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想越按捺不住,徐父一再催促徐母,“二郎的信呢,你赶紧拿出来给我看看。你别骗我说二郎没来信,我在这家里也是留了人的,刚才已经有人给我报信儿说二郎来信了,你赶紧拿出来我看看。”
说到徐二郎,徐母表情一柔,也懒得和徐父再说道些有的没的,就将并拢在一起,被袖笼掩住的双手分开,将其中一只手中捏着的信张递给徐父。
徐父一见徐母从袖笼中拿出的书信,心里又忍不住嘀咕一句:这婆娘藏的可真好,他真就一点没发觉她并拢双手的模样有那里不对。
很快徐父就无暇顾忌徐母了,他和徐母的反应一样,先看到了二郎做主将三郎送到京郊军营一事,气的吹胡子瞪眼睛,大骂“不孝子”,还说徐二郎越过他们这对爹娘私下决定兄弟的前程,这是没安好心。结果,转眼就看到二郎中了状元。
徐父脸上笑成了一朵菊花,那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线了。
他还怕是自己日有所思,眼花了看错了字,就吆喝一声让外边的王奎进来,给他看看二郎是不是真中状元了。
王奎:都说几百遍了,老爷我真的真的不识字啊!
王奎心里苦,但他不敢说。
他是老爷的贴身小厮,进老夫人的院子没什么,可进老夫人的院中的房间就不妥当了。更何况,自从老爷和老夫人“分居”以来,他在鹤延堂的那点体面也渐渐消失了。若非他硬着头皮跟着闯进来,刚才在进院门的时候,就被那守门的婆子拦下了。就这,进了院子他也不能靠近厢房,老老实实的找了个不起眼的地方猫着。结果正猫的得趣呢,老爷就喊他了。
王奎: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徐父喊了几声,没把王奎喊进来,不由骂了一声,“只吃食儿不干活儿的混账,用到人的时候就跑没影了,看老爷我一会儿打得你哭爹喊娘!”
他又转向徐母,“二郎这是……真中状元了?”
“上边白纸黑字写的明白,老爷难不成是老眼昏花,连那几个字也不认识了。”
徐父得到肯定答复,傻子似的嘿嘿嘿笑起来。
他此时那顾得上计较徐母的坏脾气啊,想起徐二郎还是这原配生的,不由满意的看了看徐母的肚子。心想这婆娘自己没本事,但是耐不住她的肚子争气,给他生了个好儿子啊。
徐母:突然浑身发凉,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徐母斜睨一眼徐父,那眼神要多嫌弃有多嫌弃,徐父不以为意,他现在心情正美呢。儿子中了状元,光宗耀祖了。而且还被陛下点入翰林院为官,正六品的侍读,虽说是给皇上讲书的差事,好像很不起眼,但耐不住能直接面君啊。
人的感情可不就是这样一点点处出来的。见得面多了,情分深了,陛下就知晓二郎的好处了,那距离二郎升官加爵还远么?不远了!!!
