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京师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命令内阁主理一件事情,就是利用《大明周报》。做出一个方案来,把日本突袭大明水师、导致武定侯阵亡、残害水师三千人之恶行也慢慢的引导民众进行讨论。当然,朱允炆不会忘记在这燃烧的干柴里加上一壶油,那就是日本有天皇的存在。这件事大明原来只有少量的人知道,要是放到民间去讨论,起到的效果肯定是不小的,因为,在当时所有大明人的眼中,只能允许一个皇帝的存在,如果出现另外一个皇帝,那就是造反,那就是不敬,别说是山野村夫,就算是读书人心里也是万万接受不了的。
方明谦迅速控制了渤海、黄海附近海域,同时琉球以大明水师控制的缘故,停止了对两国的往来,这些都是前奏。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事端的挑起者,竟然是朝鲜的李芳远,在和朱高炽等人交涉多次,已经失去耐心的情况下,李芳远无奈之下,悍然命令水师展开了对北平军的攻击。
因为他实在是承受不住来自国内贵族的压力,如果不作出一些动作,估计用不了多久,朝鲜内部的矛盾就可以是他丧失宝座。李芳远只是想发动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强硬,说出自己的立场,来缓和国内的压力。他不求能胜利,只求能打一仗,或者施加出其不意的压力使朱高炽返回大明境内,那样他就可以据江而守,可以专心自己的内政。
还有一条就是,自从琉球断绝了和朝鲜、日本的来往,日本大内家族对于朝鲜的依赖陡然加强,李芳远两面为难,必须要做出一个抉择,只要发动对朱高炽的进攻,就有理由拒绝大内盛见的要求,他衡量了很久。觉得还是和大明所谓的叛军打一仗,还可以作为和南京谈判的筹码。
战场在北平控制的咸兴,是个临海城市。而咸兴这边的北平军根本料想不到朝鲜军会北上迂回来攻击。在海上巡哨之小舟发现破浪而至的大船队时,立刻慌慌张张地向咸兴紧急通报。然而恶耗还不止这一项。咸兴北侧的临海城镇罗津、青津,仅仅半月就相继陷落了。青津守将张炳被追逼至城墙之上,中了流矢而跌落海里。
在咸兴驻守的是原宁王不下陈亨。发现这个情况之后,立刻紧闭城门,向朱高炽和金忠所在的总部请求救援。就在使者出发之后不久,朝鲜船队就闯入了海湾。先锋正是李芳远的战将李叔蕃。
围绕着墙而展开之死斗延续了一个月。在朝鲜军队极尽激烈的猛攻之下,咸兴城内的粮食早已吃光。弓箭及弹药也几乎用尽,眼看就在陷落之际。
然而,某天早上,走到城墙之上的陈亨发现了港湾之中的朝鲜大船队全都消失无踪,他顿时呆住了。倘若被攻陷的话,陈亨失去了大部分的手下,就算是能逃了命,回到朱高炽那里也是冷眼待遇。说不定就被合并了。每当想到此事他便恐惧不已。没想到一夜之中朝鲜船队竟已乘着海风离去了。
这中间当然是有原因的。朝鲜兵力虽然比起来陈亨所部可谓压倒性的强大。而且朝鲜欺负北平军没有水师,所以才尽找一些沿海的城市攻击。
而且当陈亨所派遣的求援使者到达铁岭时,虽然北平军方面立刻命令金忠亲自领大军前进咸兴;而朱能率领大军佯作要攻入朝鲜腹地的模样,直取平壤。但是陆上朝鲜军只是坚守,并不出站,水军也同时配合行动来回穿插。
但是发生了一件事情。不得不使李叔蕃带着船队返回。因为他接到“汉城危急”的急报,那是都城所在。王兴之地。他没有办法。
