,他若真是那样的人,恐怕之前也不会被贬出汴梁,更不会有之后的庆历新政一说了。
“本来提出让我回汴梁的就是韩大人你,皇上若是不满意,将我逐出去就好了,我这边是无所谓。”
见到范仲淹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韩琦知道,再怎么劝说也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只能叹了口气,说道:“好吧,你来找我,是为了什么事情?”
范仲淹这才想起了正题,说道:“哦,我来是想问你,这新蹴鞠大赛,是不是过两日就要开始了?”
“不错,不过只是热身赛,离正赛还有一周的时间。”
“热身赛也好,不管怎么说,这比赛是陆垚实际负责,所以热身赛的时候,他也是会到场观看的,是吧。”
范仲淹这番话,韩琦已经明白,他的确是想要见陆垚一面,不过,碍于各方面的因素,范仲淹是不可能亲自去到陆府拜访陆垚的,毕竟自己的身份在这里。
“嗯,基本上关于这个比赛的所有事情,都是陆垚在负责,要说这热身赛,看似不重要,但是实际上非常关键,在正式比赛开始之前,这两场热身赛可以让主办者到队员,不同职位的人发现不同的问题然后加以改正,我想陆垚是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
范仲淹一听放下心来,看来在这热身赛上,是一定能够见到陆垚了,他其实一直在想,如此年轻有为的一个人,会是什么模样。
“对了韩兄,不如,你将这个新蹴鞠大赛的相关知识告诉我,我也了解一下这个比赛。”
韩琦点点头,不过又是皱了皱眉,要说这新蹴鞠大赛的相关信息实在是过于庞大,原因就是这其实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就算是有蹴鞠作为参考,不过新蹴鞠比起蹴鞠来,其实差距可以说是非常大的。
想到这里,韩琦叫来两个下人,让他们到自己的书房去,将陆垚之前给过自己的所有文稿,包括基本知识,规则,职位,还有后来新增的教练员的那二十多页的文稿直接都搬到正厅当中给范仲淹观看。
范仲淹一看文稿的数量,又得知这些东西都是陆垚一个人弄出来的时候,想要见陆垚的心情更加强烈了。
“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此人确有大才!”
范仲淹一边夸奖陆垚,一边随手拿起文稿就看了起来。
而此时,被范仲淹如此称赞的陆垚,又在做些什么呢?
睡觉,没错,就是睡觉。
本来以为,有心事的时候,自己是睡不着的,谁知道陆垚刚才趴在床上,瞬间就睡了过去。
如果自己醒来的时候,韩韫玉对自己的态度能有所改变就好了。
这是陆垚睡着之前的最后一个想法。
不过,现实就是现实,等陆垚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一切,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叫陆垚起来的是棠溪,这个时候还有半小时,就到了跟潘文还有陈晨、折克行他们三个人聚会的时间,棠溪实在不想陆垚就这个状态去见他们三个,毕竟也是十天没见了,怎么说也应该收拾收拾自己。
陆垚觉得棠溪说的有些道理,于是强打起精神,走出房门,一番洗漱打扮,接着就来到了客厅,等待那三人的到来。
陆府上下这边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已经忙活了起来,本来陆盱是想着,简单做几个菜,然后让陆垚露一手厨艺,不光是那三个来者,就连陆府上下的人,也很久没有吃过陆垚亲手做的菜了。
可是,这个计划却是因为陆垚状态的改变而被迫取消了,虽然陆盱到现在依旧没弄明白,到底是为什么,陆垚去了一趟韩府,就变成了现在这样,不过,这聚会是不能取消的。
于是,陆盱派人花重金去樊楼,将厨师请到了家里面来,大嫂许氏知道这笔开销是等于为陆垚接风洗尘的聚会之时,立刻二话不说,就拿出了钱来。
此时,樊楼的厨师已经开始忙活着做菜了。
陆垚来到正厅之中,陆盱这边正让下人们把大餐桌搬过来,看到陆垚来了,于是便说道:“醒了?一切都准备妥当了,你就在这等着他们来就行了。”
陆垚虽然依旧有些魂不守舍,但是还是点点头说道:“多谢爹了。”
过了大概一刻钟的时间,陈晨、潘文、折克行,三个人同时出现在了陆府门口,不用说,他们是在下午训练结束后,约好一同过来的。
三人本以为陆垚会到门口迎接,不过却没见到,等到了正厅之后,却看到陆垚失魂落魄的坐在那里,看到他们三个进来,强挤出了一个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