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一开始听说,辽王殿下要召集那些学生们算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账本的时候,也是一脸惊讶的表情。
刘伯温虽然知道辽王殿下编写的数学教材,简直就是重现唐时候数学之巅峰。
但这些只学了一年多的学生,真的可以完成这样的重任吗?
刘伯温并不知道这些学生的真正本事,毕竟刘伯温也并没有在学院里面,像郑士元那样系统的学习数学这门课程。
他都这把年纪了,而且对于数学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兴趣爱好。
所以,当郑士元听到刘伯温私下里说出这样疑惑的时候,郑士元也只是笑了笑,然后对刘伯温说了一句:
“诚意伯,别的我不敢说,但数学一道上辽王殿下说是大明第一,那绝对没人敢自称大明第二了。
就连我也只是跟着辽王殿下身后学了点点皮毛罢了。”
刘伯温看到郑士元居然如此的自信,也是来了兴致就跟着郑士元一起去到那些学生们正在计算数据的地方了。
锦衣卫们的速度本来就很快,况且已经调查了许久的时间了,对于各个布政司的账本,他们早就已经握在手里了。
这个时候辽王殿下,将这些账本要过来,也就只是从官署衙门搬去送给朱启罢了。
而那些学生们一个个的都在国子监呢,也都是非常容易就召集了过来,朱启特意安排了一个大屋子,专门让这些国子监,学习了数学的学生们,在这间屋子里面进行财务计算。
而他们计算的方法,也都是在学校里最新学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不仅如此,朱启还给他们一人配了一个最新款的算珠。
这个算珠可不是宋朝时候到明初流行的那种算筹,而是已经非常现代化的算盘。
实际上,算盘真正普及也是在洪武末年左右开始普及。
但现代化的算盘还得等到明朝中后期,朱启也算是提前一百年,让真正的算盘现世了。
就见到在整个房间里面,这些学生们被隔开在一个个的小隔间,互相之间也都看不到,就好像朱启后世的办公室那种样子。
但这种超前的工作环境,还是让刘伯温感觉到深深地震撼,这确定不是每年的科举考试的现场?
那些学生们,一个个低着头,手指快速地拨动着手上的算盘,同一时间还一只手拿着铅笔,在纸上书写着阿拉伯数字的数学公式。
阿拉伯数字的一大优势就是简洁和方便,而且体积较小,书写也很快速,用来统计那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刘伯温走到了一个学生的面前,就瞧见那个学生已经将一个布政司下属的县城的账本放在了边上了。
刘伯温又看了看那个学生边上写着的数据,随后拿起了正式原地上来的账本。
居然和官方中央统计的数据相差不算特别的大。
刘伯温惊讶的看向了郑士元,正式原则是自信满满的,点了点头说道:
“辽王殿下真乃神人也。”
——————
朱启还并不知道郑士元在算账这种事情上都能够把自己吹一波。
他现在正忙着在监狱里面查看那些被关押的官员呢。
当然不是去监狱给那些官员送温暖的,主要是看看有没有认识的人。
比如说在历史上很出名的一些文臣,武将什么的,这个时候能救一些就是一些吧。
别等到自己账本算出来之后,这些官员在关监狱里面被打得半死不活的,出来也只剩半条命。
你还别说,朱琦往这监狱里面转了一圈,还真的瞧见了不少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角色呢。
他们的功绩可能并不像徐达那样的突出,或者像刘伯温那样的传奇,但是在当地也是有非常好的美名和官声的。
这些官员起码历史验证过,都是一些比较不错的,有能耐的官吏能够救下来,当然是多救一些的。
朱启现在是锦衣卫指挥使,而这锦衣卫的权限能力,可是比刑部还要大得多。
更何况他还是朱元璋钦定的调查空印案的人选,这牢狱里面的官吏们自然不可能不听朱启的。
很快就安排给那些官员们改善起了居住环境,而除了那些官员之外,其余的官员朱启能稍微照顾一点的,也都照顾上了。
反正在牢狱里活活打死的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朱起做的这些事情,朱元璋当然也都知晓了。
朱元璋可是恨透了这些参与空印案的官员,所以第一时间就召见了朱启,询问为何要改善这些官员在牢狱中的环境之类的问题。
而朱启也知道朱元璋这个时候正在气头上,如果还帮着他们说话的话,恐怕会得不偿失。
反倒是朱元璋一生气,直接下令,把那些官员们全都继续扔回死牢那样的环境,可就不妙了。
于是朱启就意正言辞的解释说了。
这可不是故意要给他们改善居住环境,而是要为后续的审问做准备。
现在自己已经在重新调查中央财务和地方财务的误差,还有数据了。
如果说这些数据出了什么问题的话,那这些关在监狱里面的官员肯定就是第一时间要审讯的对象了。
不过,在这些数据出来之前,就已经发现有很多的官员,因为吃不住锦衣卫的酷刑而死在了监牢里面。
他们这些贪官污吏死在监牢里面,事情是小,但是国家的财产却已经被贪污掉了,而这些财产去向如何,都还不知晓。
光是抄家也没什么太大用处,他们又不是笨蛋,如果想要把这些钱给安全的转走的话,没准会送给别人保管,或者藏在什么地方,这都是说不定的事情。
朱元璋一听也是这么一个道理,锦衣卫虽然特务工作非常了得,但这个时代毕竟没有监控和监听这些玩意儿。
那么多的官员,尤其是地方上的官员,真要是做什么手脚,把这些钱埋在什么地方了,谁又能知道呢。
直接在监狱里面,因为酷刑而死掉的话,这些钱还真的是要不回来的。
朱启看到自己成功的稳住了老爹,也是心里面松了一口气。
自己也算是对得起太子殿下的嘱托了。
朱启却不知道自己这样的行为在百官之中,却是默默的积攒起了声望。
那些被关在监狱里面的官员们,哪一个不是在官场上有人际关系网络的。
很多人都是同一个老师门下的,互相之间也都是同学同僚。
甚至是世交好友,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好同学,好同事都被关进了大牢,那些还没有进去的人,当然也是心中惶恐不安。
而朱启可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之前他的表哥朱桓,可不就是被辽王殿下直接斩首示众了吗。
他们本来以为那些被关押在监牢里面的同僚们肯定要惨了。
这辽王殿下可不是温和的太子殿下呀,说不定辽王殿下一个不高兴,就把他们给杀光了。
却没想到,辽王殿下居然主动给他们改善了居住的环境。
也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了,起码辽王殿下这样做就已经很仁义了。
不少的官员们心中其实都是感谢着辽王殿下的。
而在朱启这边,伴随着地方财政的数据,一个个的被计算出来之后。
空印案真正造成的恶劣后果,才展现在了朱启的面前。
除了云南之外,总计十二个布政司加上京畿地区,十三个行政区。
总账能够控制在10误差以内的,竟然只有两个行政区,而其余全部的行政区误差都在10以上。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其余的行政区,都有不小的贪腐现象。
可能并不是布政司一级别的长官去贪污的,而是下面的县官或者是知府等等去贪污的。
但这些布政使难道就没有责任了?