“再多五天,不。只要三天。就可以全歼咸兴之敌!”李叔蕃心里这样想着,虽然遗憾地愤恨不已,但是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此时由方明谦所率领的水师正打算从海上攻击汉城,虽然还没有开始,但是隆隆的炮声却已经传进了高丽人的耳朵里。
李叔蕃火速赶回江华岛一线,在安排了防线之后,便派出使节往方明谦的水师,质询为什么天朝上国要欺辱属国。
“我们只是追击海盗来此,对于贵藩没有冒犯之意,但是贵藩竟然允许海盗上岸,如进出自己的家门一般。看来贵藩一定要给朝廷一个解释。否则一战一定难以避免。”
方明谦义正言辞的说出一番谎话后,便正面迎向李叔蕃。
海上不时吹来强风,令两军船只激烈地摇晃。灰色的波涛不断地卷起,帆柱也发出了吱吱嘎嘎的声响。方明谦指挥着船只技巧性地切入了上风位置,占据着发动攻势的最佳地势。大明的军船和朝鲜水军的比起来又大又坚固,而且在还有火炮及远,朝鲜战船根本无法近身厮杀,因此,方明谦又足够的信心,也有足够的理由蔑视朝鲜水军。
一夜之后风暴终于平息,海面上的安静与平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两军的对峙并没有开始大战一场,两国的交战,也不是方明谦能做得了主的,他的任务就是牵制朝鲜水军,防止高丽人利用这个优势来威胁北平军。
方明谦尽管有些不明白,但是对于皇上的谕旨还是要遵从的。就这样,朝鲜有优势的水军要保护国都,在陆地上,又不敢和当时天下闻名的北平铁骑硬抗。一时陷入了痛苦之中。
就这样,迎来了北平军复仇的怒火,北平军的兵源十分有限,死一个就少一个,这次朝鲜悍然进攻咸兴,出其不意之下,竟然使北平军丧失了近四千人,这些兵将们本来在这么一小块地方已经都窝火了,平时骚扰朝鲜百姓,已经造成了高高在上的心里,猛然有了损失,顿时有种奇耻大辱的感觉。
纷纷要求请战,在铁岭行辕处盘桓请命,聚众不走,经过朱高炽、金忠和朱能等人的商议,他们从这次方明谦水师牵制朝鲜水军的动向上看出,朝廷对于他们的默许。也可能是朝廷给他们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
本来已经绝望的心都动了起来,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初靖难时的雄心壮志,加上士卒们的思乡情绪。使军队也越加难以约束,所以对于这次的将士请命,朱高炽没有半分的犹豫。
首先用朱能、陈亨率领着三万骑兵,顺着鸭绿江南下。上次是佯攻,而这次是真的开始进攻铁山、平壤等地,先将身侧之敌清除,然后再派人过去向李芳远提出交涉,这种先开战后交涉的步骤。已经不知道在他们身上重现了多少回了,这次依旧如此。
局势迅速恶化到了极点。
北平军队势如破竹,所向之处,朝鲜军尽作鸟兽散。其土崩瓦解之状,恰如当初北平军在朝廷大军围攻之下的模样,高丽王朝确确实实是处在风雨飘摇中了。
夺得新义州,只不过是半个月的事情。这是北平军南征时一个关键性的大胜利。因为标志着鸭绿江和图们江一线,再也没有朝鲜军队的存在。主将陈亨没有满足这一胜利。而是马不停蹄地继续他的凌厉的攻势。立即将目标对准了南侧的铁山。
朱高炽又一次表现出在用人上明智的大度。他大胆使用在整个北平和朝鲜战争中的俘虏去招降铁山的守将朴道指。朴道指也算是朝鲜军的勇猛将领,如果能招降,对于今后在朝鲜半岛立足的大计有所帮助,招降人员来到铁山,见了朴道指许以重任。
其中有一条对朴道指最具诱惑力,也最具说服力。所以其立即派人过来见朱高炽。表示愿意投降,并请问实践时限。朱高炽大为高兴。笑着回答道:“既然带着部队来归顺,还愁本王不兑现吗?”当即答应让他做权知大都督。
