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邕州沉寂了九年的侯仁宝要回京面圣,压年的孙猴子想山下逃出来,老谋深算的卢多逊怎肯就此罢休。
一见太宗的面,卢多逊立即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若召仁宝,其谋必泄,蛮夷增备,未易取也。不如授仁宝,让暗中调度。另遣偏将,发荆湖士卒一二万人,长驱而进,势必万。”皇上你要小心了,一旦召侯仁宝回京,攻取交州的计划必定会泄露,交州的蛮夷加强了戒备,再想取胜就不容易了,不如让侯仁宝便宜行事,负责筹划此事,再派遣偏将带一至两万荆湖的士卒,长驱直入,势必能大获成功。
侯仁宝是谁的人,赵光义心中明镜似的,见卢多逊这么说,太宗也没多想,就准了,撤了召回侯仁宝的诏令。侯仁宝最有机会回京的一个时机,在卢多逊的干预下就此泡汤了,赵普的计谋再次落空。让一个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懂兵法的富二代去领兵打仗,卢多逊分明是没安好心。
太平兴(980)七月,太宗下诏,任命侯仁宝为交州陆路水路转运使;任命兰陵团练使孙兴、漆作使郝守俊、鞍辔库使陈钦祚、左监门将军崔亮为兵马都部署;宁州刺史刘澄、军器库副使贾湜、供奉官阁门祗候王僎为兵马都部署,水陆并进征讨交州。
等来等去,侯仁宝等到的是让自己出兵的任命,差点气得当场吐血,他知道赵光义之所以做,都是因为卢多逊从中作梗,卢多逊这是摆明了要让他老死在岭南。@·无错首发~~侯仁宝恨不能将此老贼碎尸万段,估计这时候同时气得要吐血的还有朝廷散人赵普。
路是自己选的,跪着也要把它走完,侯仁宝只得接受任命。
◆越南版“黄袍加身”
交州,古称交趾刺史部,自秦至唐,一直隶属中国各时期的中原王朝。公元906年,生于大唐安南鸿州(今越南宁江县)富豪世家的曲承裕获朝廷认可,授予静海军节度使,建衙宋平(今越南河内),交趾逐步成为藩镇,割据一方。
938年,交趾内乱,南汉刘龑意图趁势收复交趾,结果在白藤江被吴权击败,自此便放弃收复交趾地区,为日后的交趾独立留下了隐患。
939年,吴权自立为王,撤销节度使番号,此为越南独立伊始。吴权死后,交趾地区陷入十二使君之乱,战火连绵。同中原地区十国一样,交趾这边也是有样学样,频繁地发动政变和改朝换代。太祖赵匡胤在攻灭南汉后,考虑到收复交趾得不偿失,并未派军征讨。
968年新兴势力领袖丁部领平定战乱,统一交趾,建立丁朝,定都在自己的出生地华闾(今越南宁平市),取得事实上的独立。丁部领的长子丁琏,其麾下大将黎桓,为丁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被任命为***队的最高统帅——十道将军殿前都指挥使。
黎桓,爱州清莲县(今越南清廉县宝泰村)人,也是一位草根出身,幼年时父母双亡,成为孤儿。长相也很特别,《宋史》载:“陋而目渺”,看来是不咋地。被爱州的黎观察,收为养子,悉心栽培。
黎桓,少有大志,成年后投入南越王丁琏麾下,逐渐崭露头角,因其智勇双得到了丁部领的赏识,让他统帅二千人,参加了平定十二使君的战斗,成为丁朝的开国功臣。
太平兴国四年(979),丁部领与其子丁琏醉卧宫中,被祗候内人杜释刺杀。定国公阮匐发兵攻入宫中,将杜释磔死。
黎桓遂与定国公阮匐一起,将丁部领唯一幸存的儿子,年仅六岁的卫王丁璿扶上皇位,丁璿尊生母杨云娥为皇太后。幼主即位,孤儿寡母,这一幕跟当年的后周简直太像了。
黎桓与杨云娥太后私通,成为丁朝摄政,自称“副王”。定国公阮匐等人不满黎桓的专权,分水陆二道,举兵攻打都城华闾,被黎桓击而杀之。
太平兴(980),大宋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宝听说交州大。
乱,向太宗奏明此事,建议出其不意攻打交州。
谅州守军告急,太后杨云娥命令黎桓带兵出击,并任命南册江人范巨俩为大将军。黎桓赤裸裸地想当皇帝,大军出兵前,范巨俩叫嚣:“今主上幼弱,我众虽竭死力御外侮,脱有尺寸之功,其谁知之?不如先册十道(黎桓)为天子,然后出师可也!”
