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穿越小说 > 窃取大清 > 第四十六章 遵义县知县

第四十六章 遵义县知县(1 / 1)

那就只能捐外官了。

捐外官但是清政府有规定:最高只能捐到四品,也就是道员(正四品)的水平,下面还可以捐知府(从4品)和知县(正7品)。

我们从下往上说:知县肯定是最有可能的了,正7品是新科进士们的菜,自己作为一个已经中了进去干知县,不丢人。

还有那就只有2个选择:道员和知府。这里有必要给大家解释一下清朝的地方机构和地方官员的升迁渠道。

首先是地方机构设置,从高到低,清朝沿袭明制,分为:省--府(州)--县三级,但是在说地方机构之前,大叔先讲一个更大的概念:民族。“民族”这个概念很重要,理解了这个概念,你就能理解两个更深远的概念:

为什么满汉冲突那么厉害?

为什么大清国愚昧无知?

满清地方机构概念第一层:民族。现在我们说国家和民族的时候,比较经典的表述:“56个民族是一家”。清朝时候的表述就不一样,只需要看一句话大家就明白了:1912年宣统退位,发布了退位诏书,诏书里的一句话:“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中华民族成立初期的政治口号也是“五族共和”,说爱国也用“情系五邑”来形容,所用的旗子也是“五色旗”,每个颜色代表一个民族。也就是说当时对于“中华民族”的概念,大家认可的就是5大民族,排名分先后:满、汉、蒙、回、藏(民国之后把“汉”放到“满”前面去了)。

大清朝是按照“五族”的概念来划分中国的“省级”行政区的:首先是满族地区,然后是汉族地区,然后是蒙回藏地区。知道了这一层,再去看清朝设立的省级行政区就很好理解了。其实理解了“五族”的概念,对理解后来的辛亥革命也有帮助,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驱除鞑虏”的说法。

满清地方机构概念第二层:省级。省级分三个地区:满族地区:就是现在的东北,是大清朝所谓的龙兴之地。满族后来逐渐形成三个将军辖区。

盛京,由盛京将军统辖,盛京就是现在的辽宁沈阳,是大清朝之前的都城,所以加个“京”字。

吉林,由吉林将军统辖。黑龙江,由黑龙江将军统辖。汉族地区:就是后来的“内地18行省”,是汉人居住的主要地区,后来辛亥革命“扬汉抑满”,把“中国”定义为18行省,就是汉人居住的18个省份,著名的“铁血十八星旗”就是这么来的。

清朝入关之后,对汉人居住的地区沿用明朝的行政区划,到了康熙爷的时候,逐渐演变形成了后来的18行省格局并定制:从此之后一直到光绪年间,18行省的格局大致维持不变。

分别为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这些省份的名字和现在区划没太大差别,唯独缺少东北和少数民族省份。

蒙回藏地区:现在这些地区都属于“少数民族”地区,高考有加分的。

但是在大清朝的时候,就属于老少边穷地区了,统称为“藩部”,被单独列出来,归“理藩院”管理。藩部主要有以下几个地区:蒙古:蒙古族。

这个时候的蒙古是包含内蒙和外蒙的,那个时候我们“中华民族”这只鸡还不是只弱鸡,只可惜后来吾辈不争气,把外蒙给整丢了,辜负了老祖宗,变成了现在看起来更苗条的弱鸡。西藏:藏族。青海:藏族。新疆:回族。

按照“民族”的思路,很容易就把大清朝眼里的“中国”行政区划看清楚。有了这个概念,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满汉”对立那么严重:因为在清朝时期中国的其他地区都是“藩部”,是老少边穷,只有满、汉两个主流民族,一个只有百万人口级别的小民族统治一个亿万人口级别的大民族,当然会有矛盾,当然要对着干了。

于是满汉不两立。

再来看看清朝人的“世界观”,在统治者眼里的,“世界”是这样的:

NO.1最牛的地方:大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

NO.2教化之地:内地18行省。

NO.3老少边穷:“藩部”,蒙回藏地区,这些地区虽然穷,但是“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必须接受中央统治。

NO.4臣服之邦:“藩属国”,最出名的如朝鲜越南,他们受中国的册封,并由中国赐予印玺。这些地区不受中央统治。“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来去随你。

NO.5蛮夷未开化之地:其实NO.4已经是封建统治者脑子里能想象的最远的地方了,所以后来英国美国等到来之后,他们完全搞不懂这些“蛮夷”到底从哪里冒出来的。类似于我们现代人对于“非洲”的认识:你要是说非洲,大家脑子里有那么点印象;但是你要再说非洲下面的毛里塔尼亚、布基纳法索、塞拉利昂,估计大多数人也是一脸懵逼。

所以大清朝为什么不开化、对外面的世界那么排斥是有原因的:让他们在那个“世界观”的认知之下去学习英美,就如同现在有人跟你说毛里塔尼亚、布基纳法索、塞拉利昂的土著民族发明了最先进的互联网,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互联网丢弃,全盘学习他们的土著知识和文明,就问你懵不懵?你跺你也麻,你上你也懵。

