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看《辞海》对《易经》的解释:“《易经》:1即《周易》。2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说明卦的),爻辞(说明爻的)两种文字构成,都是为着占卦用的,最早可能萌芽于殷周之际,惟全部经文当系长期积累的产物。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保存了古代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辞海》对《易经》所作的解释是,“1即《周易》。2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这种说法让人不可思议,既然《易经》是指《周易》,那么还有什么《易经》又是“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的说法呢?并且《辞海》在对《周易》的解释说“《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这岂不是陷入了矛盾的说法么?既然认为《周易》亦称《易经》,又怎能认为《易经》又成了《周易》里的相对《传》的内容呢?
也许《辞海》所认为的“占卦用的”,“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才称“经”,而对这些所谓算卦的东西作出解释的是“传”。“经”与“传”都是《周易》或又称《易经》里的内容,《周易》里的“经”,或又称《易经》里的“经”,只是称“经”,而不是称《易经》,所以现在出现了“周易经传”的称法。看《辞海》里对《周易》和《易经》的解释说法,听起来怎么像是转轴子的话,也就是绕的让人无法明白《周易》是什么。才有此在现代的学术上,对《周易》或《易经》的说法是个混乱现象。
如高怀民的《先秦易学史》里这样说“易筮术在西周初年有三种,号为“三易”,它们是: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连山》与《归藏》二易很早被淘汰,东周以后只有《周易》流传。所谓《周易》,便是今所见《周易》本中除去十翼部分;也就是只有六十四卦象及卦爻辞,原是用于筮术占断的”。(先秦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按高先生对《周易》的内容说法,与《辞源》和《辞海》里的说法是不相同的,单从称谓来说也算是清晰的。
朱伯崑的《易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里是把《周易》与《易经》也是说成一回事。
“《周易》即《易经》一书里的内容,……《周易》自身是否存在着象辞相应之理,即是说,卦爻象与卦爻辞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自成为一严密的思想体系,这同《易经》的形成问题有密切关系。依近人研究,《周易》作为古筮用的典籍,……如关于《坤卦》象的筮辞,积累了许多条,从已应验的筮辞中选出一条,作为标准答案,便是《坤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或从中选出某一爻的筮辞,如选出守口如瓶,可以不犯过错一条,编在《易经》中,则成为此卦六四爻辞:‘括囊,无咎无誉’。总之,卦爻辞的素材,即筮辞,来源于对所问之事的回答。……此种尝试之一,是《易经》中有些卦爻辞的编排,……《周易》的编者,依此爻之事,整理其他筮辞,经过加工,便成为遁卦各爻辞的内容”。(《周易》二十讲廖明春选编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0页)
我们通过上面这段话来看,朱伯崑的“《周易》即《易经》”的说法,虽然与《辞源》和《辞海》解释的“《周易》也叫《易经》”或“《周易》亦称《易经》”这种称法相同,但所称法的内容则是不相同的。朱伯崑所认为的“《周易》即《易经》一书的内容”,是不包括《易传》,即无论称《周易》,或称《易经》其内容就是六十四卦爻辞的内容。而无论《辞源》或《辞海》所解释的《周易》又叫《易经》,其内容是六十四卦爻辞加《易传》内容。这就是看似称法相同,可称法里的内容则不相同。
把《易经》的称谓等同于“六十四卦爻辞”,即把《易经》的内容,只包含“六十四卦爻辞”,似乎是当今学界里的主流称法,可恰恰与辞书里的解释不同。
如董光璧也这样认为:“形成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一部占筮书,由“十翼”组成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解释《易经》的作品《易传》已属哲学著作”。(《周易二十讲》廖明春选编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页)
董光璧在他的《关于科学与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里,是把《易经》和《周易》当作互用的称法,在文章里是交替使用,两者称法所表述的内容是一样的,即所谓的“六十四卦”,这与朱伯崑的说法认识是一样的。事实上《周易》不等于《易经》,虽今本《周易》的内容是所谓的“六十四卦爻辞”,但这些内容只是《易经》的一部分,《易经》的内容还包括了《易传》,这确实是历史的事实。
