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理想,带上行囊,随着命运去远方。
阿云这一次去洛阳和前两次完全是不一样的心情。
透过窗外,看近处小鸟飞翔,看远处云卷云舒,阿云的心也飞向了远方。十年寒窗,十年拼搏,就是这样?为了一个梦想,走出家乡,前往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地方。
那里应该有一个更大的平台,可以实现自己更大的梦想。
阿云知道,自己到洛阳,只是踏上一个台阶,和转正成为公办教师的梦想距离更近一些。但这不应该是全部的目的,加上增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量才是全部。
另外,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体味不曾经历过的大学生活。
“快看,看那石像!”有个农妇的声音响起。
哦,到龙门了。
公路在伊阙龙门的东山上行驶,与龙门石窟隔河相望。远远的可以看到对岸石壁上那些比较大一些的洞窟。
据说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的伊阙峡谷,这里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古称“伊阙”。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将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习惯的称为龙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此处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过了龙门,关林,安乐,很快就到了定鼎路。从这里下车直接去学校近一些。不然到了金谷园终点站,还得坐公交拐回来。
“到定鼎路了,下车了!”听到喊声阿云急忙下车,取出行李,然后步行向洛阳教育学院走去。
从定鼎路站到教育学院有西关、老集、青年宫三站路,再走几百米就到了。本来可以坐车的,但三站路也就大约两公里的路程,时间还早,步行既可以剩一块多钱,还可以看看景致呢,所以就步行吧。
到了西关,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到老集更是挤挤攘攘,人山人海。车喇叭的鸣叫声,人们的提示喊叫声此起彼伏,间或有一辆一辆的自行车从人缝中快速穿插而过,让你不得不急忙闪躲。
到了教育学院,好在曾经来过,直接到教务处报到。有提前到的亮亮、阿祥等同学在做接待工作,见了辅导员王老师,预领了饭票,安排了宿舍,就一起来教务处接待其他同学了。
晚自习时间,王老师召集郑秀、朱学、阿云在一起开会,指定郑为班长负责学习,朱为副班长负责纪律,阿云为副班长负责生活,班委会就成立了。然后,四个人一起到312、315、316宿舍和大宿舍(教室改的),和同学们见了面,彼此做了介绍,强调了纪律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