那肯定有责任啊!
一个个都想着不要太麻烦,连算账都懒得算,直接发空印文书,然后去户部对账。
直接照抄中央算出来的财政。
别说这些官员了,如果我是地方官员,拿着这些空白文书过去对账的话,我也忍不住要贪污啊!
比方说,一个小县城本来也就收了十万银两的税收。
而这中央的户部账本上算出来的,可能仅仅只有八万两的税收。
我把这个空白文书上面一千八万两税收,剩下两万两银子,可不就是无头银子了。
塞进自己口袋里都没人知道的那一种。
估计这些贪污的官员做梦都没有想到,朱启会把他们的账本拿过来,然后重新算一遍吧,毕竟在这些官员们想来这些账本的复杂性先不说。
光是全国有那么多的县城,就算出了问题,也不可能恰巧查到自己头上的。
每一个贪官心里面都有这样的侥幸心理,在明朝是这样,在现代也是这样,大家心里都是想着不可能查到自己的。
但朱启就是这样一个较真的人,既然已经接了命令,要调查空印案,那肯定就要好好的调查清楚了。
反正那些学生们在国子监里面呆着,也是学四书五经这样的东西,那还不如拉出来练练数学呢。
正好这国子监里有两三千个学了数学的学子,拖出来算一算各个行政区域的税务账本,也算是提前练习了一下。
他们以后可都是税务局的主力。
朱启本来还以为在这金廊里面的大部分的官员都是无辜的呢,好家伙,这样看下去,这无辜的官员可能并没有自己所想的那么多了。
起码这账单大概算出来之后,这光是地方上的官员就得倒霉一大半了。
而这中央六部朝廷上的官员倒不倒霉,那就得看情况了。
打个简单的比方,比如说这个布政司的税务出了问题,那就往下查,具体看看是哪一个州,哪一个县出的问题,然后再看看地方官员上有没有和上面六部官员有联系的。
如果有同僚或者亲戚这样的关系,那就得好好查一查了,如果说没有任何的联系的话,那多半是没有什么瓜葛的。
当然啦,具体有没有瓜葛,还是得进行审问一番才能够得出结论。
毕竟这年头刑侦手段也是非常有限的,严刑拷打可以说是非常直接的手段了。
于是在这间牢里面,每天都能看到锦衣卫从下面抓来地方官员关到牢里面,然后好好审问一番,这些官员一开始当然都是嘴硬的。
我怎么可能会在税务上做手脚呢?怎么可能会贪污呢?我可是清官啊!
就算是挨了两顿打,可能嘴巴也是翘不开的,这个时候就把那些学生们算出来的账本往他们面前一摊。
他们哪里能想到朝廷居然有这样大的决心?把地方上的税务给重新算了一遍,而且还算得这么快呢!
可能有人要奇怪了啊,这些地方官员为什么不从源头上把这个作假给做得实在一点呢?比如说把地方上的税务也给改一改啊!
首先,这些地方官员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和能力,尤其是数学能力,把税务给改的那么圆满,要知道做账这种事情,就算是在现代,也是必须要专业会计才能够做得到的。
而即便是专业会计来做账,也可能是漏洞百出的。
更不要说这些没什么数学能力的地方官员了,他们即便是从民间找一些狗头师爷什么的,也只是半路出家的儒生罢了。
他们能有多强的数学能力呢?
如果说在唐代的话,可能还要稍微厉害一些,但明朝这个时候,真的是每天只读四书五经了,学习数学的儒生已经是少之又少。
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这个权限。
因为在朱元璋的户籍制度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那就是黄册制度!
是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
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
这个黄册,是要求每年填报,累计十年,进行一次大造黄册。
而中央财政税务的依据,也就是这个东西了。
这可不是地方上的知府或者县衙,老爷们能够碰的玩意儿。
而是有专门的官员来统计造册的,这些官员大部分都是从中央下派下去的。
可想而知,朱元璋为了防止官员贪污,费了多大的心血和心思。
只可惜这个政策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基本上就是名存实亡了,毕竟那个时候的官员们已经上下串通一气,开始扒在国家身上吸血了。
不过现在可是洪武年啊!
这个黄册,准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