李镜池的《周易探源》一书,对《周易》的称法以及包含的内容。
“《周易》是我国最古的一部书,也是最难理解的书。除了它的文字古简以外,还由于它是一部占筮书,其中隐藏着编者的哲学思想,而编篡时所采用的材料(占筮记录)时代更加古远”。
“《传》是解《经》的,然则《易传》所说,是否合于《易经》的原意呢?答案是,合的少,不合的多。主要的原因是时代不同,思想也就不同。《易经》是奴隶社会的产物,而《易传》是封建时代的作品。《经》的作者,从大量材料中选择,分析,编组成卦,爻辞,作占筮参考,同时总结经验,表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见解”。
“我们相信《周易》是卜筮之书;其起源是在于卜筮;其施用亦在于卜筮。证据有的是,我们用不着向别处找,在《周易》的本身,卦,爻辞中,就可以给我们证明”。
“我对于《周易》卦,爻辞的成因有这样的一个推测,就是,卦,爻辞乃卜史的卜筮记录”。
“关于作者问题,我们的看法是:《易经》卦,爻辞是编篡成的,有编者,姓名失传”。
“二《易经》的性质和它的哲学思想,
《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内容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经”是占筮书,卦,爻辞(经文筮辞也叫繇辞)反映了周早期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生活状况,正如甲骨卜辞一样,我们可以从这里找到了好些宝贵的历史材料。“传”虽然是解释“经”的,但作者们从卦画和卦,爻辞分析综合,引申发挥,研究宇宙问题和人生问题”。(上面内容引自《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页第13页第20页第153页第154页)
从《周易探源》一书中所对《周易》或《易经》称谓所表述的内容来看,其称谓是混乱的,也是矛盾的。我们引用《周易探源》的内容,只是看《周易探源》作者对《周易》与《易经》称谓所包括的内容是什么,且不论作者对这两称谓所论性质说法的正确与否。
《周易探源》里有时把《周易》等同于《易经》,说《周易》是指占筮书,即卦爻辞。而又说《易经》也是指那部占筮书,称《易经》卦爻辞。可又说《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周易》又不等同于《易经》的称谓,《周易》又包括了《易传》。到底谁能分清《周易探源》里说的《周易》与《易经》两者是个同一概念,还不是同一概念呢?
我们再看高亨的说法:“《周易》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二是传。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就是算卦”。
“十翼都是《周易》古经的注解,讲义理,也有讲象数,有些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很透明的理论,但也有带有一些巫术色彩和神秘意味”。(上面引自高亨《周易》九讲高亨著王大庆整理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页第99页)
高亨认为《周易》的内容也是包括了“经”与“传”,但高亨所说的《周易》里的“经”,并称为“《周易》古经”,高亨所称的《周易》古经,是否可称为《易经》,不得而知。因“高亨《周易》九讲”一书里并无《易经》一词出现。那么,按高亨的说法,可理解为《周易》的内容是《周易》古经和《易传》,这又是一种说法。《周易》就是《周易》,《周易》只有原创《周易》和篡改的《周易》,哪里还有什么《周易》古经一说呢?
《中国哲学史》里的说法是:“现在的《周易》一书,其中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另一部分是解释卦辞和爻辞的注释和论述,这些说明过去称为“十翼”(彖辞、象辞、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系辞传),也统称为《易传》”。(《中国哲学史》第一册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5页)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可以说是建国后的权威哲学史书,这里对《周易》的说法与辞书里的说法是略有不同,即《中国哲学史》里没有说《周易》又叫《易经》。按《中国哲学史》里的说法,《周易》一书包括了《易经》和《易传》,《易经》就是“六十四卦”里的卦辞和爻辞。不过《中国哲学史》在解释《周易》时,增加了前置词,即“现在的”,这就可以推定“过去的”《周易》不一定是两大组成部分的内容。
《中国哲学史》里又说“据史书记载,《周易》这部书起源于殷周之际……商代甲骨文也是用来占卜的,但凿龟,看它灼裂的“兆”,手续比较麻烦。《易经》的占卜方法比较简易,因为是周人习用的一种方法,故称“周易”。(《中国哲学史》第一册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页)
