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三章贾诩一谋蜀中
“王买,你跟随主公有多久了?”
囚窗外,月白风清。
贾诩站在窗边,看着窗外的风景。榻上,有王买跪坐,温着酒,身旁还匍匐着一头青鼬。
“唔,属下还需算一下……当年主公避难走南山,我就和老虎他们一同随主公进入西域……恩,计算一下,也差不多有十年之久了。军师,怎地突然问起这些事情?是不是有吩咐?”
贾诩眯着眼睛,脸上浮出一抹笑容。
不知不觉的,他也有了眯眼睛的习惯。不知道是学董俷,亦或者是他思考过多,故而成了习惯。不过,在王买看来,军师每逢眯起眼睛的时候,一定是有大事,就如同董俷眯眼,是要杀人一样的征兆。
贾诩转身坐回来,“一转眼,我也在这杜邮堡中,待了将近五年,想必外界的人,都已经把我忘记了吧。”
“军师,只要主公不忘您就行。”
“话是这么说,但是我却是觉得有些累了……王买,你觉得大公子这个人……怎么样?”
“大公子?”
王买想了想,轻声道:“大公子性沉冷,有权谋,更精于算计。或为明主,但与主公却不同。”
“哦,怎生不同?”
“讲权谋,主公不比大公子。然则主公有魅力,可令上下一心。大公子嘛……呵呵,或许能成就大事,但是若说识人用人,怕是不比主公的气度。但如此,却更似一位君王。”
贾诩笑了,“看起来,你也发现了!”
“和大公子相识虽不长,但属下能觉察到大公子的不寻常处。公子有威仪,却处处小心谨慎。和他相处,需要时常加以提防,说话做事都需战战兢兢,不似为主公效力那般的爽快。”
贾诩突然话题一转,“此次封国,你以为结果会如何?”
“这个……主公似有很多顾虑,其实若真的受了那封国,又能如何?主公非王莽,汉室也不似当年。不过,军师问我结果,王买却实在是猜不出来。军师,您对这件事,又如何看?”
“以我之见,主公和圣上,怕是会有一次交换。”
“交换?如何交换?”
贾诩笑而不答,闭上眼睛,懒散的靠在被褥上,好像睡着了一样。王买已经习惯了贾诩的这种态度,也不着急,只是静静的看着他,等待着答案出来。
“呵呵,主公和圣上的交换,到时候自然可见分晓。不过,我看这件事,怕也不会那么简单。以我估计啊,这里面存有变数。”
王买彻底糊涂了!
以他的智慧,真的有些跟不上贾诩的思路,只能呆呆的坐在那里,聆听贾诩解释。
“这变数,源自于大公子……嘿嘿,至于结果嘛,想来会是出人意料吧。不过,我却是累了。”
贾诩的这番话,似乎是在呢喃,又好像自言自语。
王买完全不明白,想要请教,却见贾诩翻了一个身,轻声道:“去休去休,当需早作谋算。”
闻听这话,王买激灵打了一个寒蝉。
“军师早些休息,王买告退!”
“且慢……”贾诩轻声道了一句,“你立刻密令闇十七,让他行动吧……依我看,差不多了。”
王买掌控闇部,下分内外两个部门。
直属于王买的人,皆以闇字开头,而后以数字排列,属于内门中死士;而外门相对而言,人数众多,以各方诸侯之名为开头,再以数字排列。比如,在冀州袁绍麾下的外门细作,就称之为冀xx,若是潜伏在曹操的治下,则以魏xx来表示。此名单,只王买和贾诩掌握。
内外两门,平时并无交集,而且任务也不一样。
正如王买所说,也许只有董俷这样的人,能毫无保留的把如此重要是事情交付给他信任的人。
若是换一个人的话,闇部还能想现在这样存在吗?
王买隐隐理解了,贾诩那句‘早作谋算’的真正含义。
******
泰平三年三月初,汉帝刘辨三次下旨,封董俷凉王,授九锡,配享封国大西州。
而董俷在臣下的数次劝解之下,终于同意受封。对于这个消息,长安宗室原本是非常高兴,可不成想刘辨接下来的一道旨意,却令人瞠目结舌:因汉室未平,朝纲不振,故凉王董俷,需居于长安,封董俷为汉丞相,执掌承明殿,总领天下兵马以及政务,诸事可自行决断。
一道旨意,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以刘和为首的宗室,长跪未央宫外,请求刘辨收回旨意。
然则刘辨却不理睬,反而以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宣称:初平以来,诸侯混战,生灵涂炭。若非凉王,何来今日之汉室中兴局面。朕非薄幸之人,绝不做那鸟尽弓藏事,特昭告天下人知。
言下之意是在责问各方宗室:在我颠簸流离,生死未卜之时,你们为何不站出来,维护朝纲呢?再有,现在让凉王就藩,那么关东诸侯,又该如何面对?你们指挥得了各方人马吗?