想想兴许要不了几年,儿子就能混个二品大员当当,徐父真是热血澎湃,感觉自己像是瞬间年轻了十岁。
等看到信的最后,儿子还被陛下赐了字,就叫“士衡”,徐父更是觉得自己刚才的臆想没错。
陛下肯定是很看重他们家二郎的,只是发愁二郎刚入京为官,没有政绩,不好提拔,所以才封了六品。等再熬些日子,二郎肯定能如同坐着宝马一样的速度疯狂升官。
越想越美,徐父不由念叨出声,“润之多土啊,还是士衡这两个字好。陛下就是水准高,听听给二郎起的表字,都透着一股浓浓的辉煌气息。”
徐母听他说这话还有些莫名其妙,她毕竟没有把信读完,所以狐疑的瞅一眼徐父,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有的没的。
徐父见状就把信递了回去,“你看看,你好好看看,我们二郎这下真的出息了。陛下都给他赐字了,不行,我一定要把这事儿说给爹娘听,你赶紧看完这信,一会儿我去祠堂把这信烧了,让祖宗们都瞧瞧。”
徐母竟然没有反对,还深表认同的点了头,将读完的信递给他。末了还不忘体贴的说,“再给祖宗们读一读,婆母她老人家不识字,你就是烧给她,老人家也不认识,你还是亲自读一遍再烧。”
“这还用你说。”
说完这句徐父又摸着下巴道,“不知道二郎什么时候回来,他中了状元是大事,我准备召集族人重新开宗祠祭祖,顺便再办几场流水席,给他庆祝庆祝。”
徐母皱眉,“何时回来的事儿,二郎没说。”
徐父看了看手中的书信,上边确实没提及何时归家的事儿,不由念叨儿子,“这么大的事儿也能忘,真是靠不住。”
徐母倏然想起还有一封信没拆,就道,“瑾娘也来了信,说不得会提及此事,我先看看。”
徐父又嘀咕一句,“有其母必有其子,怪不得二郎做事不周全,都是拜你这当娘的所赐。”
徐母:呵呵。真要这么说,儿子中状元我可要居头功。
比不得徐二郎的书信语言简练,直指中心,瑾娘的书信就琐碎多了。先是写了家中几个孩子如何,又写徐二郎考前的准备工作怎样,还把金銮殿上发生的事情,转述给徐母,图她一乐。此外还写了三郎在军营不错,已经来了两封家书,他读书识字兵法学的好,加上武功卓越,很受上司赏识,已经被破格提拔为小队长。又写她如今肚中的孩子如何,府中的人情往来怎样。最后才又写到,因为陛下让二郎半月后入职,时间紧迫,他们就不回平阳来了。另外还叮嘱徐母,说是过些时日许是会有差役和礼部的人来平阳,为的乃是功名旗杆的事儿。
古代有功名旗杆、旗斗和牌坊。若中秀才,可以立旗杆,旗杆上没有旗斗。若中举人,立旗杆,旗杆上一个旗斗。若中状元,有三旗斗。若是族中出了一品朝廷大员,则可在族中祠堂前,立四斗旗杆。
平阳镇秀才十多位,举人只有四人。当然,那是以前,如今么……不算已经脱离了举人范畴的徐二郎和林父,至今还是四位举人。只是其中一位老举人,也就是当时石老太爷想让徐二郎拜师的那位,在他们搬离平阳镇前几个月就仙去了,而如今又多了一位郑顺明郑举人。所以,整个平阳镇的一斗旗杆,数来数去还是四支。
三斗的旗杆那真是从来没有过的,四斗旗杆更是想都不敢想。而如今,徐二郎中了状元,按例朝廷当在徐家宗祠外设立三斗旗杆。
这是大事儿,普天同庆的大事。
因为这件大喜事,徐父和徐母连徐二郎不能回来的怨念都散了。他们红光满面,一个个激动的双眼泛光。
三斗旗杆好啊,这旗杆立起来,只要不是天灾,几百年都不会倒的。那么后世子孙就都知道,他们徐家出了一个状元,而他们这对状元爹娘,也要跟着一起出名了。
徐父摩拳擦掌,连道几声“好好好。”
徐母就说,“你现在就去找族老,让人把宗祠那边好好休整休整。别礼部的郎官来了,看到那里还污糟一堆,那就丢二郎的人了。”
“是是是,我这就去。”
事实上,哪里用的着去收拾呢?
