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接到消息后,以巡视陈仓、大散关防务为由,连夜出城。大将军是此案的主审官,前期审讯的详情只有大将军知道,他不在,这案子也没法审。
长公主大为气恼,一口气全撒在廷尉卿张邈头上,把他怒斥了一顿,责令他于本月内审结杨懿一案。
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等大臣乘机上奏,认为大将军军务繁忙,无暇审案,谋大逆一案还是移交给廷尉府审理为好。太傅杨彪、大司马徐荣等大臣连忙劝谏,认为此议不妥,而且大将军已经开始审案了,不宜中途换人。双方唇枪舌剑,争得面红耳赤。
就在这时,颖川太守韩铭急报朝廷,襄阳派出了议和特使,是否允许他们北上长安。朝廷早在洛阳大战结束后,就曾数次下书招抚襄阳叛逆,而且提出了优厚的招抚条件,但襄阳方面没有任何回应,置之不理。此刻突然听到襄阳派人前来议和,长公主大喜,急忙下旨,命令韩铭陪同襄阳特使北上,有关和新任颖川太守张超交接的事由其下属办理。
如果襄阳方面有意受抚,那么荀?就不能杀,辛评、荀谌、审荣等原洛阳大吏就不能杀。杀了他们,襄阳方面和其它各地叛逆会对长安的天子和朝廷充满怀疑和恐惧,会让他们感到生存的危机,严重影响招抚大事。
长公主什么话也没说,返回了栎阳,和中书监大臣商议招抚襄阳的事情。襄阳如能受抚,徐州、江东、巴蜀也就不足为虑,这样不但天下能迅速稳定,更能极大地促进中兴大业迅速走向成功。长公主决定全力以赴,尽最大可能招抚襄阳。
二月下,廷尉府审结弘农太守杨懿一案。虽然杨懿犯有欺骗朝廷,欺上罔下等多项罪名,但因为他主要目的是为了赈济灾民,且自己没有中饱私囊,所以从轻处理,罢职了事。宗正杨奇受到牵连,御史台认为他有袒护纵容之罪,上奏弹劾。杨奇被免去宗正卿一职,转任太中大天。
两天后,长公主下旨,转拜臧洪为宗正卿,转拜祢衡为少府丞。
同日,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廷尉卿张邈赶到栎阳觐见长公主,就如何审理丁立、许混和朱?三人的案子具体征询长公主的意见。许劭是长公主的老师,朱筱岚大人是长公主府的长史,这三人的案子要想审结,朝堂上的阻力非常大。但一旦得到了长公主的支持,事情就大不一样了。
“他们三个人都被押到了京城?”长公主看完三位大臣的奏章后,随口问道,“现在都关在廷尉府大牢吗?”
“是的。”张邈躬身说道,“臣以为,既然杨懿的案子已经结了,这三个案子就不能再拖了,还是尽早结案为好,免得各州郡人心惶惶。如今朝堂上下的眼睛都盯在这三个案子上,如果久拖不决,恐遭人非议,有可能损害天子和朝廷的威信。”
长公主沉吟良久,摇了摇头,“暂时缓一缓,先看看襄阳那边可有受抚的诚意。如果襄阳确有受抚之意,并且很快受抚,那么天子和朝廷的威信就会骤然增长,而且朝堂上的矛盾也会更加激烈……”长公主神情严肃,冷峻的目光从三位大臣的脸上一一扫过,“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吗?”
