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出兵南唐,周世宗柴荣满以为自己已经把南唐给打残了,江北之地,剩下的濠、泗、楚几个州,早晚也是大周囊中之物。南唐想恢复元气,起码要三到五年时间,自己正好借这个机会先收拾一下契丹大辽。
就在柴荣规划着如何对契丹用兵之际,一封八百里加急战报,火速传递到他面前。
南唐的濠州城守将郭廷谓烧毁了后周架在涡口的浮桥和涡口的粮仓、军械库,后周多年的心血白费了。
奉命攻打定远的后周大将武行德,遭到郭廷谓的袭击,后周军阵亡数百人,武行德仅以身免,一人一骑自己逃掉了。
南唐,真是让柴荣一点都不省心。
很明显,南唐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不禁打,随时可能死灰复燃。此时如果掉以轻心,前两次南征的战果将会付诸东流。
柴荣这回是真的发怒了。
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十月,周世宗再度率军南下,这回仍派赵匡胤为先锋,先打濠州。
濠州团练使郭廷谓,字信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前任濠州观察使郭全义的儿子。他是个性情恭谨的大孝子,无论寒暑都穿着整齐站着服侍母亲(这一点,足以成为大众学习的楷模)。幼年时爱好读书学习,文能挥毫泼墨(书法写得好),武能骑马射箭。子承父业,镇守濠州,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器重。
但是,想要守住濠州城,只有忠心是不够的。
通过走马对决,赵匡胤首先攻破濠州守将郭廷谓的心理防线,消磨他的意志。主力部队一到,周军把濠州城又围了个风雨不透。
濠州的另一个名字叫凤阳,几百年之后,这里出了个非常能打的和尚,他叫朱元璋。不过现在,濠州还没那么牛叉。
郭廷谓赶紧写信向李璟求援,并建议李璟言辞谦恭一点向后周求和,来巩固友好邻邦关系。
柴荣并不想一下子吃掉濠州,寿州当时那么凶,最后不还是举城投降了。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围而不打,围而不攻,围点打援,周军全都做到了。
柴荣断定,孤立无援,濠州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
吸取了两次南征的教训,柴荣决定不再给南唐留下任何喘息之机。他留下李重进、王审琦继续围攻濠州,亲率主力大军沿淮河东进,兵锋直指南唐在淮河一线剩余的泗、楚二州。
守在濠州的周军也有为自己的大意买单的时候,他们忘了,郭廷谓这人比较喜欢玩火,上一回烧涡口粮仓的事,好像痛得还不够深刻。
这天夜里,郭廷谓派出一千名敢死队,顺着绳子爬到城下,偷袭了后周的军营。将后周军中用于挖掘地道的头车,以及用于攻城的云梯、洞屋等一应军械物资,一把火都给点了。这把火,也让后周军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件,“蹂躏至死者甚众”。
然而,局部的胜利不足以扭转胜负的天平。
濠州东北十八里滩,唐军在那里凭借四面环水的地利建了水寨。
当柴荣还在中军帐跟康保裔商量着要用骆驼摆渡军队过河之时,先锋赵匡胤等不及了,率先打马过河,部下的骑兵,紧随其后,全都过了河,一举荡平水寨。
赵匡胤用缴获的战舰,兵分两路,乘胜攻打泗州,十二月三日,泗州守将范再遇不战而降。
赵匡胤命人净水洒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迎接柴荣主力大军进入泗州城。
此时,濠州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李重进攻克濠州南关城,王审琦攻克濠州水寨。此战,周军“焚战船七十馀艘,斩首二千余级”。
濠州城陷入了超级恐慌之中。
郭廷谓想主动投降了,他给柴荣写了封信,想探探柴荣的口风,信上说:“臣家居江南,如果马上投降,我家就要被灭族了,请允许我先到金陵请示一下,然后出降。”
柴荣在郭延谓的信上批了一个字:准!
使者从金陵返回,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皇上批准您投降了,他知道您已经尽力了,跟那些叛徒是不一样的,他答应不会为难您的家人。”
坏消息是:“南唐已经无力救援濠州了,决定放弃施救,任您自生自灭吧。”
郭廷谓决定投降。
他叫来录事参军李延邹,让他起草降表。李延邹不肯,还摆出一堆忠孝仁义的大道理,说得郭廷谓,汗水直淌。
郭廷谓把刀架在延邹的脖子上,强迫他写降表(郭廷谓本身文字功底就很高,又不是不会写,这是典型的拉人下水)。
李延邹气愤地掷笔于地,说道:“大丈夫在世,重的是名节,又岂能为叛臣贼子作降表!”郭廷谓不想再听下去了,手起刀落,鲜血喷了他一脸。
郭廷谓心里其实是很愧疚的,我的刀、我的兵原本都是用来杀敌的,对自己人耍威风,我愧对先人哪!