军士们纷纷振臂“咸呼万岁”,太后杨云娥见大势已去,为保身家性命,只得派人连夜给黎桓送上龙袍,让黎桓即位,儿子丁璿退位,降为卫王。
黎桓利用大宋出兵的机会取代了丁朝,黄袍加身,登基为帝,建立黎朝,改元天福,定都华闾,封杨玉娥为大胜明皇后。
黎桓登基后,并未急着领兵出征,他要先稳定社稷,让自己这个皇帝坐稳了。先是冒用丁废帝丁璿的名义,派遣江巨望、王绍祚出使大宋,向太宗上表,请求册封。赵光义派遣张宗权为使者,声称准备册立丁璿为统帅、黎桓为副帅,同时告知黎桓,若将丁璿母子送到京师开封,自己就册封你黎桓为统帅。
太宗给黎桓出了个选择题,让他二选一,黎桓心虚,拒绝了太宗的要求。既然不听话照做,那就打到你服为止。赵光义诏命侯仁宝、孙兴等部,立即出兵征剿交州,同时派许仲宣为广南转运使,负责战备物资的转运工作。
许仲宣接到诏书的时候,他还在京城接受国家反贪调查组的审查,有人告他贪污,审查组对其长达两年多的审查,结果发现,他们查的是一位清官能臣。
太平兴(980)八月,太宗下出师安南诏,“吊民之行,葢不得已,宜躬行于天讨,用丕变于蛮陬。”诏令兰州团练使孙兴、八作使张璿、左监门卫将军崔亮为陆路兵马部署,自邕州路入;宁州刺史刘澄、军器库副使贾湜、供奉官阁门祗候王僎为水路兵马部署,自广州路入。宋军兵分两路向谅山进兵,准备由此突破攻入交州境内。
赵光义这次派出的是荆湖地区的两万守备部队,战斗力跟京城里的中央禁军无法相提并论。打仗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此次出兵交州,赵光义从思想上就没太重视,从统帅到付帅,都是些藉藉无名之辈,想打赢,纯属侥幸。无错更新@
◆初战告捷
接到诏令,荆湖的宋军开始集结,光集结就搞了一个月的时间。那时的部队行军,基本靠走,从荆湖到谅山,直线距离两千多里。侯仁宝、孙兴率领前军首先出发,自陆路向谅山进发。
此时,赵光义正忙着跟大辽的二十万大军开战,调动一切兵力支援瓦桥关前线,而且还要御驾亲征,根本没心思去管征讨交州的事。
等到宋军前军到达谅山,已经是太平兴国六年(981)三月,另一支则由刘澄率领的水路后军还在路上。
侯仁宝决定率领大军立即开战,此时另一主将孙兴却在作战方略上与侯仁宝产生分歧。孙兴认为应该等到刘澄的水军到达以后,合兵进军,侯仁宝却认为应该急速进军不给黎桓太多的备战时间。
侯仁宝急啊,岭南,他一天也不想多待。他想着早点扫平交州,然后回到洛阳安享晚年,于是侯仁宝独自率领所部人马进入交州,到达白藤江边,白藤江是越南北部太平江的一条支流。
黎桓派出一支一人的军队到白藤江口防御,宋军首战告捷,击败黎军,斩首千余级。
黎桓得到战报,亲临前线,安排大军在白藤江上插下包着尖铁块的巨型木桩,试图阻挡宋军渡河,当年吴权就是靠这种战术在白藤江击败南汉军队的。
不过这玩意只是个摆设,着急回家养老的侯仁宝,指挥大军出击,宋军再次大获胜,斩首黎军数千级,俘获战船二百余艘,兵器铠甲过万。黎桓战败,退守支棱江。
◆支棱江之战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侯仁宝要求驻扎在花布的孙。
兴部抓紧时间跟上,孙兴却坚持己见,非要等刘澄的水路军。
宋军初战连连取胜,侯仁宝毕竟是个文人,不懂兵法,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他眼里黎桓的军队似乎不堪一击。他估摸交阯大势已去,决定先行追击黎桓残军,孤军深入交州内地,至支棱江边。
孙兴等部,傻傻地等了七十天左右,才等到刘澄的水路军。结果,孙兴和刘澄会师后,合兵前进,沿大江水陆并进至多罗村,结果没发现敌人,又退回到了花布。事实证明,这些人真是猪一样的队友,不但害人,而且害己。
还有一点值得让人怀疑,孙兴敢于消极怠工,极不作为,这背后的靠山是谁?靠脚指头都能想出来,除了宰相卢多逊还能有谁。
