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使美是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和外交历史上重要的一页。胡适憑借全权特命外交大使的国际舞台,代表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在美国和国际上,绅张中国人民的正义与伟大,热爱与和平,反对战争,捍卫神圣的疆土,胡适憑借这个历史大舞台,也演释了人生的精彩一页,留下了许多光辉镜头。
对于胡适使美的业绩,时人有不同评价。王世杰认为胡适的“人格与信望”使他在驻美任上“较任何人为有效”。他特别提到,他亲见罗斯福给蒋介石的信上写有“于适之信赖备至”的赞语。
胡适的学生吴健雄说,她的美国朋友告诉她,“华盛顿政府上下人员”对胡适“都是崇敬备至”。
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即便是现在,也常能看到。比如,做为胡适的上司的孔祥熙就曾说过:“适之不如儒堂。”儒堂就是胡适的前任王正廷。
孔祥熙所以这样说,未必有什么私人恩怨,他多半是从一个官员和一个外交家的角度,做出比对的。王正廷一直是官场中人,又是老牌的外交家,而胡适缺少的就是官气和外交家的职业素质。
最看不上胡适这个驻美大使的是宋子文,特别是宋当了外交部长以后。
胡适被任命为驻美大使后,孔祥熙在胡适启程赴任前曾致电云:“此次使美,国家前途利赖实深。列强唯美马首是瞻,举足轻重,动关全局,与我关系尤切。吾兄长才,自能应付裕如。”
上任途中,胡适又接到蒋介石电示:一、欧局变动如何促美助我。二、中立法。三、财政援助。四、禁军用品售日。可见蒋、孔在此时给胡适的任务是密切中美邦交,争取美援,限制美日贸易。
138年10月1日,外交部致电胡适,又把胡适的大使任务具体化为1欧战发生时,希望欧美在远东合作,防止英国届时对日妥协;“促请美国总统实行其隔离侵略者之政策,对日采行远距离的封锁”;“日本企图夺我主权、英法在华利益,望美勿置身事外,尤以维持上海公安局之地位及现状为要”。2修改美国中立法。“促成美国修正中立法,区别侵略国与被侵略国”;“日本未对华实行战时封锁前,仍望美国避免施用中立法”;“日本断绝中国交通时”,请美国对日本实施军火禁运。3最短期内争取到美国的现金或信用借款。4军用品售日问题,希望在飞机禁售的基础上,扩大到石油、钢铁的禁售。5随时报告美国朝野之主张及活动。
以上,应该是民国政府交给胡适这个驻美大使的任务。胡适使美有没有完成其外交任务呢?这应该是胡适使美评价的重要内容。
而事实比什么都有说服力。美日开战,美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的最后胜利,充分说明,胡适不但很好的完成了任务,而且远超大家的预期。
只是,很多人质疑胡适在这重大历史事变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比如,一些人认为。桐油贷款等,主要是陈光甫的努力。再比如,太平洋战事的爆发,是日本的利令智昏,因为挑起战端的是日本而不是美国等等。只是不要忘了,胡适不过是驻美大使,一个国家的驻外使节,能指望他改变美国政府的决策吗?如果不是苛求,胡适做为驻美大使,他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可圈可点。
胡适这个大使干得怎么样,有比较才有鉴别。
评价胡适使美,应把其实绩与他的前、后任比较,与当时国民政府派驻其它国家的同行相比较。王正廷可谓资深的外交老手,但其使美任内尽管使尽全力,却没借到一笔贷款,其任内规划的桐油借款,还是胡适就任后极力促成的。虽仅有区区二千五百万美元,然其首开美国借款、振奋国内土气之政治作用却不能轻估。
诚如胡适在致陈布雷转蒋介石电中所云:“美之借款助我,亦是其整个远东政策之一部分。此款成于我国力最倒霉之时,其富于政治意义至显。”
142年国民政府外交部编写的《抗战四年来之外交》对此亦有同感:“吾人于此项注意,第一次贷款系在我武汉战局转进之后,??中美两国已成患难之交,于此可见。”
其后滇锡借款等在其任内当有七笔借款,虽胡适在其中未必能起到很大作用,但他毕竟是驻美大使,如果两个国家的关系搞得不好,别人再有本事,肯定搞不成事。两相比较,“非适之不如儒堂,实儒堂不如适之”。
胡之后任魏道明虽不断获得美援,然此时国际形势之发展已显然对其外交争取有利,又非胡适可比。值得一提的是魏之成绩倘无胡适任内所奠定之良好基础,恐亦非易事。其他大使,如驻英之郭泰祺、驻法之顾维钧、驻苏之蒋廷黻、杨杰及邵力子,他们在各自任内取得了不俗成绩,但应该都与胡适无法比肩。最典型的,莫过于胡适成功地阻止了美日妥协,这样的事迹,恐怕没人能拿得出。而苏联却在紧要关头抛弃中国,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而时任驻苏大使的邵力子行前,蒋介石就曾嘱托他要尽力阻止苏日妥协。
胡适在美最引人瞩目且影响特别大的,是他不辞辛苦的到处演说,即所谓的“行万里路,讲百次演”。142年上半年美国《华盛顿邮报》载“中国驻美大使胡适,最近六个月来普遍游美国各地,行程达三万五千里,造成外国使节在美旅行之最高纪录。胡大使接受名誉学位之多,超过罗斯福总统;其发表演说次数之多,则超过罗斯福总统夫人;其被邀出席公共演说之纪录,亦为外交团所有人员所不及。”
胡适做大使时也每向好友倾吐他行万里路,讲百次演的苦差事“今年体质稍弱,又旅行一万六千英里,演讲百馀次,颇感疲倦。我在此三年,不曾有过一个周末,不曾有一个暑假。”据他自己回忆“本人在美任大使数年,赴全美各地演讲四百次之多。”
但是,胡适受诟病的,又常常是他的讲演。宋子文就认为胡适的讲演是“空文宣传”,当面责难胡适:“你莫怪我直言。国内很多人说你讲演太多,太不管事了。你还是多管管正事吧!”