十二月上旬,郭廷谓集合各军到营垒门外,朝着南方金陵的方向大哭一场,率濠州万余守军,献城投降。
郭廷谓被带到山阳行宫,朝拜新主子周世宗柴荣,世宗为他设宴慰劳,赐他金带、袭衣、良马、器皿,拜为亳州防御使。
郭廷谓的弟弟郭廷赞当时在濠州任马步都校,柴荣封他为和州刺史。
同时命郭廷谓率濠州军去攻打天长(今安徽天长县)。
都是熟门熟路的老同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个多月后,天长县守将马赟也降了。郭廷谓被加封为楼橹战棹左右厢都监。
在北线上,柴荣和赵匡胤兵分两翼,世宗自率领亲军沿淮河北岸、赵匡胤领步骑自淮河南岸、诸将率水军顺淮河东进,拉开了淮河之战的序幕。
驻守淮河的南唐保义节度使陈承昭,被李璟任命为濠、泗、楚、海水陆都应援使,名头再响,也丝毫抵不住赵匡胤的精锐之师。
在马上还没走两个回合,就被盔甲鲜明的赵匡胤一棍子击落马下,周军一拥而上,陈承昭被抓了俘虏。
听闻陈承昭是个水军将领,水利专家,柴荣亲自给陈承昭解绑,任命他为右监门卫上将军,并赐锦袍、银带等物,后又改授右领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今河南洛阳)。
淮河一战,除去烧沉的,周军共缴获战船三百余艘,俘虏士卒七千多人,杀死溺死的不计其数。
南唐在淮河上的战船,全都玩完了。
◆ 楚州有个因子巷
显德四年(957)十二月九日,赵匡胤的先锋部队抵达楚州(今淮安)城下。楚州城防御使张彦卿是个硬骨头,誓死不降。
后周军这边,投石车、火攻、箭雨、凿城,拳打脚踢,所有的招数全都用上。
张彦卿这边,滚木、礌石、火笼、板砖,所有能投掷的,全都抛下城去。
两军皆有死伤,一个月过去了,楚州城依然固若金汤,无法攻破。
江淮一带,由于淮河经常发生水患,大水淹没了农田,淹没了房屋。每当哀鸿遍野,吃光了草根树皮之后,各地流民就会发生暴动,占州府、杀官吏、抢粮食,一样都不会少。
所以各地驻军指挥使,被迫把城墙都修筑得非常高大上,这样才能得以保障城里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们固有的观念就是:高筑墙、广积粮、保安康。
这也是为什么后周军在攻城上,占不到任何便宜的原因,你的云梯,距人家城头还有一大截,根本爬不上人家的城头。
赵匡胤道:“圣上还记得当年在河中挖地道的事吗?”
柴荣一拍脑袋,“对啊!我们就是通过地道,才拿下河中城灭了李守贞的!”
于是,世宗亲自督军,在城外大建碉堡箭楼,掩护士兵们挖地道(淮河以南的地方,在冬天,地下一般是不会出现冻土层的)。
一夜功夫,地道通进城中,后周大军蜂拥而入,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
显德五年(958)正月,楚州城破,一千余名南唐守军,无一投降,全部战死。
都监郑昭业战死,楚州防御使张彦卿转战回到府衙,兵器已经全部打光,他拿起椅子和冲上来的周军拼命,最后力竭身亡。
南唐有张彦卿拼死报国,大明亦有史可法力保扬州。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中华民族不缺的就是这种精忠报国的英雄铁汉。
在原则上,大家各为其主,没有谁对谁错,在道义上,民族危亡,宁死不屈,方显英雄本色。
三征南唐,世宗柴荣亲自督战,周军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连下淮河两岸五座城池,没想到却在小小的楚州城下,搁浅了四十多天,严重打乱了柴荣速战速决的作战部署。
楚州一战,周军损失惨重,柴荣大怒,下令屠城:不分男女老幼,有活气的一个不留,连只狗都不能放过。
这也和明末扬州的结局一样,清军艰难占领扬州后,主帅多铎下令屠城,扬州百姓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城现在还有一条古巷,叫做“螺丝结顶”,是“摞尸及顶”的谐音,是说,扬州十日屠城时,这里尸骨堆积如山,都到了屋顶。
出来混是要还的。屠城者,让那些无辜的百姓惨遭杀害,看似赢了,泄愤了,却造下了难以言表的无边罪业。
佛门常说:“杀生者,得短命报。”众生任何的起心动念,都会召感业力果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定受报。