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此时的侯仁宝还不知道孙兴和刘澄玩的花招,他再次派人催促孙兴赶快过来与他会合。就在此时,黎桓派人送来降书,侯仁宝大喜,如果黎军投降,那就说明出兵交州,自己取得了完胜。
呆萌的富二代,不知道兵法有云:“兵不厌诈”。侯仁宝似乎有些忘乎所以,想不到灾难正在向他悄然逼近。
满城之战时,宋军先派人向辽军诈降,以此麻痹辽军主帅韩匡嗣,然后前后夹击,辽军大败。此时的侯仁宝简直就是韩匡嗣附体,由于得到了黎桓的降书,宋军随之放松了戒备,就等着黎桓前来投降了。
《宋史》载:“时诸军冒炎瘴,人多死者。”宋军中开始出现疟疾,军队战斗力大减。
黎桓瞅准时机,夜袭宋军,毫无防备的宋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躲在花布的孙兴和刘澄,还在为找不到敌人庆幸呢,他们可能不会想到,此时黎桓正在支棱江边暴揍侯仁宝。
敌人重兵包围,又没有援军,支棱江之战,宋军惨败,侯仁宝被黎军生擒活捉。《宋史》载:“遇贼锋甚盛,援兵不继,遇害死江中。”最后,侯仁宝落得个被斩首的可悲下场。
据越南史记载:“钦祚等闻水军败,引兵还。帝(黎桓)率诸将击之。钦祚军大败,死者大半,尸填原野,擒其将郭君辨、赵奉勲归华闾。”陈钦祚得知侯仁宝战败身亡,郭君辨、赵奉勋被抓了俘虏,遂引兵撤退。结果遭到黎桓追击,陈钦祚大败,人马死伤过半,宋军士气大跌。再加上,军中出现疟疾,死者十有二三,士兵多有怨言,宋军只得选择撤退。无错更新@自此,出兵交州以宋军失败收场。
◆惨淡收场
广南转运使许仲宣,一面将战况上报朝廷,一面收拢溃兵、分发医药粮草,“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给其医药”,才不至于使宋军减员过多。
同时,“草檄书以谕交州,交州即送款内附,遣使修贡。”许仲宣又草拟文书,告谕交州黎桓,黎桓表示愿意投降归附,派遣使臣献纳贡品。
许仲宣上疏待降罪,“帝嘉之”,太宗不但没降罪,反而嘉奖了他。当初许仲宣选择退兵时,很多人持反对意见,仲宣道:“若待报积尸徧野矣,罪一人活千万人,吾何恨哉。”
能臣干吏如许仲宣者,诚国之幸也,民之福也。太平兴国八年,许仲宣升任左谏议大夫。
侯仁宝战死,卢多逊终于达到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赵光义下诏班师,对宋军的惨败,太宗十分恼火,派人弹劾刘澄、贾湜、王僎等人,将其定罪。刘澄、贾湜等人在邕州就地斩首;固执的孙兴不但害死了侯仁宝,也害死了数千宋军将士,而且连他自己的项上人头也因此搬了家,他被带回京师处死,世人评价道:“兴不能体国,乃与侯仁宝较毫厘之利,有彼我之分,遂无成功,误国大事。”王僎由于病死而逃脱被处死的命运;陈钦祚、郝士浚、崔亮都分别降职为团练、刺史。
追赠侯仁宝为工部侍郎,他的两个儿子侯延龄、侯延世都封了官。
赵光义。
还想征讨交趾,朝中大臣坚决反对,认为大辽虎视眈眈,不能南北两线同时开战,而且交趾相对燕云地区并没那么重要,再次用兵,得不偿失,太宗遂作罢。
大宋从交趾面撤兵,黎桓就迫不及待地让群臣给自己上尊号:“明乾应运神武升平至仁广孝皇帝”,以庆祝这次胜利。_o_p> 黎桓害怕宋朝再次出兵进犯,于是多次遣使向大宋进贡,希望得到宋朝皇帝的册封和认可,最终在雍熙四年(987)得到了宋廷的认可。
◆寝疾薨
却说赵光义心头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就是皇位继承危机。虽然坐上了金銮宝座,心里其实还是有些发怵,多少有点理不直、气不壮的感觉。
