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的风波,总算是完美解决了,孙承宗成为了内阁首辅,刘宗周进入了内阁,唐世济也是熟悉的,苏天成感觉到,自己的运气真的是来了。()..♠
时光进入了七月,秋收的季节马上就要到了,陕西各地的情况都不错,虽然说也有地方遭遇了旱灾,但官府发动了众人的力量,打井找水,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最为重要的是,陕西裁撤卫所军队之后,空余出来了不少的劳动力,那些进入到巡检司的军士,也是可以参加生产的,陕西经历多年战乱,缺乏人口的情况,得到了一定幅度的缓解。
甘薯和玉蜀黍的推广种植,也取得巨大的成效。
特别是甘薯,产量远远高于小麦和玉蜀黍,成为了不少农户的首选,农户对甘薯不是太陌生,邻近的山西,很多的农户都种植这个东西,可以饱肚子的,只不过陕西一直都没有流传开来,大概是因为长时间处于战乱之中,没有多少人考虑到农业生产的。
甘薯的巨大作用,跟随苏天成的苏平阳、渠清泽等人,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朱审烜和朱由菘,也知道这个东西,唯有陕西的一些官吏,不是很了解,各地知府中间,也就是陈于泰不是很熟悉甘薯,但也是按照巡抚衙门的要求,在本地大力推广了甘薯的种植。
眼看着收获的季节到了,苏天成知道,只要陕西的甘薯能够大获丰收,完全可以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了。而且还有不少的粮食能够交易,互市可以取得更多的收益。
牛二等人。还发明了一种栽培的方法,就是在田地里插种玉蜀黍,相当于几百年之后的重岔栽培,也叫做套种栽培,高杆作物和地面长出来的作用,混合栽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粮食产量,这种办法。在河南府已经取得成功,从目前的情况看,在陕西也能够获得成功了。
套种栽培最早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二十世纪初,因为苏天成的穿越,崇祯年间,就出现了套种栽培。要知道,这种栽培的办法,一旦能够大规模的推开,提升了粮食产量,在粮食亩产低的可怜的明朝,可以救活无数的老百姓。
七月中旬。收获季节到来了。
省、府、州、县衙门的所有官吏,几乎都深入到田间地头去了,一方面指导和督促农民搞好收割,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善官民之间的关系。()
七月是流火的季节,整个的陕西境内。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辛苦了几个月。眼看着就要丰收了,谁都是高兴的。
好多年过去了,陕西的农民,从来没有想到过,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因为好些年的灾荒,陕西出现了不少的流寇,也有好多的人活活饿死了,粮食奇缺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饿怕了的农民,对于田地里面长出来的粮食,有着一种近乎膜拜的心理。
农民确实是淳朴的,去年冬小麦获得了收成,好多的人家,勉强能够过ri子了,虽然说吃不饱,但不至于饿死人了,也不至于出门去做流民了,这一次,小麦、玉蜀黍和甘薯,都获得了丰收,可以说,从这一刻开始,绝大部分的农民,都能够吃饱肚子了。
这一切,与官府有着莫大的关系,若不是官府稳定了陕西的局面,鼓励农民种植土地,还拿出来了种子,绝不会有眼前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需要诸多的教诲,各村的里长和甲首,自然有了权威,农民有什么事情,找到他们评理,也听从他们的安排,里长和甲首,服从官府的安排,这样一级一级的落实下来,陕西各地,渐渐恢复了多年前的情景,老百姓开始崇敬官府,排斥流寇。
苏天成亲自到咸阳城郊,参加秋收。
虽然气候炎热,不过苏天成还是亲自下地了,搬包谷看似简单其实很不舒服,酷热的天气之下,还要穿着厚厚的衣服,若是想着凉快,赤膊上阵,玉米叶子会令你的身上伤痕累累。
满头大汗的苏天成,不以为意。
他这样做,带有作秀的xing质,但更加主要的是带头,是传递给各级官吏一个信号,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就要体验到老百姓的辛苦,就要有深切的感受,这样才能够在署理政务的时候,真正的想到老百姓。