王朴算定世宗本来能做皇帝三十年,他的残忍,让他最终只坐了六年的江山。顺便提一下,那个在扬州屠城的多铎,是染天花死的,死时三十六岁。
周军屠城之时,赵匡胤骑马走到一条小巷,刚好看到一名无头女尸,倒在路边,在她的身下,有一个小孩正依偎在妇人的怀里吃奶。
赵匡胤于心不忍,他命人抱起孩子,好生照看。接着飞马向柴荣请旨,要求收留战事中留下的孤儿,柴荣想了想,还是答应了。
于是,楚州城很多孤儿得以保全,这个巷子里的人也因此得以活命,从此这条巷子就取名“因子巷”。后来楚州百姓为了感念赵匡胤的仁义和活命之恩,又将因子巷更名“多子巷”。
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赵匡胤仍能保持一颗慈悲心,的确难得。
◆ 南唐皇帝的离间计
紧接着,后周大军接连攻克扬州、舒州。
显德五年(958)三月,柴荣抵达仪征,到达长江北岸。
赵匡胤率领战舰追击唐军,一直追到长江南岸,焚烧敌军营寨,在迎銮江口、瓜步(六合之战,大败南唐齐王李景达的地方)多次重创南唐军,大胜而归。
“又是赵匡胤!此人能抵得上我十万兵,有他在,我大唐好不了!”
南唐中主李璟又掀开自己的小本本,上面赫然写着:赵匡胤,三十二岁,殿前都指挥使。
“怎么办?”李璟苦思冥想,想破脑袋地想,终于想到一条离间计。
他派人偷偷带了招贤信,表达了自己慕求贤人,如渴思饮的心情和诚意,同时带上三千两白金,前往仪征,许诺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美女黄金,想把赵匡胤挖过来,为自己所用。
这是赤裸裸地挖后周墙角,作为一名大周皇帝的磕头兄弟,赵匡胤同志立场绝对坚定,拒绝腐化,永不叛周,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南唐的贿赂,把李璟的密信和三千两白金,如数上交到内府。
李璟的离间计彻底失败。
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赵匡胤又带人将仪征江边的犄角旮旯,能驻军的地方,清查了一个遍,确保没有一名南唐漏网士卒。自此,长江北岸各州全线平定。
得知赵匡胤拒绝了自己的抛出的橄榄枝,李璟简直快要崩溃了。
江北各州全部失守,柴荣屯兵的仪征距离国都金陵的直线距离不足百里,金陵已经人心惶惶,似乎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自己,他实在是顶不住了,决定把皇位传给太子李弘冀,向后周称臣。
李弘冀是李璟的长子,当时民间有传闻说:“有一个真人在冀州,开口张弓向左边。”李璟听说之后就给长子起名为弘冀。
李弘冀是南唐最有军事才能的皇子,他曾经大破吴越军,斩首万级。
面对南唐这么强的接班人,这么能打的对手,柴荣当然不允许李弘冀继位。他诏令李璟:称臣可以,传位不可以,这个位子你还得继续坐下去。
皇位成了烫手的山芋,扔又扔不掉,躲又躲不开,李璟这个郁闷哪。他不知道大周皇帝接下来会怎么对付南唐,金陵还能不能守得住,如果守不住,要不要现在迁都。
为了讨好柴荣,稳住柴荣(这时候就要给柴荣戴高帽唱赞歌,多说几句拜年嗑),他立即遣使奉表,同意献出江北十四州(已被后周占领了),削去帝号,改称南唐国主,从现在开始,使用大周年号纪年,纳贡称臣。
夺得“淮南十四州”,恢复了江淮漕运,柴荣已达到了自己征唐的目的(他本不想灭亡南唐,只想着让南唐臣服自己,让自己抽开身,去打契丹,收复被石敬瑭卖掉的燕云十六州)。
显德五年(958)四月,柴荣自扬州班师回京。
至此,周唐大战结束,大周的边境推至长江岸边,南北均衡的割据被打破。南唐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中原政权抗衡。
柴荣三次征唐,震慑了南方大小割据势力,为北伐契丹扫除了后顾之忧。
赵匡胤又一次战功赫赫,显德五年(958)五月,柴荣发出嘉奖令,加封赵匡胤为忠武军节度使。
官做得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赵匡胤已经为即将开始的北伐,摩拳擦掌,厉兵秣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