“斧声烛影”之后,太祖皇帝突然暴毙,宋皇后急令内侍王继恩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找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晋王赵光义。赵光义以弟弟之身份即位,世人普遍认为太宗是谋杀太祖而篡位的。
“金匮之盟”令人存疑,“烛影斧声”的故事更是在朝野上下传得沸沸扬扬,说太宗这个皇位来得不正,属于违规操作。赵光义现在考虑的不仅有皇位的来源是否正统,还有皇位将来能否在自己这一脉永久传承下去的问题。
如何将皇位的传承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将来传给自己的子孙,还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同时为自己的继位,找个让人信服的证据,这是赵光义一直萦绕于怀的一个心病。
在赵光义看来,解除皇位危机的最好手段,就是直接将政敌踢出人间,一了百了。
太平兴国四年(979),太祖的嫡长子赵德昭在太宗的逼迫下自杀,剩下能跟自己争夺皇位的,只剩下赵匡胤的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和秦王赵廷美。
京剧《贺后骂殿》里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太祖赵匡胤死因不明,长子赵德昭质问太宗赵光义,被太宗痛斥,德昭激愤,撞柱自杀。贺后带次子赵德芳找太宗理论,痛斥赵光义的不仁不义,太宗无奈向嫂嫂请罪,同时加封赵德芳为“八贤王”,赐尚方宝剑。历史不能演绎,真实的历史却是:贺后贺金蝉早在赵匡胤登基前就已经薨了,哪里还有什么骂殿一说。
评书《杨家将》中,“八贤王”赵德芳,每每在杨家将生死存亡的时刻,他都能凭手中一把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赵德芳被封为“八贤王”,史书当中并没有任何记载,因此,不足为信。
赵德芳,太祖第四子,母亲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据传是孝明王皇后。
开宝九年(976),赵德芳出阁,太祖授其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赵光义继位,授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太平兴国三年(978)冬,加任检校太尉。
瓦桥关之战后,太宗班师回朝。三个月后,太平兴国六年(981)三月,赵德芳突然病逝,死时年仅二十三岁。
真实版的“八贤王”赵德芳,就这么死了,他那些跟杨家将的故事,只是后人的美好想象。《宋史》的对他的死,记载仅三个字:“寝疾薨。”赵德昭、赵德芳两兄弟在短时间内连续死亡,世人断定:赵德芳之死与赵光义脱不了干系。
赵德芳死后,太宗照例又表演了一番,“车驾临哭,废。”追赠赵德芳为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又加赠太师,改封为楚王。
赵德芳生有子三人二女,长子赵惟叙、次子赵惟宪、三子赵惟能;长女大宁公主,下嫁曹彬之子曹珝;次女乐平公主,下嫁潘美之子潘惟熙。
◆燃烧的宰相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六月的一天,薛居正正在朝堂上跟赵光义汇报工作。因为参与平定晋阳有功,宰相薛居正得以晋升为大司空。
今天,薛居正总感觉不在状态。说着说着。
,他感觉喉咙像火烤的一般难受,同时胃里也是奇痒无比,如同百爪挠心。
说了声“不行”,来不及跟皇上打招呼,请病假,就直接跑到殿外,大口喘气。感觉胸腹之间热得不行,口干舌燥,于是大呼:“水……水……水!”