不过苏天成下地,引发的安全保卫措施,还是太严格了一些。
尽管说几个月时间过去了,流寇都逃到了四川,但谁也不敢保证,陕西还有没有流寇的残余,何况江宁营剿灭了十万流寇,活捉了流寇首领高迎祥,高迎祥的那些亲兵,会不会隐藏在人群中,对苏天成不利。
江宁营派出了一千将士,专门负责苏天成的安全,渠清泽也是紧紧跟随,至于说王大治,几乎成为了苏天成的影子。
在田地里忙活了一个时辰之后,苏天成终于停下来了。
或许是心情很好,苏天成没有感觉到劳累,他提出来了,还要到其他的村镇去看看,这种丰收的景象,确实是很难得的。
不过这种视察,很快结束了,无他,苏天成下去看人家收割的时候,阵势太大了,农民连知县都难得见到,更不要说见到巡抚大人了,所经过的地方,就是在田地里忙活的农民,都要赶快走到路上,行跪拜礼,苏天成本不想扰民的,就是想着看看田地里丰收的情况,可惜这样的目的是达不到的。
七月下旬,喜讯不断传来。
西安府、汉中府、延安府、凤翔府、庆阳府和平凉府,粮食都获得了丰收,临洮府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稍微差一些,粮食的产量稍微低一些,但也是不错的,唯一不行的就是巩昌府了。
巩昌府的知府是陈于泰,当初牛二一行到巩昌府去推行甘薯和玉蜀黍种植技术的时候,陈于泰就是不大接受的,认为陕西这个地方,历来都是种植小麦的,突然决定要种植甘薯和玉蜀黍,要是不能够成功怎么办,所以说,在推行种植技术的时候,没有大力支持,牛二等人当然能够看得出来,那个时候,他们到各地都是受到欢迎的,看见巩昌府是这样的情况,也就没有多停留。
如今结果出来了,巩昌府所辖的地域辽阔,粮食不能够丰收,官府得到的收入,自然就少了很多了,巡抚衙门和苏天成可不会实行包干制的,地域xing的差异肯定是存在的,若是因为官府的原因,导致了收入的减少,这是需要自行承担责任的。
按说粮食收成不是很好,陈于泰应该主动到巡抚衙门,至少要表明自身的态度,表示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可惜苏天成没有看见,陈于泰一直都没有到咸阳来,来禀报巩昌府情况的,是知府的副手同知。
苏天成再次感觉到了不舒服。
作为一名穿越人士,他很清楚,想着天下大同,那是不可能的,陕西境内,存在一定的反对力量,这能够令自己清醒,也可以让皇上和朝廷放心,所以他不会要求铁板一块,但有一个方面,那是必须坚持的,就是巡抚衙门发出去的命令,府州县必须要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绝对不能够出现。
考虑到陈于泰是殿试状元,和自己是同窗,苏天成写了一封信,带到了巩昌府,这封信写得很是简单,告诉了陈于泰,今后巡抚衙门做出来的决定,府州县必须执行,就算是有什么反对意见,没有得到朝廷的敕令和皇上的旨意之前,依旧要按照要求做事情。
这件事情,也令苏天成开始清醒了,很多的读书人,士大夫,士绅富户,他们的认识是固定的,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他们不大可能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而且这个阶层,有着一套固定的东西,说这些规矩是迂腐的也好,陈旧的也好,人家就是按照这些规矩来做事情的。
若是想着慢慢改变大明朝的现状,完全依靠读书人,可能是行不通的。
难怪古往今来的成大事者,身边都有一帮忠心耿耿的人,都是跟随多年的,这样才能够保证令行禁止,才能够保证大家都是一条心。
粮食丰收,带给苏天成的不仅仅是喜悦,还有很多的思考,大明朝的现状就是这样,完全推翻这样的现状,可能xing是不大的,若是想着发生根本xing的改变,只能够从最上面做文章,盯住朱由检的可能xing不大,那就只有盯住太子朱慈烺了。
朱慈烺是崇祯二年出生的,崇祯三年二月,刚满一岁的时候,被册立为太子的,如今也不过九岁,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能够给朱慈烺灌输诸多的理念,更多的依靠制度来治理国家,才有可能保证大明朝真正的繁荣富强。
不过这也就是苏天成的一些想法,万万年的打算,他是没有的,只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着大明朝兴旺起来,就算是很不错了。(。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