回到本题。

我们只看内地18省,我们的故事也只发生在内地18省。内地18省的下级单位就是——州府。

满清地方机构概念第三层:州府级。

州府的概念和我们现在的“市”差不多,这个级别里面,有3个概念:最常见的是“府”;其次是“直隶州”,到了清朝嘉庆设立了新名词“直隶厅”。

“府”,“直隶州”,“直隶厅”三者是同级别,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的概念。

大清朝分别有多少“府”“直隶州”“直隶厅”呢?这个数字是变化的,不同时期有浮动,给个大致概念:

全国设府170-180个左右,直隶州70个左右,直隶厅是新设的,嘉庆之前没有,嘉庆朝有22个,到了光绪朝就变成45个了。

其中直隶厅的数量增加很快的原因是因为“直隶厅”主要用在新开垦的地区,清晚期因为人口剧烈增长,原来的居住地田地养不活那么多人口,于是大规模人口迁徙就开始了,新开垦的地区就是“直隶厅”,所以数量才会增加那么快。正是因为这些人口的迁徙,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也是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之一。州府下面领“县”。

满清地方机构概念第四层:县级。

大清朝县级已经是一省之内最小的行政单位了。“县级”不光有县,还有州和厅:县一级的州和厅和前面的“直隶州”“直隶厅”又不同,比它们低一级,通常叫“散州”和“散厅”,这2者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县级市”,和普通的县区别不大。“县”,“散州”,“散厅”三者是同级别,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县”的概念。

大清朝分别有多少“县”“散州”“散厅”呢?以光绪年间为例,按照《清会典》的记载,有县1303个,散州145,散厅75个,加起来1523,也就是说晚清时期全国一共有1523个县级行政单位,中国目前的县级行政单位大概有2800多个。

晚清的“县城”是个什么概念呢?包括一个“县城”:有围墙的治所,就是县太爷办公的地方,“城”四周有一些市镇,再往外围有一些村庄,几十上百个,这就是一个“县城”了。人口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县就是“政府承认的、最小的行政单位了”。

满清地方机构概念第五层:乡镇级。

乡镇级:因为皇权不下县,所以乡镇一级其实是没有国家正式公务员的。没有公务员靠什么管理呢?

乡绅。

也就是后来被我们打为土豪劣绅的那部分人。

当然乡村里也不是完全的无政府主义,我们熟知的“保甲”制度就是针对乡村设立的治安单位:100户为一“甲”,10“甲”为一“保”。

以上是从上到下大清朝的行政区划。

那么如果要做地方官,怎么一级一级升职呢?我们就以一个读书人为例,看看大清朝如何能够从一个普通老百姓做到地方大员。

吴韵林在递交了三千两的捐官银过后过后就在客栈静静地等候。

一晃几日而过

只见几名年轻的官员背着红布公文袋,正骑马从自己身边飞驰而过。

吴韵林心中一动,连忙追了上去,果然,这群官员在自己下榻的客栈门前停下了,正和梅济鼎等人说着什么?

“喂——这边!”吴韵林挥手大喊。

梅济鼎等人看见了他,连忙指着吴韵林对几名官员道:“我家小老爷在那里!”

几名官员立刻上前问吴韵林道:“可是贵州吴韵林?”

“我正是!”

“我们是吏部从事,奉命向你宣官!”

吴韵林大喜,他的官职终于来了,令他又期待又紧张,他连忙问道:“需要什么仪式吗?”

“不需要,这不是圣旨,你只要听宣就行。”

吴韵林连忙指着客栈门道:“这里不方便,请到里面中宣官。”

三名官员跟他进了客栈,为首官员打开文书高声宣读,“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吴韵林,经审官院核定,其身世清白,德行上佳,符合授官条件,特提请吏部授官,按照朝廷例制,可授正八品官职,特授给事郎之职,派遣为贵州遵义县知县,听宣后请三日内前往吏部就职,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

吴韵林连忙给阿呆使个眼色,阿呆早已准备好了三十两银子,递给三名官员作为茶水钱。

三名官员眉开眼笑收下,为首官员笑道:“今天上午给第一批十名进士授官,连状元郎都还没有着落,要恭喜李探花了。”

“三位辛苦了!”

三人告辞而去,吴韵林长长松了口气。没有授官的进士还在一天天的煎熬中等待消息,而已经授官并且在吏部办了出任手续的进士们则纷纷返回各自的家乡,他们基本上都有一个月的时间安顿家庭,有的准备成婚,有的则返乡安顿好妻儿,然后直接上任。

最新小说: 穿越从箭术开始修行 房间里的二人世界原声 武侠之气运掠夺 饿了吗本王这就喂饱你 叩问仙道 一夕得道 去家里处罚室处刑 父亲有力挺送女儿的话 皇族训诫师的日常管教 修仙落寞时代,我见证红尘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