侍卫立刻送上水壶,薛居正抱起水壶,咕咚咕咚干了个底朝天,一口气喝了有一升多水。
喝完水,薛居正踉跄着刚走两步就跌倒了,堂吏过来把他扶到中书省宰相办公室。薛居正已经说不出话来,只能用手指着廊庑间的水缸。身边的人把水取来,就这几分钟的时间,薛居正已经喝不下去了。
大家把让他平躺在下来缓缓,薛居正继续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喘着喘着,嘴里就开始冒出浓烟和火焰。
工作人员还没见过这么恐怖的事情,太医也赶了过来,诊过脉,交代左右道:“已非药石所能解救,赶紧趁着有口气,送回家去。”古人讲究“好死”就是能够寿终正寝,死在自己家里,停灵正堂。工作人员只得找了个肩舆把他抬回家,让他家人来处理后事。
可怜大宋宰相薛居正,一路喷着烟吐着火,搞得像放烟花一样,被送回府中。回到家之后,很快就暴毙了,享年七十岁,死相有些恐怖,如同火灾现场。
薛居正位居一品,按例只能辍朝两日,赵光义闻讯后,特诏为他辍朝三日,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惠”。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府浚仪县(今开封)人。一生励志,是一个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官员,历任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大,凭借守正不挠,坚韧不拔的信念取得了官宦生涯的顶层高位,履历比较励志。曾主持监修《史》,是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薛居正年轻时好学,有大志。后唐清泰元年(934),二十二岁的薛居正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
第二年,得起居舍人刘涛力荐,“以为文章器业必至台辅”,说他有公辅的才能,登进士第。父亲薛仁谦在后周时任太子宾客,薛居正此时已经纵横官场好多年了。
薛居正“风度瑰伟”,是个典型的高富帅,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秉性孝顺,行为善良,生活节俭,虽然他不缺钱,但从不奢侈浪费。薛居正好酒,喝酒几斗不醉,相当于今天的白酒二斤半,啤酒随便灌的类型,“饮酒至数斗不乱”,喝酒到几斗都不会乱搞胡来。为人性格豪爽,处事光明磊落,正直无私,人缘、口碑一直很好。
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薛居正开始受到重用,调任户部侍郎。太祖征讨李筠及李重进,薛居正管理留司三司,不久出任许州知州。
湖湘平定后,朝廷任命薛居正知朗州。有数千逃兵聚结山泽,做起打家劫舍的强盗,监军使怀疑城中的一千多和尚跟他们是同伙,准备把他们部抓起来杀掉。薛居正道:“容我调查一下,切莫伤了无辜。”于是率军剿寇,擒获盗贼主帅汪端,经过拷问,得知城里的那些僧侣们跟他们没啥关系,都没有参与,千余名僧侣得以保性命。
乾德元年(963),薛居正加任兵部侍郎。_o_太祖赵匡胤将要亲征太原,大量发动百姓运送粮草,当时的河南府正闹饥荒,逃亡的百姓达到四万之多,赵匡胤为此感到忧虑,于是就命薛居正乘驿马去招集百姓。薛居正对百姓加以抚慰,宣告了朝廷对他们的优待政策,仅用十天时间,百姓都恢复生业,继续耕田种地,社会也得以稳定。薛居正因功被赵匡胤提拔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开宝六年(973),薛居正被提拔为宰相。同年,史》修订完成。一年后,太祖赐薛居正器币,以示嘉奖。
开宝八年(975)二月,太祖鉴于天下已定,对薛居正等人道:“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祐,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
。”年岁丰登,万物丰盛,这都是上天保佑才能如此。太祖告诫薛居正等人应当共思济物,如果政事有失,你们应当予以拯救,来实现皇帝的志向。薛居正等人愈发勤修政事,来达成皇上的意愿。
薛居正处事宽厚,不喜欢苛察,士大夫对此很为赞许。在宰相这个位置上,薛居正一干就是九年,这期间还经历了太祖暴亡、赵光义登基、赵普罢相。大宋政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薛居正一直屹立不倒,可见此人的情商和城府之高。从参知政事到宰相,十八年来,太祖、太宗对他的恩宠始终如一。