从这一段的说法来看,《易经》和《周易》又成了同一概念,与前面说的《周易》一书包括了《易经》和《易传》岂不是矛盾的吗?总之,《中国哲学史》里的说法,让人不明白《周易》与《易经》到底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中国哲学简明读本》一书里的说法是:《易经》(《周易》)常常被称为“群经之首”,“十三经之首”,而它仅有两万余字。《易经》的基础是卦画,而卦画的构成要件则是两个符号……。(《中国哲学简明读本》马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215页)
从这段文字表述来看,作者说的《易经》就是指《周易》,因为作者在《易经》后面用括号括着《周易》,说明《易经》也叫《周易》。那么,《中国哲学简明读本》的作者所认为的《易经》(《周易》)内容包括了什么呢?虽然作者没有如他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与《传》两部分,但作者的那段文字表述中,已经表明了《易经》所包括的内容了。因为作者说的“《易经》(《周易》)常常被称为"群经之首","十三经之首",而它仅有两万余字”。这里说的“而它仅有两万余字”,已经说明了《易经》(《周易》)的内容包括了什么。
我们知道《周易》一书原创六十四篇文章的文字总计不足5000字,即使今本《周易》所谓的卦爻辞,也一样不足5000字。而“易传”总计的文字有一万多字,只有《周易》加“十翼”才有两万余字。《中国哲学简明读本》作者说的“《易经》(《周易》)常常被称为“群经之首”,“十三经之首”,而它仅有两万余字”,岂不是说《周易》包括了“易传”的内容么。那么,按《中国哲学简明读本》作者的说法,也就是说:《周易》的内容是《周易》和《易传》,或《易经》的内容是《易经》和《易传》。当然这说法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语法逻辑。
中国哲学简明读本》又说:“《易经》的简易风格深深哺育了先秦诸子”。(《中国哲学简明读本》马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216页)
从这一句的说法来看,显然作者认为的《易经》不是两万余字的内容了,即不包括《易传》的内容,否则怎能说“《易经》的简易风格深深哺育了先秦诸子”呢?因先秦诸子时代,《易传》还没有汇集流传于世。
陈鼓应的《道家易学建构》一书里也有对《周易》的说法。
“《易》本是殷周之际的占筮之书……春秋以前,《周易》为历代史官所掌管,这由《左传》的记载可为明证。老子是史官,故而通晓《易经》。《易》,《老》的内在联系,在辩证法方面最为突出。《周易》六十四卦卦形,有五十六卦都以对反为顺序……由占筮材料集编而成的《易经》,主要是占筮语言,其中也兼有哲理性的语言。而《易传》除了"占筮语言"外,还产生了一套"哲学语言"”。
从这一段话里出现的《易》、《易经》、《周易》三个称谓,是否是一回事呢?若相对所提到的《易传》来看,这三个称谓是一回事,都是指“六十四卦”内容,是不包括《易传》的。
还有一书名叫“大道之源《易经》”,其内容也只是对“六十四卦”作注译。(大道之源《易经》孙熙国著法治出版社2010年版)
这些冠名《易经》的注译书,其内容只有“六十四卦爻辞”,认为“十翼”不是《易经》里的内容。
而有一些冠名《周易》的注译书,其内容不但对所谓的《周易》“经”进行注译,而且还对所谓的《周易》“传”进行注译。如《周易全解》(徐子宏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还如黄寿祺的《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这种冠《易经》或《周易》的注译本,其译注的内容恰恰与历史事实不符,《易经》的内容是《周易》加《易传》,而《周易》一书的内容,就是六十四篇文章,或今本《周易》所改造成“六十四卦”卦爻辞内容。
2应正确对《周易》称法的运用
现在无论在对《周易》或《易经》的学术上,所出现的称法内容上是相当混乱。那么,如何统一规范呢?应按历史事实与真相来称谓。
《周易》一书和其名称产生的最早,与《易经》称法和“十翼”不容混淆。《周易》一书里的六十四篇内容是自成体系,是完整地政治理论。故《周易》称谓的内容就是六十四篇文章,即从《乾》到《未济》。若打着《周易》名称,就应研究,解释《周易》六十四篇文章。即应恢复《周易》原创六十四篇文章文本结构,而抛弃掉史巫篡改的卦爻式文本。
若研究今本《周易》,(即卦爻式《周易》,或称象数《周易》)应说明是今本《周易》。
《易经》之名称出现的晚,是西汉中期尊“经”时出现的称法。《易经》的内容,包括了今本《周易》与“十翼”。若打《易经》名称,就去研究,解释今本《周易》和“十翼”这两部分内容。
《易》的称法,应按历史时段来划分,先秦的《易》称,是《周易》的简称,而后封建时期里的《易》称,是《易经》的简称。故若用《易》称,应加以注解,说明所指的内容。
只有把《周易》称谓及内容是哪些弄明白了,而研究《周易》一书的演变及其性质也就有了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