一个宗祠是一个族姓的颜面,哪怕是一家一姓之人,不管各家府上收拾的体面不体面,反正宗祠前后左右肯定都要收拾的妥妥当当,干净整洁。
徐家在平阳镇的宗祠就是如此。
甚至因为徐家族人大多富裕,宗祠还远比别人家的更加壮阔宏伟。那一圈宗庙,占地面积可不小,宗庙旁种着诺大一株银杏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葱茏茂盛着呢。当时指点徐家族人将宗祠设立到这里的神棍还曾说过,看这银杏树的兴衰,就可以看出这一族的兴衰。意思就是,银杏树与徐家的荣辱富贵息息相关。
之后徐家的繁盛,也正好应和了神棍的话。所以徐家人对这株百年银杏树照顾的特别周到,以至于这树越长越茂盛,体型也越来越庞大,枝干渐渐伸展出去,甚至把半个宗祠的面积都遮蔽起来。
族中人都说“这是徐家还要继续昌盛的征兆”。也正是因此,当初平西侯府打了败仗时,平阳镇徐姓的族人都丝毫不惊慌。毕竟他们亲眼见到银杏树葱茏茂盛,那么平西侯府就不可能败落。换句话说,即便平西侯府败落了,徐姓肯定还有人要崛起,要继续照顾他们这些姓徐的族人。
而如今,那个人可不就起来了。
只是,任是谁也没猜到,那人会是被爹娘以死相逼弃武从的徐二郎。
徐二郎早先他们都是看好的,毕竟他根骨好,习武是一把好手,武功练的比谁都高。偏这小子脑子也灵活,兵法计谋也得心应手,那时他们还说,这小子要是上了战场,说不定还真能挣个官爵回来。
熟料大郎战死,他父母就走了一步臭棋,逼着孩子弃武从。当时他们都以为这孩子要废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该劝的他们都劝了,可徐父徐母铁了心要孩子读书,他们也没办法啊。
倒是不想,争气的孩子到哪里都争气。
二郎这小子不声不响中了举人,前不久中了贡士,这才多久,又中了殿试头名,被陛下点为状元。
状元啊,三年才出一个。他们整个朔州,迄今为止也只出过一个状元而已。
大喜!大喜!这真是足以记入族谱的大喜事!
徐姓族人喜形于色,奔走相告,于是不过多长时间,整个平阳镇的人都知道,徐家的那个徐二郎出息了!中状元了!!!
平阳镇的百姓还以为幻听了,以为徐家的人青天白日在做美梦,可随即就有人看到县令亲自带了人到徐家去,那这是就是铁锤了!!
徐家的那个徐二郎他真中状元了!!!
整个平阳镇的人都轰动了!!
就有那看心思机灵,会来事儿的人,赶紧跑到林家去。
林家和徐家同在一个镇上,只是住的远,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但是这点距离算啥,对于有心卖好的人来说,就是你在天边,他也能走到你跟前去。
于是,正在家中给母亲和妹妹读父亲来信的青儿,就听到仆人唤他,说是外边有人找。
林家的学堂在林父去朔州参加秋闱时就停了。
林父不在家,青儿就把自己当成了大人,所以行事做事比平时更稳重几分。
他听说有人来找,就先问是谁,人在哪里,可有提找他何事。
那仆人一问三不知,青儿无奈,只能起身去看看。不过出去时,他也叮嘱了姨母和萱萱,“这几天家里怕是不太平,姨母和萱萱要是不想应酬人,就呆在后边别出来,我统一用姨母身体不适将人打发了就好。”怕姨母多想,青儿又多解释了一句,“姐夫中了状元,父亲也中了进士,不管是要巴结徐家的,还是想要巴上咱们家的,肯定有不少,送礼的人也很多。我没经过事儿,怕收了不该收的东西,到时候给父亲和姐夫惹出麻烦。既如此,我们不如都避着些。”
姨母一听就赶紧摆手,“那你赶紧对外我说病了,我不见客的,人多了吵得我头疼。”
萱萱也道,“我给母亲侍疾。”
青儿温雅一笑,“既如此,做戏做全,我再让人请姐姐家惯用的刑大夫来看看。姨母别担心,就是走个流程。”
“好好好,青儿你快出去吧,别让人等急了。”
外边的来人青儿还真不认识,但却听说过,毕竟此人也是秀才,在镇上多少还是有些名气的。
而这人先是对他道喜,倒是恭喜他姐夫高中。随后又似不经意的问他,林父考的可好?
青儿此时有点摸清此人的来意了。一来确实是卖个好,给他送姐夫的好消息。二来,也是想探听探听父亲是否中进士的。
父亲和眼前这位谈夫子年岁相当,早先还都是秀才。听说此人争强好胜,当初读书时就不忿父亲压了他一头。而之后父亲丧妻丧父丧母,半生坎坷,这人气运却好,父母健在不说,还一口气得了四个儿子。
但是在子嗣上压了“劲敌”一头不算什么,要能在功名上把人彻底打压下去才好。所以谈夫子此后一直参加秋闱,就想着中个举人,好彻彻底底的把林父压下去,以报当年被“欺压”的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