蔡邕、刘和、张邈三人互相看看,脸显忧色。
如果襄阳受抚,朝堂上的矛盾就不是现在各权势之间的明争暗斗,而是兵权之争。长公主要和各方联手,齐心协力削弱和夺回大将军手里的兵权了。
“这件事先放一放,竭尽全力招抚襄阳。”长公主挥挥手,不容置疑地说道,“襄阳特使到了后,我亲自和他们谈。”
二月二十九,襄阳特使到达关中,直接到栎阳拜见天子和长公主。
长公主命令大鸿胪袁耀以诸侯之礼相迎,并让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等朝中重臣设宴招待。
小天子大为不满,冲着长公主大叫大嚷,认为这有损朝廷的威仪,“他们是叛逆,是叛逆,朕绝不会重礼相待,绝不会,朕要杀了他们……”
长公主连哄带劝,但小天子就是不听,歪着个脑袋和长公主对着干。长公主一怒之下,把他关在了屋子里,让他把《春秋》从头到尾抄一遍,不抄完,不准出来,并命令赵松和杨修严格监督。小天子像头疯狂的小老虎,把屋子里的东西砸了个稀巴烂,一个字也不写。
长公主气得浑身颤抖,泪如雨下,当着丞相蔡邕等大臣的面痛骂大将军,“陛下都被大将军教坏了。过去我叫陛下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现在呢?现在我说他一句,他就顶撞我十句。我叫他往东,他偏偏往西,他根本不听我的话。自从从洛阳战场上回来,他就像个野人一样,整天打打杀杀,舞刀论剑,隔三岔五就出去骑猎,没有一天能安安心心坐在屋子里读书念经。他现在哪像个大汉天子?哪有半点君主的样子?”
这是皇帝的家事,蔡邕等人不好说什么,只能劝慰一番了事。
襄阳方面对这次议和非常重视,大大小小派了十几个官吏,为首者就是襄阳朝廷的太常卿蔡瑁,其他还有诸如韩嵩、蒯良、庞逸、马铉、徐庶、石韬等大吏,实力很强劲。
长安朝廷中很多大臣和他们都是朋友。韩嵩是颖川韩家的人,和荀攸、钟繇、陈群等人都是多年的好友。徐庶是颖川阳翟人,早年以侠勇闻名。后弃武从文,师从水镜先生,和陈卫有同门之谊。蔡瑁曾在朝中做过校尉,蒯良、庞逸(庞德公的儿子)、马铉(襄阳马家的人)都是襄阳高门望族,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相识的故旧。
当天晚上的筵席举办得很成功,气氛很融洽。
三月初一,下午,双方在栎阳宫正式会谈,长公主亲临。
襄阳方面拿出了一个完整的议和方案。这个方案接受了朝廷的招抚前提,尊奉长安的天子和朝廷,但在这个前提下,襄阳方面要求立藩。
襄阳的天子被废黜后,襄阳的废帝、襄阳朝廷上的刘氏宗室要求封土地建诸侯,要拥有自己的封地,要拥有封地上的全部军政大权。
蔡瑁说,只要长安的天子和朝廷答应了这个议和方案,天下即刻一统,社稷将恢复稳定,大汉将沿着中兴之路迅速推进。
三月初一,晚上,凤凰池***通明。
襄阳的议和方案完全出乎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的预料,谁都没有想到天下一统的日子竟然来得如此快速。以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为首的一帮大臣更是欣喜万分,连连向长公主表示恭贺。
蔡邕等大臣认为,当年高祖皇帝打天下的时候,也曾建立藩国,这是稳定天下最快最好的办法。等到天下稳定了,国力增强了,天子和朝廷的威仪威震天下了,再设法削藩,逐步夺取藩国的权柄,打击藩国的实力,实现大汉的中兴。
太傅杨彪一言不发,坐在那里打瞌睡。太尉荀攸、太常许劭、大司农李玮被长公主特许参加了今晚的议事,但三人情绪低沉,脸上的笑容很勉强,也没有对这份议和方案做出任何评价。
大司马徐荣、代行太尉事的光禄勋张燕、左车骑将军鲜于辅、卫尉吕布、执金吾赵云等大臣神色凝重,谁都没有说话。五位将军在凤凰池议事上同时保持沉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凤凰池的气氛。
长公主忍不住问道:“徐大人,你的意见呢?”