炼丹术,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不传之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期望长生不老。
吃错药是很可怕的事情。太平兴国六年(981),薛居正已经年近七十,在宋代已经算是非常长寿的了,身体大不如前,开始服用各种各样的丹药养生。薛居正到底是吃的什么派的灵丹妙药,无人知晓,但是这年六月,他吃的丹药出了问题。
丹砂这种天然矿物质,本身就有毒,长期服用,自然会对身体产生很大伤害。薛居正服用的这个丹药极有可能是一种含有遇水即燃的化合物,在胃里融化后,就开始发热,灼烧,直至把人烧死。
话不能乱说,药不能乱吃。一代贤相,就此火急火燎地死在了丹药之下。千百年来,死在丹药之下的帝王权贵数不胜数。保健弄不好就成了作践,唐太宗李世民服用天竺长生药导致暴疾;唐宪宗服用柳泌的长生药后,因中毒而数月不能上朝;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明朝短命皇帝朱常洛以及清朝雍正帝,这些都是为中国丹药事业英勇献身的帝王。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怕老婆,最著名河东狮吼,龙丘居士陈季常与妻子柳氏的故事就发生在宋朝。薛居正也怕老婆,《宋史》载:“居正妻妒悍,无子,婢妾皆不得侍侧,故养惟吉,爱之甚笃。”薛居正的夫人“妒悍”,十分泼辣霸道,以至于他的老婆不能生育,没办法传宗接代,他都不敢说纳妾的事。搞得最后薛居正只好领养一个儿子薛惟吉。
薛居正很爱这个儿子,不免有溺宠之事,薛惟吉养在读书人家,却是一个街头恶少。
“少有勇力,形质魁岸,与京师少年追逐,角抵蹴趵,纵洒不谨,雅好音乐,尝与伶人游。”薛惟吉长得也是人高马大,与京城恶少们一起蹴鞠纵酒,打架斗殴,还喜好音乐,与伶人们在一起吹拉弹唱,就是不喜欢读书。
赵光义早就知道薛居正的家事,薛相病逝后,赵光义来到灵前吊唁,薛相的妻子出来拜见。
太宗安慰了薛妻良久,而后厉声问道:“不肖子安在!”薛惟吉正在灵柩一侧跪着,听到皇上这么叫他,吓得大气不敢出。
太宗又道:“这小子能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啊?如果改不了,恐怕难以继承先人的志业!不肖子,你可听到?”
薛惟吉羞得无地自容,从此“尽革故态”,像是变了一个人,开始读书,又常与贤良的士大夫来往,气质上慢慢有了变化,大家开始众口一词地夸赞他“成了好孩子”。
太宗知道薛惟吉改过向善学好了,就让他知澶州,又改知扬州。后来,薛惟吉做到河南知府、凤翔知府,迁左领军卫大将军。
咸平二年(999),薛居正得以配飨太宗庙庭。宋理宗时,得以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死了三个人,“八贤王”赵德芳、讨黎主帅侯仁宝、宰相薛居正。这三个人跟赵普都有甚深的渊源,可以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是太祖唯一剩下的儿子,大宋朝皇位合法继承人,如今人没了,皇位不再可能再在太祖一脉传承下去了,赵普为之奋斗的目标和灵魂永远断掉了;一个是自己的妹夫,至亲的人,赵普因为与卢多逊的政见不合,遭到卢多逊的暗。
算,最终搭上了妹夫侯仁宝的性命;一个是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接班人。
如今,这些人都不在了,赵普觉得自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无错首发~~不能再这样沉沦下去了,他要崛起!
赵普觉得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卢多逊不知收敛,又将迫害的矛头指向了自己的长子赵承宗。
他要抗争!是狮子就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吼声,夺回属于自己的地盘。
他要雄起!那个阵地已经失去了太久太久,他不想再等了,他要再次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吼。
他要重生!他不是一个活死人,他太知道现在的皇帝需要什么,属于他的时代还没有结束,他要给卢多逊之流的小鬼雷霆一击。
他要回来!重新站在那最高的权利巅峰。
因为,他是赵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