得到这个消息后。朴道指大喜,便领着部队,大开城门,迎接北平军进了铁山。同时他又致函平壤的守将金震寰,劝金震寰也投降。听到说的条件后,其自然仿效之。于是,还不到正月,在大明一片春节的喜庆气氛中,在朝鲜半岛,北平军雄赳赳地进了平壤城。
朱高炽到底给了他们什么一个念想呢?那就是朱高炽说自己不是高丽人,但是不满于李家的跋扈,再加上方明谦给他送上了一份大礼,这份大礼就是当初被李成桂废掉的高丽宗室王瑶,也就是恭让王。李成桂废掉王瑶之后,将其赶到原州居住,后来由于李氏家族的地位逐渐稳固,也慢慢的放松了对旧日王族的看管,竟然被张定边偷偷带了出来,送往大明京师居住,现在又被方明谦送了回来。
原因不言而喻,有了王瑶,那么朱高炽完全可以打着替高丽复辟的旗号,不管怎么着,高丽王族在朝鲜半岛也统治了几百年,有一定的人望和拥护,在这杆大旗的召唤下,在加上朱高炽说只求一隅之地存身,不想干涉朝鲜内务,那个意思就是先投降的就有可能做“权知高丽国事”这个职务。那就是名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的朝鲜王啊。
一时,投降成了一种风行的传染病,有时北平军还未动,朝鲜的镇守将领就已纷纷献城归降了。金震寰还写信给他远在朝鲜南部做知州的弟弟,想诱劝弟弟也早点过来抢个座位。
北平军这种所向披靡的声势,在李芳远做出反应之前,李叔蕃就估计到了的。李芳远命李淑芳和李舒等人立即发出召集令,动员全国人民抵抗外辱,以抵御北平军的进攻。可是有很多人不仅没有执行这个命令,反而一道派人去平壤向北平军请降,向恭让王宣布效忠。
伯颜自然高兴,便向王瑶建议委任金震寰为大院君,恢复高丽王号,宣布李氏家族为叛逆,同时邀请郑传道的儿子为相,以增加自己的份量。
北平军进入平壤之后还没来得及进军,据守在沙里院的韩金国就吓破了胆。这个曾经崔氏家族的亲信,在开始之战中按兵不动,左右摇摆,已经没有向李氏的效忠之心,早早地做着投降的准备。看到这个情景,马上派人送到平壤,表示愿意迎接高丽王的大军入住沙里院。
沙里院是进军汉城途中的一个重要口隘。因为他有海州作为重要港口,板门店和金川作为从另一个时空回去的朱允炆更是个熟悉的名字。只道城在山顶之上,且兵强粮足。加之颇晓军事的韩金国掌管着兵权,认为是不容易对付的劲敌。正愁着如何攻占,但对方却主动前来投降。并说明自己原来是崔氏门人。
崔氏,就是指的崔莹,王氏高丽后期名将、重臣,东州人。为名臣崔惟清五世孙。可谓是那个影响整个东亚的大时代中活跃的无数英杰中的一人,也可谓是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武将时代的耀眼明星。朝鲜恭愍王元年他参与平定赵日新之乱,升护军。后来任大护军(相当与中国的上护军),受元朝调遣,随丞相脱脱前往高邮征讨张士诚。回国后任西北面兵马副使。
崔莹虽然死了几十年,但是却也是个大家族,为高丽王室的坚决拥护者,能得到韩金国的投降,朱高炽更能证明自己出兵的正义性。
当即派了朱能率领一支大军先去了沙里院。一座屹立于山顶之上,难攻易守、令朱高炽颇为焦虑的城池,就这么不攻自破了。韩金国献城有功,就授命他做了大护军。
在北平军势如破竹、一泻千里地进军时。上了岸。率八万精兵去应敌的李叔蕃,却是步履维艰、行动缓慢地走向板门店。李叔蕃真的不想和北平军在陆地上打仗,也是不敢打仗的。他的出兵,一为形势所逼,二为装装样子。