“立藩的确是个迅速稳定天下的办法。”徐荣踌躇良久,缓缓说道,“但这个‘藩’如何立,藩国的封地有多大,藩国保留多少军队,藩国每年要向朝廷上缴多少赋税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很长时间的磋商,所以我们还是先谈吧。谈一段时间后,我们大概就能知道襄阳有多少受抚的诚意了。”
徐荣这句话相当于在兴高采烈的大臣们头上泼了一盆冷水,凤凰池的气氛顿时冷淡下来。
三月初三,正在武关巡视的大将军李弘接到了大司马徐荣的书信。
李弘勃然大怒,把手中的书信狠狠砸到地上,怒声吼道:“既然逼我杀人,那就不要怪我无情了。”
傅干大骇,急忙捡起书信细看。
立藩之事从最早招抚袁绍开始,就一次又一次传到朝廷,叛逆们的用意很简单,分裂长安。
大汉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李弘和北疆人居功至伟,如果朝廷要立藩,首先就要摆平李弘和一大帮功勋卓著的北疆人。设想一下,假如天子和朝廷赐封一群叛逆为藩王,却把功勋显赫的北疆人丢到一边,其后果不言而喻。过去李弘反对恢复五等爵位制,更反对立藩,并在中原大战后上奏天子,义正严词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把河北这股“分封风潮”彻底打下去了。
今天,襄阳的叛逆们在洛阳大败,形势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再度祭起了“立藩”这个武器。不过这次他们的时机选择得非常好,因为他们身陷险境,长安肯定会相信他们的“诚意”。其次,他们要求分封刘氏宗室为藩王,这和李弘绝不同意恢复五等爵位制的誓言没有任何冲突,长安天子可以名正言顺地分封藩王。
然而,藩王一封,形势的发展就不是李弘能控制的了。
藩王一封,天下平定,李弘手中的兵权就要交出来,但李弘不敢交,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这些藩王们会真心诚意地归顺天子。
李弘拒绝交出兵权,藩王们就有理由出兵了,他们可以打着“除奸佞,清君侧”旗号讨伐李弘,就像当年袁绍等人讨伐董卓一样,于是天下大乱。这时朝中的大臣们不会支持李弘了。天下都平定了,你还把持兵权干什么?正是因为你把持兵权,祸乱朝纲,才引发了这场足以摧毁社稷的战乱。大臣们会联手对抗李弘,会想出各种办法诛杀李弘,会竭尽全力配合各地藩王的大军攻打长安。
无论李弘的武力多么强悍,他都无法和整个大汉相抗衡。从朝廷决定立藩之日起,他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他将一步步走向败亡。
李弘败亡,也就意味着叛逆们的胜利。至于大汉的天子是谁,其实无所谓,只要是高祖的后裔,谁做皇帝都行。
李弘愤怒了。
中原大战后的奏章和誓言,竟然酿出了今天这场大祸,这是李弘所始料不及的。早知今日,当初就不应该为了取信朝廷而断然立誓。
长公主和丞相蔡邕等大臣正是准确把握了这一点,打算利用“立藩”来逼迫李弘交出兵权。李弘交出了兵权,离开了朝堂,下一步就是削藩。对于朝廷来说,削藩的难度要远远小于夺取李弘手中兵权的难度。只要李弘手握兵权,社稷就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而长公主和朝中的大臣们也是寝食不安。
“大将军,你不要太激动。”傅干叹了口气,小声劝道,“如果长公主和朝廷答应立藩,襄阳会狮子大开口,谈判的过程肯定会非常艰难,谈判的时间肯定也很长,所以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扭转局势。”
李弘冷笑,“我们没有时间了。虽然因为三雍一事,丞相大人得罪了杨彪、荀攸和许劭这些老朋友,但如果有机会尽快平定天下,他们马上便会尽释前嫌,走到一起联手对付我。”
“大将军……”傅干还想再劝,李弘一拳砸到了案几上,“急告张辽、蒋济,给我抓人,给我严刑拷打,牵连的人越多越好。”
“再告王当,把张超抓起来,把他所有下属全部抓起来,给我一个一个地审,凡是有牵连的,都抓起来,一个不许放过。”
傅干望着咆哮的李弘,惊骇地瞪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