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僚之间斗了斗小心眼,封德彝稍稍胜出。
李破不管这些,别说他不知道,便是知道了也只会一笑了之,还是那句话,臣下们要是其乐融融的,皇帝岂不就危险了吗?
估计是人丁单薄的原因,封府并没有李破想象的那么大,屡任高官的封德彝,住的地方却略显寒酸,让李破颇为意外。
当然了这个不大是相对而言,李靖家的旧居和如今元朗主的地方就不用来比了。
封德彝一家三口出来迎驾,孤零零的就这三口人,看上去实在有点可怜,要知道长安门阀中,像封德彝这样的门户真的是不多见。
李破多年来已深受当世观念影响,不由就想着这厮不知上辈子干了什么缺德事,才弄的如此形单影只,快五十了才生出个儿子来,也不知有没有女儿,若是连个女儿都没有,啧啧,不会是哪方面有问题吧?
封德彝没跟皇帝装出一副病弱的模样,神采奕奕的只说自己身体已经大好,明日里便可回去值守了。
接着便是连连谢罪,让皇帝白跑一趟,当然是有罪的嘛。
至于为何他在李破面前拼命保持状态,主要是怕皇帝看他体弱多病,把一些重担交给年富力强的长孙顺德而已。
而且这些天皇帝出宫的时候,带着的都是长孙,也不就是因为他封伦年老,在冬日里不禁折腾了嘛。
他要是再病的稀里糊涂,不定就把自己给坑了。
皇帝能来探望于他,属于是意外之喜,说明他封某人颇受宠信,而且他前些时聘的长安名厨也不就有了用武之地?
“至尊可曾用过午饭?不如在臣这里……”
李破摆手,“已经用过了,到卿府上来只是探望一下,见你无事也就放心了。”
封德彝做感激状,心下却在嘟囔,您这空手而来,可不像是探病的,倒像是觉着俺在装病,所以才来瞧瞧。
李破若是知道他的想法一定嗤之以鼻,李渊把内库中的东西都搬去了女儿那里,没给他这个新主人剩下什么。
所以还需积攒一阵才能有拿得出手的赏赐,不然以他的为人,就算觉着这厮在装病,也应该拿上几根老参来给自己装装门面。
到封府的内宅坐了坐,期间又说起了苏威,苏威也确实是关西众人非常认可的人中之杰,所以他的丧讯刚到长安没两天,消息便已经在长安传的沸沸扬扬。
而当年苏威之上还有高熲,杨素两人,这两位斗了许多年,却都在大业初年陆续被杨广送上了路,也不知当年两人殁时,是不是有苏威这么轰动。
与何稠就不一样了,封德彝入仕的时候,人家苏威已经算是功成名就,是朝堂上不得了的大人物。
苏威失势的时候,封德彝追了上来,与苏威倒也算是同殿为臣过,只是他跟随的虞世基与苏威并不对付,所以两人并无多少交集。
提起苏威不过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在座之人对此其实没多少感触,而且本着不说死人坏话的习惯,讲的都是苏威当年的威风以及他的功绩。
与长孙顺德,封德彝在一起,永远不会缺了谈资,他们学识渊博,眼界开阔,也去过很多的地方,各处的风土人情也都能说上一些。
你一言我一语的便谈了很久,且丝毫不觉乏味,尤其是这两位都比较油滑,不会用很多典故或者文绉绉的话语来显示自己的文采。
与他们谈天说地并不枯燥,可李破知道,这两人都在取悦于他,说出来的话有真有假,也并没有多少他们真实的想法。
最明显之处就在于提起当今的选材之制来,封德彝竟然主动提起了科举之制,并隐约的表达了自己对科举的推崇之意。
长孙顺德反应也不慢,立即附和了起来。
显然他们在折冲府以及长安书院的设立过程中,都察觉到了一些什么,所以就都觉着皇帝应该是支持科举制度的,那他们将来就是科举之制的“坚定”支持者了。
至于他们自己到底对选材制度有着怎样的看法,旁人也就无从知晓了。
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如此的“灵活”而又廉价,这样的臣子侍奉在皇帝的身边,对于皇帝而言真的不晓得是福是祸。
李破对他们的政治敏感程度非常满意,却也对他们老奸巨猾的程度感到很是揪心,也只是建了一座长安书院而已,他们就联想到了科举,还真是聪明的过了头。
李破的笑容不由自主便灿烂了起来,心里狠狠给他们记了一笔账,琢磨着如果长安书院效果不错的话,让他们去洛阳,晋阳等处去走走,以免聪明劲没处使用。
两位侍郎还不怎么清楚李破的这个脾气,毕竟皇帝自主政以来,一直不温不火,还从没有疾言厉色过,表现出的宽容大度不比李渊少上半分。
他们都为官多年,并不会被这种表面文章所迷惑,比如说封德彝就在一些事情上看到了皇帝的坚定与果决。
而长孙顺德则在那些晋地臣子们的举止间,察觉到了皇帝的威严和冷漠。
所以他们才会这么早的对一件大事表现出自己的态度给皇帝看,因为他们相信这位皇帝是有那个能力把事情办下来的,那他们就不妨跟着皇帝搏上一搏,不定就能做出高熲,杨素以及苏威那样的成就呢。
科举是个大命题,与之相比,朝堂之上怕也就寥寥几件事可以相提并论,比如说府兵制度,又比如说律法之修订,再比如说一统天下?