因为作为朝鲜王的李芳远本身就想和朱高炽的北平军讲和,轮到打仗。谁都知道朝鲜军队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了,打起仗来。哪能是身经百战北平军的对手。
然而,历史在不同的时空出现了巧合。大明和朝鲜的军队开始了在板门店的对峙,李叔蕃虽然不愿意打仗,但是无疑也算是行军作战的好手,依据山里的地势,并不死守城池,展开了一系列的防线。
待李叔蕃到达板门店沿线之时,北平军已在作进军沙里院周围的安排了。李芳远此时的准备不是迎敌,而是派遣使节安然去给北平军大营送去了谈判的意思。派遣使节去平壤议和。忧心忡忡的李芳远仍嫌不够,又派人去找已投降了北平军的韩金国,想通过韩金国去朱高炽面前疏通关系,接受他的议和请求。
李芳远的推理是十分简单的。北平军喜欢降将是不容置疑的。韩金国既然投降了,朱高炽一定会喜欢他。他去为他说好话总比安然的话中听。他万万没料到韩金国将李芳远的请求当成耳旁风,并没去朱高炽面前讨没趣。
对于朝鲜的议和请求,朱高炽持冷淡态度。因为北平军经过商议,认为与其依靠李氏家族,还不如自己扶持一个高丽王室,那样,他们北平军就可以长久的把持住朝鲜半岛的局势。有了粮仓,也有了足够的兵源,最不济,也有了和朝廷妥协的借口。他对使节安然说:
“你们李氏王朝是极不讲信用的。口是心非的事情做得还少吗?我军这次的南征,不就是因你们的背信弃义而引起的吗?不仅不按当初的协议相处,反而率先起兵攻打咸兴,杀害我军将士,这种教训,是不能忘的。”
而对北平将领们却说:“现在我军进攻凌厉,如果丢下不打,反而议和,势必造成其他归降的州郡的他心,为据守这些地方带来困难。”
朱高炽的红脸膛漾着淡淡的自信微笑,他的思想随着年纪的增大,也渐渐成熟起来。尽管自朝鲜铁山守将归降之后,沙里院、平壤等城,都不是动干戈夺取的,但对控制朝鲜半岛,他并不把希望寄托在招降上,而主要是立足于打仗。进攻,是他的总意志。招降,在他来说,只是为了在与朝鲜军的主力作最后的决战前的一种策略,一种保持实力的策略。可是他并没有将内心的高兴表露出来,只是含而不露。
朝鲜使节安然刚走,朱高炽就要传令官把颇富外交能力的李让找了来,命他送一封信去汉城。李芳远一听北平军派遣高级使者来了,好不高兴,立即亲自接见。他满以为使者带来的是议和条件的信息。
完全恢复了当初和大明打交道时的恭敬,几乎是用一种奴才接主子那样的卑躬态度迎接李让的。对于李芳远的许多嘘寒问暖的话,李让只是唯唯应着,而问及议和之事。却默而不答,最后将朱高炽的一封亲笔信交给了他。
捧着那封信,如同捧着一颗才从火中取出的一颗栗子似的。觉得好烫手。迫不及待地拆开信,眼睛盯在信中的一段话上:“如果奉王瑶为高丽国主,你们要议和纳贡,是完全可以的。如果是那样。你真心想议和,就应该亲自来……。”
看到这里,李芳远的手有点发抖了,多肉的脸也刷地发白了。“亲自来?”什么意思?要我奉我父亲废掉的王瑶为主?想起当年朝鲜的改朝换代,他心里不由有点害怕了。
他能去吗?一去准成阶下囚。他真后悔当初的鲁莽!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只是如今后悔也晚了。他真把朱高炽给恨死了。算是怕了你,服了你,自认打仗打不赢你,连向你议和也不成,把生路堵得死死的,可叫我怎么办?又怕又恨的他,想起了前一段时间叫嚣着要将北平军赶出朝鲜的贵族们。要不是他们施加压力。我怎么会犯这种错误。
真恨不得杀他们几个,方解心头之恨。如今人家是大军压境,这帮人有的甚至已经做好了投降的准备。当初为什么要受到这帮人的威胁!!!
