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发现了《周易》学术
第四章:《易传》后的“易学”,是对《易经》的学术
第一节:两汉”易学”
导言
由以上内容而知《周易》一书产生后,到春秋时期《周易》一书已被篡改成以《周易》一书所用符号和名称为繇称的文本,到战国末又篡改为数字爻称的文本。而最早产生的对这两种《周易》的学术研究文章汇编成的是《易传》。再到帝制时期,西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把今本《周易》与《易传》一并尊奉为《易经》,自此帝制里两千年里展开对《易经》的学术研究,形成了浩如烟海的“易学”文章。说“易学”是对《易经》的学术,因帝制里凡“易学”书籍不但对今本《周易》进行注释,而且同时对《易传》也进行注释。
故《传》(《易传》)前“易学”是对春秋《周易》文本的学术,《传》是对二种《周易》文本的学术,《传》后“易学”是对《易经》(今本《周易》加《易传》)的学术。总之,均不是对原创《周易》的学术。
那么,帝制里的“易学”特点又是什么呢?一是“以经解经”为宗旨;二是以“象数”解经(《今本《周易》为主流。
而两汉”易学”诡谲怪诞,既很难叙说,又很好去说。若从难上去说,用百万字也说不清其怪诞性,道不明两汉”易学”上复杂性;若从好说上去说,两汉”易学”,既违背《周易》思想本义性,又违背孔子德义阐释《周易》的学术性。
两汉易学突出的是占验象数易学,通俗地说,是巫术迷信占卜筮术之学说。
一、今本《周易》成为五经之首,《易经》内容之一,与西汉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并实行中央集权,上设丞相制,下设置郡县,不再效法古制而行分封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垂直统治体系。
在思想领域上是”罢黜百家,独用法家”,尤其进行了一场”焚书坑儒”的政治运动,目的是统一思想,维护皇权统治。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文化浩劫。秦朝以前的书籍除了秦国的史书和医书、卜筮、种树等保留了下来,其他尽皆焚烧,民间私藏者便以死罪论处。
因秦始皇的暴政与暴亡,使短暂的秦帝国也极速破灭。
西汉初期,基于对秦朝灭亡的教训,汉朝初年开始遵奉“黄老之术”,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同时改革法律,废除了秦朝时连坐和告奸的制度,百姓渐渐富裕,国家逐步强盛,汉朝进入了“文景之治”。
到武帝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而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其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思想成为取代了道家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汉武帝统治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史记·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书·武帝纪赞》里记载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为了解决意识领域问题,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开始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后董仲舒又明确提出了“三纲五常”之说,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的宗法思想,巩固了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治国思想,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但真正在汉代独尊儒术而治国的思想并没有开展起来,但儒家思想无疑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成为后世的帝制时期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王权却是事实。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历代儒客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不过董仲舒推行的儒家已不是先秦的儒家,而是结合了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知识,融会贯通后的儒家。
而汉武帝已不同于汉景帝的无为而治,汉武帝更像是秦始皇,是一个杀伐果断。汉武帝在位时期拼命地扩张,东讨西征,南伐北战。此时的汉朝已经不在适合用汉初的“无为而治”来治理国家。
汉武帝独尊儒术实是效秦始皇焚书坑儒那样,同是为了统一思想,巩固帝制皇权地位,稳定统治。两者在采取的方法上虽然有差别,但目的是相同的。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适应当时西汉政治、思想的统治需要,并增设五经博士、绌抑黄老,制策贤良和任用儒吏等措施,使得儒家经学得到了重大的发展。
故《易》(今本《周易》与《易传》)被尊奉为”经”,并成为五经之首,应是汉武帝独尊儒术里的应运而生之事。
二、今本《周易》缘何被尊奉为儒家”经”书
《周易》在先秦并不为儒家重视,孔子晚年才喜好《易》,虽发现并认为《周易》里的德义思想,但并不为弟子们所认可。而孟子并无涉及《周易》,《孟子》一书里只字未提《周易》。先秦为何《周易》不被儒家重视,因《周易》被史巫用于占筮的缘故。
《周易》反到西汉被如此的重视,又是什么缘故呢?
在两汉”易学”大发展之前,把一部看作算卦之用的今本《周易》,为何被西汉尊奉为经之一,而又成为五经之首呢?