门下侍郎为皇帝侍从,在大命题上不可能与皇帝唱反调,那是找死的行为,所以他们的选择并不多。
只不过不像封德彝那么笃定,长孙顺德还在心里面祈祷,皇帝只是一时兴起,不会真的去碰触察举之制,也免得让自己等人陷入险境。
实际上李破暂时并不很在意他们的想法,也不需要他们的支持,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没有相应的教育进行辅助,科举也不过是察觉制度的另外一个版本而已。
百年大计啊……何必急于一时?按照既定的脚步走下去,他看不看得见科举兴盛的那一天都难说。
………………………………
在封府待的时间够久,出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沉了下去,让李破感觉有些可笑的是,他执政也半年了,却没跟他们促膝而谈过,只封德彝厚着脸皮凑过来说话,长孙就差了许多。
而今却在封德彝的家中谈谈说说了两三个时辰,你说是不是很奇妙?
封德彝,和长孙顺德其实都在寻找这样的机会,也不独他们,宫内宫外凡是想邀宠之人皆都如此,能跟皇帝谈天说地,想必大家都明白那意味着什么。
李渊和裴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要能让皇帝高兴了,荣华富贵,取之易尔。
而对于封伦和长孙顺德这样有想法,有手段,有家世的官场中人而言,他们会在与皇帝的长谈之中,揣摩皇帝的性情以及心意,以免不经意的得罪了皇帝,或者走错了路什么的。
相反来说,李破便不会轻易给臣下们这样的机会,不然大家都来找皇帝谈心,正事还做不做了?
当然了,这只是个玩笑……主要是李破没那个习惯而已。
出了封府,三言两语将长孙顺德,颜师古等人打发走了,他则带着阿史那容真等一众侍从,直奔前平阳公主府。
………………………………
平阳公主府后宅,李秀宁居住。
琴声叮咚,悠扬悦耳,只是细听之下,便难免生出些寂寥之意,配着这寂寂冬日,倒是十分应景。
李秀宁善操琴,是继承自他母亲窦氏的本事。
当年窦氏是长安远近闻名的才女,加上身世显赫,足以让长安少年趋之若鹜的一个人儿。
只是李秀宁生性好动,对武功的兴趣比写写画画要高的多,于是窦氏也很无奈的看着自己的女儿渐渐变得“不学无术”了起来。
而她的几个儿女其实都是这么一副模样,深受李渊影响,更像是一个个典型的关西贵族,而不是像他们的母亲那样多才多艺。
和往常一样,琴音幽幽,不一会便有了些杂音,节奏也散乱了起来,熟知音律的人若在此处,一定便会说上一声,操琴之人心有杂念,不适合再弹奏下去了,不然很容易伤及身体。
室内的李秀宁及时按住琴弦,琴声戛然而止,她眉头轻蹙间,又胡乱拨弄了几下琴弦,这才推琴而起,背起双手在室内来回的溜达了起来。
离她入宫好像已经过去好几年一样,却一点消息也没有,她倒不在意旁人说什么,只是答应的好好的,怎的就没动静呢?
她求的又非高官厚禄,也不过是一张护身符而已……
想来想去不得要领,最终也只能归结于女人的嫉妒上面,思及于此,她是既沮丧,又有些窃喜……很难说得清到底是个什么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