当他糊里糊涂送走李让时,心里才恍然大悟:自己的生路已经断了,人家压根儿就不跟你议和。
当李芳远意识到自己的议和梦已破灭了时,朱高炽的攻击目标已直指元山和开城。准备两线作战了。
元山处于海边,是朝鲜的一个军港。开城也是一样,不过这两个地方一丢。则在板门店驻守的李叔蕃难保。那么汉城也就危在旦夕了。
在北平军未到,只是传来进攻的消息的时候,元山的守将已吓破了胆,早早地逃跑了。倒是有一个副将颇有些骨气,他毅然挑起了守护的担子,火速组织全城军民,加固城墙,修筑防御工事;又发动老百姓广聚粮食,做好坚守的准备。
朝鲜没有像明军那样的火炮和开花弹,就算是有蒙元时留下的几门蒙古炮,对于大面积的作战也构不成威胁。所以水军对于从陆上进攻的北平军队,特别是骑兵,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处。
风声越来越紧。当传闻城西面六十里的马转里,出现有北平军的先遣骑兵时,那副将沉不住气了。他也算是个从战争中打出来的军人,从北平军队势如破竹的攻势,已料定这元山城内区区几千士兵,绝对不是其的敌手。何况主将出逃,民心涣散,军心不振,城是守不住的。这个副将很清晰的认清这个形势,但投降的话,他是不会说出来的。
每一个再垃圾的国家,总能产生几个有骨气的人,无论在那个时空都一样。不过这种拿鸡蛋去跟敌人的石头碰的事情,他看出来了,也代表很多人都看出来了,之前的那个元山守将就是如此,当然,想要逃跑的绝对不止那个主将一个人。
死当然是很容易的,莫说死一个,就是死上几百几千,也不是难事。只是这几千士兵,都愿意跟他这个副将一道去死吗。
望着手下将士慌乱的身影和表情,这个副将的心陡然凉了。他知道士气不振是个事实,他本身就是个带兵的,士兵们都听他的。他对守城都不抱信心,这城还能守得住吗?但是留在他面前唯一的路,就是以自己的死,表示对城的坚守,表示对汉城朝廷的坚贞。
他十分无奈,也十分坚决。
时间在这种悲壮的气氛中缓缓流过。静静的夜里,寥廓的空间,已不只流动着风声和树枝摇摆的沙沙声。静夜开始闹起来了。隐隐有马的嘶鸣和呜呜的号角声。人们开始有一只耳朵在注意着窗外,注意窗外那引人心悸的动静。
那副将是清清楚楚听到了。也明白城外正在发生什么。
但他不动声色,他知道很快就会有人来证实他心里的判断的。果然,有军官来报:北平军已到城下!副将听罢,面无表情,极淡然地一笑,缓缓地说:“本将知道了。你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他明白,底下的军士们说不定早与北平军沟通,用不着攻城,说不定就有人敞开城门迎接了。
白天他将士卒们的表现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那种慌乱和对自己这个坚持作战的副将是那么的愤恨,这一切他都知道。也预料到有如今的这个结果,士卒们阴奉阳违,虽然当着自己的面还是作出抗敌的准备,但是实际上已经定了投降的打算。他在这个城池里。可能唯一能指挥动的,就是自己的亲兵了。
……顷刻之间,城里一片人嘶马叫的混乱声。北平军进城了!当淡淡的朝阳映在城楼时,那员副将矗立在自己的岗位上,冷冷的拔起腰间的钢刀。向自己身后为数不多的人笑了笑,往前奔去,但是瞬间就淹没在大军的潮水之中。
他在开始就知道结果,只是尽一个作为臣子的本分而已,这种自杀一般的结果,只是在朝鲜半岛上展现了那么一小下,就迅速的消失不见了,没有人记得这个副将的名字。也不会有人嘉奖他。也不会有人表彰他,更不会有人为他而感到光荣,这也可能就是高丽的寡情之处吧。
陈亨一进城,就看到了这幅情景,还未来得及阻拦,那副将就丢掉了一切。包括自己的性命。
崇尚英雄,是每个军人都有的豪情。唯一悼念这名副将的,也只有他的敌人。陈亨很崇敬地给他的遗体行礼致敬。并命令手下将其厚葬,冷冷地朝站在一旁的降将看去,不由在心里发感叹,自己从大明的正规军当了叛军,现在又在侵略别的国家,这场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什么自己现在厌恶投降自己的人,反而有些同情反抗自己的人呢?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