就连胡适的小朋友唐德刚也说“其实这种苦差事(指演讲)如行之者是胡适教授,政府对这种成绩斐然的国民外交,自然要传令嘉奖。但如行之者是胡适大使,那政府就应把他撤职才对。胡先生故乡的农民就有一句土话说,摸鱼摸虾,耽误庄稼。胡适身为中国抗战期中的驻美大使,好多外交上重要的庄稼他丢下不做,而拼命去摸鱼摸虾,岂不该撤职……总之胡先生是个教书料。大学的讲堂和图书馆才是他最感到乐趣和最该去的地方。”
也就是说,做为驻美大使,胡适的这些讲演是不务正业。
还有人说得更难听“胡适也不会别的。”
没有人否定,中国抗战的决心和意义能被美国所了解并得到普遍的同情和支持,胡适的演讲是功不可没的。难道,中国抗战的决心和意义能被美国所了解并得到普遍的同情和支持,不是驻美大使最主要的职责吗?
胡适所以对到各地讲演不遗余力,因为他了解美国这个民主国家,民意对国家决策的影响有多重要。而习惯于制度下的人们,对民意是不屑一顾的,再他们看来,老百姓的想法和看法没有用,还不是当官的说了算。
其实,历史归根结底是人民创造的,在制度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也是民意。只不过,这不像民主社会那样一目了然。而民主社会,民意表达方式,一般是和平的方式,而在制度下,一般要诉诸暴力。
也难怪,对于这些,宋子文之流怎么会懂呢!这里,不妨借用一下,那些说难听话人的话。换上别人,还真不见得有胡适这样的本事。
胡适在驻美大使任内,另一为时人所诟病的话柄是“先生只好个人名誉,到处领学位”。这也不无根由。胡适任大使以后,美国的一些大学慕名而来,纷纷赠以荣誉博士学位。据统计,胡适四年大使期间竟领得二十七个荣誉博士学位。当然,如若此事是在和平时期,或者胡适只是一个单纯的学者,各大学赠以荣誉博士之学位,胡博士欣然受之,本也无可厚非,或则也是一段佳话。但作为战时的驻美大使,百务缠身,却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接受学位,怎么说也有不务正业之嫌。正如他的学生傅斯年婉言批评的那样“此自非坏事,但此等事亦可稍省精力,然后在大事上精力充足也。”
“纷纷赠以荣誉博士学位”,不是对胡适这位大使的充分肯定吗?那荣誉难道只属于胡适吗?
也有传言,胡适主持大使馆馆务,用的是无为而治的办法,让各部门的人各司其职,自己向来不亲细事。傅斯年曾写信提醒胡适注意此事“当时熟人中之传说,有可注意的几点馆中staff(职员班子)始终未曾组织好,凡事自办,故efficy(效率)难说……又言馆中纪律亦缺乏……此事似值得考虑也。”
关于胡适无为而治,我们前边曾经介绍过了,应该说,不被理解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当然,这无为而治,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在美国大使馆收效如何,或许需要专门考证。
做为书生大使,胡适肯定有很多短处。比如,唐德刚曾讲述过胡适大使任上的一件趣事。珍珠港事变前,北平图书馆有数百部善本书运至华盛顿托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存。后者认为这是件文化大事,所以当该批书籍在国会图书馆开箱时,美国国务卿和该馆馆长特地敦请中国大使胡适,并派大员相陪,同往书库查看。谁知胡适这位大使是个书迷,他一进书库,便如入宝山,情不自禁地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看起书来。一看就看了个把钟头,把那些陪他前来而与善本无缘的外交大员和图书馆馆长冷落在幽暗的书库走廊,踱其方步。最后大使才从书堆里提着上衣笑嘻嘻地走了出来,和这批要员们大谈其善本的经纬。这件小事,在他们所谓外交使节的圈子里都认为是有份的事,但是胡适我行我素而不自觉。当然也有人认为他是位学者大使,因而他的怪行反而传为佳话了。真所谓“真名士而自风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