从今本《周易》的形式来看,无疑是算卦之用,可从内容上看,又是讲忧患意识上的政治大道理。今本《周易》正如《系辞传》里所言那样,“《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的多种功能,才被后儒家所看重。
西汉时期把今本《周易》能当作儒家经典之书,并上升为“经”书,得亏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秦始皇“焚书”,把《周易》当作卜筮之书而不被禁焚,才得以保存。及汉初学术上的相对自由,传学《周易》者不绝,由此得益于广泛地传播。
其二是西汉前《周易》学术的编汇,因《易传》的成就,及对尊孔之缘故,把《易传》标榜成是孔子的创作,曾强对《周易》的影响度。故是借孔子的名声成就了今本《周易》,并传播与后世。
其三、《周易》与《易传》合二为一,变成”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一部经书。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是东汉班固提出的关于《易经》的产生时代和作者的说法。“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意思是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这句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这样一部书能不成为儒家的经之首吗?
今本《周易》能够升格为”经”,并为五经之首。首先是得亏与《易传》的影响力,其次是”八卦”象数及六十四卦符号衍生的天地之说;最后才是所谓的卦辞思想,当然也不排除占的功用。
是汉代把《易》(《周易》与《易传》)尊奉为经,又把《易》吹成”神”。
其四、今本《周易》里的一套神秘卦符号,及《易传·系辞》里的神秘思想,为天道,神权,帝位皇权张目。
其五,今本《周易》文辞里的忧患意识上的思想道理与《易传》里天地人道思想,决定了其为五经之首的地位。
正如《系辞》里所言“《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的道理,并不是只是能占卜之用,关健是在《周易》占卜之用外还有前三项内容,这占卜之用的《周易》还蕴含着极大的天地人道思想。
也正以上诸因素并与西汉独尊儒术的背景下,《易》(《周易》与《易传》作为首当其中,理应成为经之首。
西汉武帝时,五经之首《易》经,不单单指《周易》,而且包括了《易传》。
如《春秋左氏传》,就是指左氏为《春秋》作“传”。后到西汉《春秋》和《左传》都上升为”经”书。正如战国前期《春秋》并没上升为五经之一,同理已产生了《左传》一书。后来《春秋》是经,《左传》也是经。
”传”本义为传递、传送。引申指传授,又续也,留传之意。
何时出现”传是解经”的说法,不得知。
现在人们说《经》是《经》,《传》是《传》,《传》是解《经》的,这就造成,《传》不是《经》,推而广之《周易》是经,故就称《易经》,《易传》不是经的这种错误认为。
总之、《周易》和《易传》被尊奉为《易》经后,两汉的“易学”是前无有之,后无法比拟的大发展。因两汉大发展的”易学”,既是《易经》的学术,又是独具特色占验象数”易学”。
三、汉占验筮术象数易学为何而勃兴
进入帝制时期不但不反对占卜,而且更是张显了”天人同构”神学思想,已不再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反对占卜迷信,帝制里不需要理性,更是排除真实孔子的理性思想,及荀子的理性思想。
尤其是秦皇汉武更迷信于丹药,寻求长生不老仙术。秦始皇暴毙于过量服用丹药,而汉武帝在位后期,同样追求长生不死,迷信江湖炼丹术,并引发了“巫蛊之祸”,其后果是,皇后和太子相继自杀,数万人因此而死,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其武帝因长时间服用丹药病入膏肓而死亡。
虽《易经》成为经首,又成为官府规定的官学之书,也是做官的进级台阶,更误认今本《周易》里那套卦符号和八卦取象神秘,再有《系辞》、《说卦》里所彰显的八卦筮术学说,在那巫术迷信国度无疑成为两汉时期的占验(占卜术)象数”易学”勃发的因由。
四、两汉时期义理引用《周易》的”易学”思想,与后期以象数注释《易经》义理的”易学”开端
虽然两汉占验象数”易学”偏向歪门邪道,即走向八卦占验诸说上。但两汉文人并没放弃先秦义理引用《周易》文辞传统的继承,始终把《周易》当成一部义理文章,并引用其文句,用于阐明所论事物的道理。
这是理性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到东汉后期结束了前期的占验象数”易学”,开始发展起象数注释今本《周易》经文的学术。以”象数”去注释《周易》文辞,始于汉代,因汉代所面对的是数字爻题《周易》文本。自此不但以取象,而且以爻题所用六·九之数分阴分阳去附会注释今本《周易》文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