元山等地的相继失守,不过是不足一个来月的功夫!对于近在汉城的李芳远来说,已算是灭顶之灾。将全部的命运,押在一个李叔蕃的身上。
李叔蕃是他手下的第一大将,也算是他李氏家族的人,没有投降被叛军,而危害自己家族的理由,在几年前,也正是李叔蕃的帮助,他才驱逐了李芳干,使他的地位稳固,才有了如今显赫的兵权。
把胜利的赌注全押在李叔蕃身上的李芳远,将七万精锐部队的统帅权全交给他,让他屯军板门店一线。为了加强板门店驻军的实力,他又将从大田、大邱和光州抽出兵力安排在这里。自己则做好撤退往光州的准备,以为后军。这样,他可以暂时过他的醉生梦死的日子。不过这一切部署,都通过韩庚源源不断的提供给了大明锦衣卫外事局。
在板门店,李叔蕃是统帅,他仍然像在开始时布置的那样,虚张声势地拉开了迎敌的架子,将所率的七万精兵罗列在山中布防,将战船停靠岸边,防备方明谦的偷袭,二来可以利用远程的兵器,组乱陆上临近岸边的北平军。
在继续南下的过程中,必然与朝鲜军有一场大的决战,这是朱高炽和金忠早就意料到的。这场大决战会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什么地方呢?现在既然有李叔蕃统帅近八万陆军和四万水军,堵在板门店一线之间,且都是朝鲜军的精锐,这场大决战是非打不可的了。
况且,要顺利地夺取板门店,就必须加快消灭朝鲜军的有生力量。面对着如此庞大的精锐部队,不去消灭,又更待何时?自开始打仗以来,虽说一路攻城掠地,却不曾打过什么硬仗,部队吃得好,养息得好,正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的时候,是该打大仗的时候了。
朱高炽只是在平壤稍作停留,就挥师南下至沙里院,实际上也就是要攻打板门店,与朝鲜军军决一死战。他仍然是一贯的战术,立足于打硬仗,却着眼于智取。他了解到朝鲜军不守城,专门进山而守的情况后,明白正面进攻必有大的伤亡,而且未必有绝对的取胜把握。
他不想被朝鲜大军拖死在板门店,于是,当他兵临沙里院后,即与金忠如此这般地密谋策划了一番,之后便大事张扬地命令部队准备油料、硫磺等物。又四处广采木柴干草,堆阵前,作出一副要进行火攻的架式。并放出风声,几天之内要放火烧山了。
李叔蕃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想到自己首当其冲,一心忙着做防备火攻的准备。倒是他们对于防止火攻有一定的套路。命令士卒不断的在山中开辟出防火带,准备层层阻挡火势。那样即使北平军火攻成功,也可以阻挡火势,还可以乘隙冲杀北平军。
他可以无所谓准备,只坐等北平军攻来。这么想着。不禁就放松下来,心里暗笑不知道北平军是哪个军师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在朝鲜半岛放火倒是可行,但是放了火你怎么冲杀,难道你们大明之人都不怕火吗。
这天夜里,平静很久的朝鲜半岛上突然刮起了东南风,海面浪涌渐高,重重撞击着战舰。发出轰然的声响。击起丈多高的浪花,舰身摇晃得很厉害。
朝鲜在开城、江华岛附近驻扎的水师是由李叔蕃的儿子李志刚统帅,他有水上作战的经验。这天气使他警惕起来。这是最好使用火攻的天气,不过想到前几天传出的风声,北平军是要放火烧山,而且北平军没有水军。大明的水师又在自己的身侧被监视着。这才放下心来。
可是等他发现,已经晚了。朱高炽说是要放火烧山。怎么能不知道烧山的难处。火势很容易受到控制,但是他搜集放火材料也是有目的的。他将树木编成大筏。将油料等易燃之物放在上面,整个儿地变成火筏。
利用朝鲜水军近岸的机会,趁着夜间将火筏推入海中,待到预定的距离后,将满筏的柴草点着,顺水放了下去,根本用不着人操纵。
就让凶猛的水势、风势,将这一个个的火筏冲向朝鲜战船。而北平大军则是再也不理会朝鲜水师的下场,只是在周围埋伏,静静的等待着李叔蕃来救他的儿子。
李志刚被惊醒后,一见这种凶险场面,口里刚喊出一声不好,还没来得及悟出什么应变措施,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无数火团如同鬼怪一般,猛朝他的战舰群闯来,火团闯到哪里,哪里的战舰立时燃起了冲天大火。大火在风的驱赶下,又将邻近的战舰点着了。
