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说:假如韩信懂谦卑的话,他也许能活命保住富贵。由此人们谈论起韩信来,他的死有几种观点。1、妇人之仁,说韩信为感激刘邦知遇之恩而没有听取堋越自立为王的计策造成一步步的失挫。
2、功高震主,说韩信功劳着著,刘邦怕管不住于是用计谋一步步将其暗算。
3、吕后所杀,将坏人的角色丢给吕后,扣上谋反的罪名?以诛杀。
妇人之仁是站在韩信内心角度考虑,功高震主说的是韩信不会自污其行。吕后所杀言其谋反因此三者?起来就是韩信死刑的罪行。
我觉得这很可笑,怎么能是韩信的错误呢?建功立业不是正常的吗?哪有因建功立业而获罪的呢?妇人之仁不是正常的吗?都说了妇人有仁心难道妇人有有恶心才对吗?吕后所杀诬陷谋反,朝廷忌恨没有设防正常交往来投奔的钟离昧热情招待,说说知心话,会见老朋友就成了谋反的证明了吗?
可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故韩信之死乃冤案也,吕后杀之冤案,待武帝为先帝功臣平反独不平反韩信怎么能这么恩将仇报不计其恩呢?这是因为韩信的功劳在楚汉战争的时候并不着重,只是关键而已。关键于着重不同,乃后人怜韩信故高其功非也,须知团队合作不是一人之功,若无刘邦后勤保障配合也难以十面埋伏故灭项羽,韩信持智应刘邦之战略有功,但并非一人之功也。须知韩信将也,管计谋者也,计谋之上战略也。无战略虽计谋犹如缘木求鱼,捉鱼技术再好地方不对也无法获得。因此邦挟恨于韩信,觉其翅硬,仗一二之战胜便忘战略乃邦于萧何也。故萧何败韩信于长乐宫,没有情面,都是因为此时也。而韩信受齐国智者蛊惑,不管其心是怎样的,报于刘邦自封齐王,忘记了是团队合作的原因,这是一大过错。后来的运也因此而改变。
当时是韩信与刘邦约,刘邦败至荥阳受困将死而韩信连胜,不引兵救汉王而是按兵不动,眼看王困,不管出什么想法,此乃大不智,是韩信灭亡的根本事件,而韩信却不知道这个错误的严重性,待之后来不引咎自降,而犹控权夺项,抢王灭楚之功,也为大不智,后任由封楚王而自己,乃二不智,故汉王欺而捉之,无故而受此辱,将其为淮阴侯。不可不忿也,此为三不智,即知罪病而不出,任其淮阴侯位而不朝堂听宣,不忿而聚敌国同事,饮酒发言乱吐,此为四不智也。終致身死异处。
由此而知韩信勉强识字少有文化,如果读过书就不可能不知道王翦,范蠡这些人,只知道道听途说的白起,孙膑建功立业的事情,却没人讲白起为什么死,孙膑为什么被残疾,这需要读书,道听途说得不到,因此断定韩信少文化不算高故不知王翦谦卑灭楚之事。孙膑话多娇功挑筋之罪。
所以这才是真正的韩信,一个智商高情商不高的人,爱学习但是学不入门,偶然靠时运成功但失败不是因为心性本坏,而是不懂被人管理。太过表现自己因此史记极少有言地开门见山的言其贫贱。且性格孤僻不合群,求人救济不给还怨恨别人一怒离开,不求人人救济便非常感谢。这是典型的吃里扒外败家子故可知韩信虽贫然其母犹宠,不然不会亲戚给饭吃当之应该,外人给饭吃却反而客气起来了。
所以韩信对刘邦一点都不客气,求拜大将军成功,就帮你平定三秦报恩,你封我王我给你报酬,你不封我王哪我就停滞不前。对待自己好的人特别刻薄,待而对不认识的漂母却特别大方,这就是典型的穷人孤僻者的性格。非常的叛逆心理。愁亲爱远。可见韩信的母亲有多么的溺爱韩信,等到韩信长大成人后才发现这种溺爱害了他,但已经没有办法改变性格。于是自抛自欺,锻炼忍耐压制心中恨的怒火,受胯下之辱也不动容。等到消灭齐国了以后,受计士的蛊惑,压抑的性格开始与刘邦闹情绪,毕竟刘邦不是自己的母亲,也不是亭长,不会惯着他,步步错误,这就是败给了自己的性格。
于是死前说出堋越、可惜计谋未成,又成出卖小人,十分可悲。