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还要从杰书入闽之后说起,得到康亲王大军绕道江西进入福建的消息后,郑克臧召集在福建的文武高层一同召开了一场战前会议。
这次会议的规格极高,由郑克臧亲自主持。
参加会议的不是郑斌等一众新上任的福建省高官就是柯平等郑克臧从东宁带来的中枢重臣。
加上军方的几个高级将领,众臣就采取何等策略应对杰书的大军展开了讨论。
在座众臣各有各的想法,柯平鼎力赞同按照现在的防御方略行事,相信迟早能将杰书大军的进攻势头耗尽。
何斌则强烈反对现行的策略,他用哀求的语调恳求着郑克臧道:
“殿下呐!如今三府之地施行焦土防御之策,已经让民众们怨声载道了,都是新附之民,多亏了从东宁运抵了大量粮食才暂时稳住了形式,但即便如此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民变。”
“经过此战,这三府之地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恢复生产,若是在全省施行此策即便最后打赢了,一片焦土的福建对殿下又有何用啊!”
柯平闻言拱手道:“郑大人此言虽有理,但若是赢不了杰书,到时福建就不是咱们的了,我军兵力占劣势,若不依靠坚城消耗伪清军队的有生力量,何以谈赢。”
说到此处,他长叹口气道:“非是本官不惜顾民众,只是现在是战时,自然要以兵弁们的性命为重,不行此策难道要与敌野战吗?“
“便是要与敌野战!”,站在上首一直没有说话的郑克臧突然大声开口,他挥挥手将众臣尽皆招到了沙盘之前。
沙盘上三道代表着清军的红色旗子分三路插在建宁、延平和汀州三府辖境内。
其余代表着明军的蓝色旗子则分散在各处,郑克臧两手在沙盘上一拢,将大部分代表着明军的蓝色旗子聚集在一起猛然向前推去。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郑克臧引用了当年奴酋努尔哈赤的这句名言,对应着当下的局面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
何祐和杨彦迪率先赞同道:“殿下英明,臣等也是此意。”
军方和郑克臧很快达成了一致。
这时柯平和郑斌等臣才明白这场会议或许也只是走个流程罢了。
柯平沉默着没有说话,采取了默认态度,而这和郑斌的提议不谋而合,郑斌立刻举双手赞成。
最高层面的决定很快传递到明军各部,在各个府城留下新招募的军镇以迷惑敌人之后,聚集起来的明军主力在杨彦迪的率领下准备先往汀州方向击败力量最弱的南路军。
在大军出发前一日,郑克臧突然宣布要亲自随军出征,引起了众臣的激烈反对,但郑克臧的态度也很坚决,双方僵持不下。
郑克臧是特意挑选大军出发前一日宣布的这个消息,其心中清楚众臣不会轻易同意,此举便是为眼下这种僵持情况做的准备。
眼见殿下态度十分强硬,在僵持下去就要误了大军出发,到时延误了战机最后问罪的难道还能是殿下不成。
众臣无奈之下选择让步,但柯平坚持要随侍在郑克臧身边。
最终大军按时出发,郑克臧和柯平随着大军一同出发。
郑克臧的王旗高高的竖在中军处,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士气,杨彦迪趁机连连催促麾下军队快行,终于赶在清军南路军前一日抵达到汀州府左近。
汀州府城外。
饱餐了一顿的清军在张鹏的命令下开始迅速列阵,众军连环相扣,亦步亦趋地向汀州府城攻去。
汀州坐落在汀江旁边,江水穿河而过,在城外截分东西,张鹏率领的清军在汀江东岸集结开始攻城,而明军大部隐藏在汀江西岸。
等到听见从江那边传来震天的喊杀声后,明军也迅速出动,集结往河流浅窄处赶去。
“殿下您请。”,杨彦迪恭敬地将令旗递到郑克臧的面前请他下达进攻的命令,郑克臧爽朗大笑一把接过杨彦迪递来的令旗。
郑克臧用一种压抑的,却很坚决的口气发出了攻击命令,这是将令更是君令。
接到命令的众将面容肃穆,每个人都精神振奋地大声答应了。
指挥清军攻城的张鹏在攻城之初就察觉到了不对劲,守城明军的火力和战斗力皆明显弱于他之前攻打各处县城时所遭遇到的凶悍敌人。
他迷惑不解地看向站在自己身旁的各省将领们,却发现似乎只有自己在担忧着这不寻常的现象。
其余众将皆面露兴奋之色,甚至有将领满怀信心地大声说道:“防守此城的明军比想象中孱弱的多,汀州城易手已是定局了!”
听见这名将领信心十足的话语,大部分将领都点头给予了赞同。
张鹏对此不置可否,他心跳的很快,右眼皮也在狂跳。
他在心中不断地告诫自己确实有哪里是不对劲的,这种不安感是那样强烈,几乎要吞没他。
他面色惨白的来回扫视,希望能在这一众将领中找到和他一样不安的人来。
很快,他的不安来源被揭露出来,从后军预备队的方向几名传令兵拼命打马飞奔而来,不到一盏茶的功夫,来自后方的紧急战报禀报到众将面前。
“后军在河对岸发现大部明军聚集,看旗号是…看旗号是…”
“是什么!”
张鹏对传令兵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表现出吞吞吐吐的样子十分不满,迅速厉声喝问道。
“看旗号是郑逆伪王亲至。”
张鹏闻言瞬间感觉到一阵天旋地转,其余众将也都面色煞白,原本雀跃乐观的氛围荡然无存,所留下的只是难堪的沉默。
“速令在前线攻城的部队撤下来,让后军迅速抢占江岸阻止敌人渡河!”
即便惊慌,但身为南路军统帅的张鹏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他根据对形式的判断迅速做出了相应的布置。
好在留守在清军后军的将领驻河南开封八旗副都统必可塔没有傻傻等待张鹏的命令,第一时间调集军队在江边列阵,准备阻击明军。
这为清军争取了极宝贵的时间,但对杨彦迪来说没有什么所谓,在清军未发现江对岸的明军并毫无防备开始攻城那一刻开始,此战的输赢在杨彦迪看来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