其实朝鲜水师的船拉开的有一定距离,火势虽然大,但是对于朝鲜船队造成的损失却并不大,不过火势汹汹,在夜间透过黑暗可以传出好远,再加上朱高炽等人早就派了斥候一路搜捕朝鲜军队的斥候,使其远处的陆军不明白水师到底出了什么事情,乍一看,还以为要全军覆没一般。
正当前面的战舰毁于大火之中的时候,而在板门店,李叔蕃也得到了水师遭遇火攻的消息,有心派遣斥候,但是只见人出去,就是不见人回来,对于那里的形势更是一无所知,明知道有诈,但是李叔蕃就这一个儿子,万一出了什么事情,也等于要了他的半条命了。
咬咬牙,命令部将金不焕、韩成等人分别带领本部人马飞驰开城一线探明究竟,自己则是心焦如火的在那里等待着消息,他是主帅,不能亲自出战,否则在山中驻扎的大军将会军心大乱,到时候会给北平军可乘之机。
得不到救援,主帅李志刚却趁着乱,带领着一部分战船遁开。这一下,朝鲜水军更乱了,许多战舰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知道调转头就逃,惟恐逃之不及。
这时,方明谦已经发现了朝鲜水军的动荡,并没有做出什么意图,只是稍微指挥自己的船队前移一点。朝鲜水军已经吓得魂飞魄散,只是丢盔弃甲地逃跑了。
对于从板门店派出的援兵,朱高炽早有所料,早有弓箭手沿路埋伏,用密集的箭矢射向前来观察敌情的朝鲜军。不知有多少兵卒,死在北平军的箭下,但这不是目的,在阻止朝鲜军近前的过程中,早有从韩金国等处挑选出来的降卒,混入到金不焕、韩成的队伍之中,随后往山内退去。
李志刚连夜逃出开城、江华岛一线,顺势在仁川附近收拢残兵,暗自庆幸明军的水师没有参与这次袭击,要不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一直到离国都汉城十五里地的永登浦,才驻了下来。惊魂未定的他,只顾逃命要紧,也顾不得享受、休息,就忙进入汉城要求面见李芳远,禀明军情。正好这时李叔蕃从板门店派来的信使也赶到了。一见李芳远就痛哭流涕,奏请大王立即迁移国都往光州。
虽然连自己的损失还不清楚,但是李志刚已经看得很明白了,板门店距离国都太近,如果水路拦不住,如果明军和北平军稍微联合,那么朝鲜就日薄西山了,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后撤,和敌人拉开距离。
李芳远听罢,想了想,觉得这也是条出路,再加上原先就有这个打算,便说:“那我们就去光州吧。”
就这样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水军连夜启程赶往罗州群岛,那里依据木浦、咸平和莞州等地,岛屿众多,水势复杂,易守难攻,以拱卫光州。而李芳远则带着禁卫军往广州而去,却将守卫汉城的责任留给了李舒这个文人。留下了近七千的兵马。
一应的粮草早已经运走了一部分,可是剩下的还很多,只要李舒坚守不出,就算是兵临城下相信也能守上一段时日,而李芳远已经派人绕道日本前往大明,宁愿称臣不称王,也要将自己的地位保住,否则,李氏家族肯定有灭族之灾。
李芳远的如意算盘打的不错,但却将李叔蕃给害苦了,当听到信使过来告知国君李芳远已经南下光州的消息,还在思虑对策的李叔蕃不由口吐鲜血,他没有想到自己在板门店如此艰苦,而国君却将自己的后背交给了只率领七千兵卒的文人,如果北平军知道这个消息,全线作战,非要绕过自己,那么守护在板门店的大军,将断绝粮草,没有后援,成为正儿八经的孤军作战,自古以来,孤军作战的下场只有一条,那就是死路。
特别他的儿子李志刚也是主要倡议者之意,这让李叔蕃十分难受,难道自己担心的儿子,就那么的不把自己老子的命放在心上吗?看看莽莽连接着的山脉,再想想自己的下场,李叔蕃的心思竟然有了绝望的念头。
必死之心已定,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终归他李叔蕃是效忠而死的,稳了一下心神,传令一定要严守这个秘密,同时让众将约束手下的将士不得出山,不与北平军正式交战,企图拖延时间,也是为了国君的安全撤离,也是为了自己再能苟延残喘。
————————————————————————
ps:又是万字章节,求月票、求支持!!!!,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