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看了几天的订阅情况,因为俺诡异的更新时间,以及文本身也够冷的。(好看的除了少几个自动订阅的,以及周末,基本没有在第一时间买V章的。既然不影响大家体验,所以决定用一下防盗章吧。反正对于话如俺这么多的,防盗章随便敲点字还是很容易的。不过盗文网也很少半夜来买文,所以也只是聊胜于无吧,试试一两天看看。白天买V的妹子不影响,如果半夜买到了这个防盗章,不介意可以看看俺滴废话。
以下都是废话中的废话来着。
文的社会背景大体的嵌套到北宋上,但是疆域要比北宋要辽阔,同样经历了类似靖康之耻后又收回了北方的土地。建朝的方式与赵匡胤有类似,但是有一些巧合,具体的会在后文里慢慢讲。
说点乱七八糟的。
对于我来说,比起文献史观更喜欢文物史观。
普通如果不是科班的,只谈中国史的话,读史一般首先会读二十四史这种。看的是朝代更迭,天子家事;而我更喜欢的是风土人情,民间杂事。以及一些细碎制度与社会环境上的东西,而非宏观的哪朝哪代,权利中心的纠葛。
这个其实也不算主流吧,如果主流的话,当年沈从文如何会那么委屈呢。不过现在看各种出版书来说,倒是觉得也多元化了。比如黄仁宇的几本书,都很喜欢,从侧面去横断一个社会一个朝代一段历史,而远非只看那皇帝家干了点啥事,那几年打了几场啥仗。
社会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每一个点都牵扯着无数的线,每根线又连向其他的点。任何一件事物多多少少都会对其他事情有影响,也许在短时间与表层上看不出来,但一旦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却发现这种潋滟无限地扩大。最后形成了一张大网,谁与谁都脱不开关系。
如果不是为了句子押韵,本来想说社会是一张网,那就变成了好大一张网,是不是吃货们就不会想点了?后为了押韵就写成了社会是一锅粥。
早前时常看到自己文案,却总觉得有些眼熟,后来终于有天想起来,为何觉得眼熟。(求书网)便是马未都上一季都嘟开头OP里,就有一句,社会是一锅粥。
突然有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虽然不知马老的这句话是不是与我相同的意思,但是马老的那种史观是绝对要点赞的,同样是文物来出发,更多的看的是社会,看的是道理,向马老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篇文嘛,如果把这些我故意嵌套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抽掉,各种关系都简化简化到最低最普通最常见的那些种,其实主干更类似少年漫画。但一来为了穿上耽美的外衣,于是有了缠绵的感情;二来我偏偏就喜欢去嵌套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来表达一些观点。排开故事剧情的部分,希望有一个额外的中心思想,便是文名——社会是一锅粥。希望有朋友看到后面时,可以真真地感受到社会如何是好大一锅粥。
假如不灌入这些,就写成一篇简单的两男主搞基的少漫,可能这文会更易读更好看点,但那我写得就太没劲了。于是恩,还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吧,相信总会碰到同样英雄所见略同的读者。
写到现在,剧情里绝对没有任何注水的成分,没什么描写,不管人物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很少。我也不喜欢写心理,希望人物的感情读者可以自己感受到,而不是由作者说出来。最受不了湾湾剧里那种超大段的心理独白,简直要扶额。但即便这样写,居然到现在连画卷头还没拉开,这清明上河图从左到右看的话,才刚到孙羊正店呢,就写了三十万字了(发上晋江的二十来万)。看来至少也要六七十万字才能下地之,于是乎,慢慢来吧。
文里其实很多内容我都有不少废话想说,比如前面有一章写到了关于宋朝宗室与重建宗族还有地方士绅的情况。分开来说,写的都是宋朝的真实情况,不过我揉杂在了一起,本来三者之间并没那么大的关系,也没有后续。北宋一百多年,很多事情的弊端还没完全体现出来,这更大的问题就已经先出来了,于是有了靖康之耻,丢了半边江山,变成了南宋,有了枉死的岳飞,有了后人无限的遗憾。
这些东西虽然写了,但又不能写得太深,那估计真没人看了。而且毕竟是这种娱乐为主打发时间的,就同日本动漫与游戏一样,很多剧情在现实里来说可能有点可笑,但并不妨碍我们在二次元去享受这种现实里几乎没有的东西。不然二次元的意义何在?于是我也不想写深,不想写太负面的东西,希望所有的一切维持在:虽然有各种问题,但整体还是美好与积极向上的。←这种程度。
点点看字数,果然随便打打就废话两千字了,如果不小心买到了防盗章,表介意我废话特别特别的多,再打个几千字也是完全没问题哒。
如果有朝一日,俺这半夜更新的,也会有人第一时间来买V的话,俺就在防盗章写番外吧。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大家的生命线交织到一起,组成了这个社会的脉络,从遥远的过去一直伸向不可见的未来。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并非由英雄创造,而是茫茫人海中有个人正好站在了名为英雄的那个交叉点,而决定这个交叉点在哪的,是其他无数的人与无数的生活轨迹。
不过只是这两日试试看……其实如果不是订阅量影响榜单,俺一点不介意订阅不多与盗文这些……这叫说来都是泪?( ̄▽ ̄)~
谢谢每位买V的朋友,谢谢一直追文的朋友,就如上面这么些废话,这文里我挤了这么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是我自己喜欢的。所以不管如何都会不违初衷地把这文好好写完,后续的大网逐渐拉开。
来点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序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
举目则青楼画阁,棱户珠帘,雕车竞争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疱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瞻天表则元夕教池,拜郊孟亭。频观公主下降,皇子纳妃。修造则创建明堂,冶铸则立成鼎鼐。观妓籍则府曹衙罢,内省宴回;看变化则举子唱名,武人换授。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然以京师之浩穰,及有未尝经从处,得之于人,不无遗阙。倘遇乡党宿德,补缀周备,不胜幸甚。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
卷一
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新城南壁,其门有三;正南门曰南薰门;城南一边,东南则陈州门,傍有蔡河水门;西南则戴楼门,傍亦有蔡河水门。蔡河正名惠民河,为通蔡州故也。东城一边,其门有四:东南曰东水门,乃汴河下流水门也,其门跨河,有铁裹窗门,遇夜如闸垂下水面,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出拐子城,夹岸百余丈;次则曰新宋门;次曰新曹门;又次曰东北水门,乃五丈河之水门也。西城一边,其门有四:从南曰新郑门;次曰西水门,汴河上水门也;次曰万胜门;又次曰固子门;又次曰西北水门,乃金水河水门也。
北城一边,其门有四:从东曰陈桥门;次曰封丘门;次曰新酸枣门;次曰卫州门。新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