刘和等人虽然不甘心,可是也能听出刘辨旨意中的责问之意。
只得偃旗息鼓,不再为此事而纠缠。
五月,董俷昭告天下,于长安开府。凉国置丞相以下群卿百僚,皆如同汉初诸侯王之制。
也就是说,董俷可以组建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小朝廷。
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要完善这个小朝廷,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非一朝一夕可完成。
所以,在开府之处,董俷只设立了凉国尚书和侍郎。
尚书令-诸葛瑾,兼领承明殿卫尉,秩比两千石俸禄。
诸葛瑾,已年近三十,正是风华正茂的好年纪。历任过居延令,戍县都护府长史,无难军司马,右扶风太守等职务,可以说在军政方面,都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经验,正可施展拳脚。
尚书仆射-苏则。
要说起来的话,苏则也是追随董俷的老人,时间甚至超过了诸葛瑾,也是经历过许多事情,于军政方面有权威。对此,各方人物无可厚非。毕竟从资历年龄上来看,他们都够格了。
尚书共有四人-黄叙、庞统、步骘、吕蒙。
这四人年纪都在二十出头,其中步骘的年龄大一些,但是真正追随董俷的时间并不多,并且兼领着其他的职务。从这方面来看,就能看出董俷不愿开府的另一个原因,他手下无人可用。
但侍中一职,却出乎了许多人的预料之外。
侍中三人两人-阚泽庞林和刘先。
阚泽……在董俷颁布侍中人选之前,甚至没有人听说过这个名字。原因很简单,这阚泽是在年初才来到长安,并且持五溪长胡昭的介绍信,信中说此生娇杰,有德行,为当世仲舒。
仲舒,是指董仲舒。
那可不是什么人都敢冠以的称呼。胡昭以董仲舒称阚泽,足以看得出,此人的水准如何。
当然,董俷之所以用阚泽,却不是因为胡昭的这介绍信。
演义中,赤壁之战,周瑜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行苦肉计,正是阚泽往曹营送信,令曹操信任了这苦肉计。虽然在演义里,阚泽出场不多,董俷记忆中只此一次,但已经足够了!
阚泽是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地道的寒门出身。
世代农夫,至阚泽而好学。幼时因贫困的原因,就卖身为佣,所求只为读书写字,为当地人所称道。
刘表刘备夹击扬州,虽然后来没有了声息,可是对江东的影响,却是极为巨大。
阚泽原本想逃离战乱,往鹿门山求学。但不成想在途中,被锦帆营甘宁劫持,送到了壶头山中。
胡昭和阚泽一番交谈后,深感此人学问不俗。
于是愿意担保,送阚泽至关中。对于这样一个人,董俷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至于庞林,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可是此人有一个哥哥,却是大大的有名。庞林的兄长,正是凉王府尚书庞统。
说实话,董俷还真没有听过庞统有个弟弟。
庞林年放弱冠,师从水镜山庄的司马徽。学成之后,正逢雒阳大战尘埃落定之时,受兄长之邀请,独自一人穿越南阳豫州,抵达京兆。对此,庞德公是愤怒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本来,以庞德公的想法,是让庞林去投刘表,以缓和鹿门山与荆襄的关系。
但没想到,这家伙接到庞统的信之后,二话不说就走了。他可以走,鹿门山又该怎么办?
庞家,毕竟是以荆襄为根基。
此前庞统投董俷,刘表虽然没说什么,可终究是心里有些不快。现在倒好,一向不理红尘的庞家,居然有两个投奔了关中,就算是刘表没有意见,荆襄世族也一定会对庞家生出异议。
当然了,这就和董俷没关系了。
在董俷看来,最好是庞家在荆襄混不下去,然后举家迁移至关中。为此,董俷下令沙摩柯暗中关注。至于庞德公会不会来关中,那就要看他自己的决断了。这种事,谁也为难不得。
不过,这刘先为侍中……
几乎大半个长安的宗室都在咒骂刘先。早先多么立场分明,怎么只进了一趟大理,就变了?
这是背叛,赤裸裸的背叛!
可就算是背叛,你宗室有能如何?堂堂凉王府侍中,配享七百石俸禄,谁又敢去招惹?
暗地里咒骂刘先的人可不少,但这里面何尝没有一丝妒忌?一入凉王府,刘先算是有了靠山。
同月,刘辨下旨赐婚,沔南名士黄承彦之女下嫁董俷,奉昭阳夫人。
一时间,这长安城可就变得热闹起来。
董俷结婚,看似是一件小事。但与那些在长安没有跟脚的士子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机会。
但谁也没想到,就在刘辨下旨赐婚不久,蜀中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而这件事,更彻底的转移了天下人的视线,整个汉室,也将因这件事情,发生巨大的变化。
刘璋,死了……
————————
注:庞林,庞统的弟弟,以荆州治中从事的身份参加了彝陵之战,兵败后随黄权入魏,封列侯,官至钜鹿太守。演义之中,未曾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